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自从夏商时进入私有制时代之后,无论是奴隶主专制还是封建帝王专制,权力集中在一姓家族的代表者——帝王。帝王的意志,就是天下的意志,就是民族的意志,而帝王个人资质优劣,也成为这个国家命运的走向。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制度也取决于帝王的好恶态度。史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兴

“太学”于京师,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配弟子(即后来的太学生)50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影响了中国上千年来的历史进程。

一、独尊儒术,当刘彻遇到董仲舒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汉武帝刘彻

汉代的太学,始于汉武帝。封建社会确立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们就读。

选拔的基本办法有两种:一是察举,二是征辟。所谓“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官府的署吏和地方学校的学生;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者)、“明经”(通晓经义者)。

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甲、乙等科,由被举荐者抽选答对,称为“射策”或“对策”。朝廷根据他们的成绩分配官员。

这时,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遇到了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儒学被推上了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察举的百余名贤良中,董仲舒以古今治道对策被录用。跟董仲舒同一次靠自荐走进汉武帝视野中的还有东方朔。东方朔是历史上著名的滑稽大王,他在汉武帝面前以善辩获得信任,被汉武帝留侍左右。犹如杨雄以文才闻名于世,汉武帝就直接召用他为“郎中”;科学家张衡,最初被汉安帝征用为“郎中”,以后即升为“太史令”。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董仲舒

董仲舒竭力为汉王朝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根据,因而受到西汉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被立为“官学”。史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武帝下令兴太学于京师,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配弟子(即后来的太学生)50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后,太学规模不断发展,学生数不断增加,到汉成帝时已增至3000人。东汉建都洛阳,太学设于城南,到汉顺帝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达3万余人,甚至连匈奴也派弟子来学。

汉代官学除了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也有“鸿都门学”,这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因设在都城的鸿都门下,故称。该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文科和艺术院校,学生多时达千余人。

还有一种是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汉武帝时只有郡国学。所谓“郡国”乃是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政府,行政长官成为“郡守”;“国”则由分封的诸王统治。郡与国的地方官学称郡国学。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才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自然村)设序。从中央太学到郡国学、校、庠、序的封建教育体系就正式形成了。但到西汉末年,官学开始没落。

二、“儒学”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因其排行第二,字仲尼,后世有人贬称“孔老二”。他的一生,除了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以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成为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出发,孔子主张帝王要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无时不在地加强皇权的汉武大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太学,置博士子弟,提拔大批儒生充当各级官吏。汉武帝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许多做法与规制也成为后世的法典。

当时,董仲舒被誉为专门研究儒家经典《春秋》公羊学的儒学大师,到处宣讲“大一统”学说,称“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还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权神授的理论,人为地将封建专制主义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董仲舒认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武帝将儒学定于一尊之后,便形成了历代统治者以“经义短事”的统治意识,对于如儒学的解释成为“天之喉舌”之事。武帝元朔元年颁诏以经学取士,正如班固所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使然也。”儒学成为入士升官的敲门砖。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蔡邕

汉代以《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为五经,刻石于太学,以昭示在校学习的学生,由此开创了我国石刻经书的传统。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由蔡邕等人用隶书写《尚书》《鲁诗》《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经,刻成46块石碑,立于洛阳南郊(今属河南省偃师市)的太学前,称为“嘉平石经”或“一体石经”。到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刻《尚书》《春秋》《左传》等约27块石碑,立于洛阳南郊太学前,因经文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成,又叫“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以上两种石经,现都有残石保存。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转》并入《春秋》,仍为五经。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朱熹

南宋时,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分章断句,同时加以注释,再加上《孟子》,合称《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初习儒学的入门读物,才开始有了“四书”之称。也正式从此以后,历代的读书与科举,都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释为准。“五经四书”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和安身立命的根基。

三、与儒家思想相悖的是墨家学说

墨家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出身平民,做过木匠,据说曾师从孔子,因不满儒学而另立学派。墨家同儒家一样讲“仁爱”,但墨家讲“兼爱”,即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地博爱,不像儒家的爱是由亲而疏,推进及远。从“兼爱”出发,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墨子

墨家的“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人都可以做官,所以“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明确反对奴隶贵族的世袭制,而具有阶级平等的意识。

儒学独尊,也引来东汉初年大思想家王充的抨击。他认为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十分荒谬和虚妄。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少时曾游学洛阳,以班豹为师。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求真实,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凭啥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

王充

王充否认“天”有任何意志,认为灾异都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毫无关系;人死犹如火灭,不可能有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他承认感性经验是获得知识的基础,强调用事实来验证知识的可靠性;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

当代学者认为,他的这些思想在神学迷信流行的汉代,无疑是一付清醒剂,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灭的光辉。

文/大国海疆

参考资料

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1年.

2.张晓虎等著《历史的回旋:神秘的律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4.插图均来自网络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 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