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自從夏商時進入私有制時代之後,無論是奴隸主專制還是封建帝王專制,權力集中在一姓家族的代表者——帝王。帝王的意志,就是天下的意志,就是民族的意志,而帝王個人資質優劣,也成為這個國家命運的走向。因此,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也取決於帝王的好惡態度。史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令興

“太學”於京師,以“五經博士”為教官,為博士配弟子(即後來的太學生)50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影響了中國上千年來的歷史進程。

一、獨尊儒術,當劉徹遇到董仲舒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漢武帝劉徹

漢代的太學,始於漢武帝。封建社會確立後,為了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國家採取“內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積極興辦學校,招納士子們就讀。

選拔的基本辦法有兩種:一是察舉,二是徵辟。所謂“察舉”,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員經過考察,把所謂品德高尚、才幹出眾的人才推薦給朝廷,由朝廷授予他們官職;察舉的對象主要是官府的署吏和地方學校的學生;察舉的科目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秀才”(才能優秀者)、“孝廉”(孝敬廉潔者)、“明經”(通曉經義者)。

對被舉薦的人員,朝廷有時也要進行考試,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經義方面的問題,稱為“策問”;然後把這些問題按難易程度分為甲、乙等科,由被舉薦者抽選答對,稱為“射策”或“對策”。朝廷根據他們的成績分配官員。

這時,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遇到了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儒學被推上了獨尊地位,指導中國社會生活達數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察舉的百餘名賢良中,董仲舒以古今治道對策被錄用。跟董仲舒同一次靠自薦走進漢武帝視野中的還有東方朔。東方朔是歷史上著名的滑稽大王,他在漢武帝面前以善辯獲得信任,被漢武帝留侍左右。猶如楊雄以文才聞名於世,漢武帝就直接召用他為“郎中”;科學家張衡,最初被漢安帝徵用為“郎中”,以後即升為“太史令”。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董仲舒

董仲舒竭力為漢王朝的封建“大一統”尋找理論根據,因而受到西漢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被立為“官學”。史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下令興太學於京師,以“五經博士”為教官,為博士配弟子(即後來的太學生)50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後,太學規模不斷髮展,學生數不斷增加,到漢成帝時已增至3000人。東漢建都洛陽,太學設於城南,到漢順帝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達3萬餘人,甚至連匈奴也派弟子來學。

漢代官學除了有中央政府主辦的“太學”,也有“鴻都門學”,這是漢靈帝於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設立的一所專科性質的學校,因設在都城的鴻都門下,故稱。該校主要學習辭賦書畫,類似今天文科和藝術院校,學生多時達千餘人。

還有一種是地方政府主辦的“郡國學”和校、庠、序等。漢武帝時只有郡國學。所謂“郡國”乃是地方高級行政區劃,“郡”直隸中央政府,行政長官成為“郡守”;“國”則由分封的諸王統治。郡與國的地方官學稱郡國學。直到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才明確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設庠,聚(自然村)設序。從中央太學到郡國學、校、庠、序的封建教育體系就正式形成了。但到西漢末年,官學開始沒落。

二、“儒學”即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因其排行第二,字仲尼,後世有人貶稱“孔老二”。他的一生,除了中年一度做過魯國的司寇和周遊列國以外,主要是授徒講學,號稱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孔子的一些見解和談話,由弟子們記錄和整理成《論語》,成為他的思想的集中體現。

所謂“儒”,最早是在奴隸主貴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樂禮儀的官員,如:巫、史、祝、卜等。孔子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出發,孔子主張帝王要用道德教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而不主張使用強權暴力。

無時不在地加強皇權的漢武大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設立太學,置博士子弟,提拔大批儒生充當各級官吏。漢武帝採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措施,將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許多做法與規制也成為後世的法典。

當時,董仲舒被譽為專門研究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學的儒學大師,到處宣講“大一統”學說,稱“春秋大一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還依據陰陽五行學說,提出王權神授的理論,人為地將封建專制主義罩上了一層神聖的光環。

董仲舒認為古代聖王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漢武帝將儒學定於一尊之後,便形成了歷代統治者以“經義短事”的統治意識,對於如儒學的解釋成為“天之喉舌”之事。武帝元朔元年頒詔以經學取士,正如班固所說:“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枝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使然也。”儒學成為入士升官的敲門磚。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蔡邕

漢代以《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為五經,刻石於太學,以昭示在校學習的學生,由此開創了我國石刻經書的傳統。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由蔡邕等人用隸書寫《尚書》《魯詩》《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等七經,刻成46塊石碑,立於洛陽南郊(今屬河南省偃師市)的太學前,稱為“嘉平石經”或“一體石經”。到三國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刻《尚書》《春秋》《左傳》等約27塊石碑,立於洛陽南郊太學前,因經文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成,又叫“正始石經”或“三體石經”。以上兩種石經,現都有殘石保存。後來用《禮記》代替《儀禮》,把《左轉》併入《春秋》,仍為五經。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朱熹

南宋時,朱熹自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大學》《中庸》兩篇,分章斷句,同時加以註釋,再加上《孟子》,合稱《四書章句集註》,作為初習儒學的入門讀物,才開始有了“四書”之稱。也正式從此以後,歷代的讀書與科舉,都以“四書”為本,以朱熹的註釋為準。“五經四書”合在一起,成為封建社會知識分子的必讀教材和安身立命的根基。

三、與儒家思想相悖的是墨家學說

墨家在戰國時代與儒學並稱兩大“顯學”。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魯國人,出身平民,做過木匠,據說曾師從孔子,因不滿儒學而另立學派。墨家同儒家一樣講“仁愛”,但墨家講“兼愛”,即不分親疏遠近,一視同仁地博愛,不像儒家的愛是由親而疏,推進及遠。從“兼愛”出發,墨子認為戰爭對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張“非攻”,反對不義的戰爭和兼併。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墨子

墨家的“尚賢”也以“兼愛”為標準,只要他能兼愛,則無論什麼出身的人都可以做官,所以“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這是明確反對奴隸貴族的世襲制,而具有階級平等的意識。

儒學獨尊,也引來東漢初年大思想家王充的抨擊。他認為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中心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十分荒謬和虛妄。

王充(公元27年-約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少時曾遊學洛陽,以班豹為師。他是一個無神論者,著《論衡》85篇,求真實,頗具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中國歷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憑啥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

王充

王充否認“天”有任何意志,認為災異都是自然現象,與人事毫無關係;人死猶如火滅,不可能有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他承認感性經驗是獲得知識的基礎,強調用事實來驗證知識的可靠性;主張人性有善惡,認為人性可以改變;反對崇古非今,反對浮華虛偽之語。

當代學者認為,他的這些思想在神學迷信流行的漢代,無疑是一付清醒劑,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不滅的光輝。

文/大國海疆

參考資料

1.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81年.

2.張曉虎等著《歷史的迴旋:神秘的律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程裕禎著《中國文化要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4.插圖均來自網絡

原創作品 版權所有 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