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什麼朝代開始,可以女子入學

古代在宋明理學興起之後是有女子上學的,但是真正的女子上學時要追溯的清朝末年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鑑了道家、玄學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是儒、釋、道三教長期爭論和融合的果實,也是春秋戰國和漢代這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體系的完善過程。它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我們研究理學哲學智慧,不僅在於瞭解它對回應與解決當時社會與文化問題作了怎樣的解答,更重要的還在於通過對其的分析來幫助我們思索一些諸如“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確回應外來文化”、“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等對當代仍至為重要的哲學問題。從新樹立國人的信仰,正是理學智慧的意義所在。

中國古代,什麼朝代開始,可以女子入學

在清朝完結後,一些落後的思想漸漸離開人們的腦中,開始接收西方的文化.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有女子讀書。

1834年郭實臘之妻溫絲黛爾在澳門創辦女塾,專收女生,第二年附設男塾,學生多來自廣東

19世紀30年代,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裨治文夫人以利沙在廣州設立私塾

1839年教會在上海縣創辦了當地最早的教會女校

1844年,英國東方女子教育協進會會員靄爾特稅在寧波設立靄爾特稅女子學校。該校設有聖經、國文、算術等課程,並組織女孩學習縫紉、刺繡等技術。

從1847年至1860年間,僅福州、上海、寧波、廈門、廣州五口通商口岸,已有教會女子學校11所。此後,教會辦學特權又逐漸擴展到內地。

  1898年5月31日,中國人自己開辦的第一所女校是1898年5月31日在上海開辦的中國女學堂。創建中國女學堂起決定作用的是梁啟超和經元善。在此之前,有一些外國教會在中國辦的教會學校招收教徒家庭的女生入學。梁啟超等在上海開辦的經正女學(又名中國女學會書塾)正式開學。

  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開設愛國女學。很快,上海成為全國女子教育的中心。各地紛紛效仿,創辦女子學堂。

到1907年,全國女子學堂共428所,女學生15496人,全國只有吉林、甘肅、新疆三個地區未設女學堂。

中國古代,什麼朝代開始,可以女子入學

古代中國女子教育模式

  由於中國古代女性角色並定位為相夫教子,所以女子在教育方面的價值只能通過男子間接體現。如“孟母三遷”、“畫荻教子”、“岳母刺字”等,均屬此類。而求學途徑,則多受教於父兄,屬家庭教育模式。此外,還有類似職業教育的秦樓楚館的師徒授受。當然,還有佛寺道觀中對尼姑、道姑的宗教教育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女子受教育的情況開始出現變化。現分別予以探討。

  1、家庭教育

  考察古代才女的出身和作為不難發現,青史留名並有著述作品傳世的女子多為世家出身,由父兄啟蒙並因家世而知名於天下。如前述之班昭、得益於其父班彪與其兄班固;蔡文姬則受教於其父蔡邕,李清照受教於其父李格非,均屬此類。

  2、青樓教育

  淪落為風塵藝流之女子,多貌美聰慧卻出身微寒,其受教方式是以師徒授受方式而傳其才藝,使之不絕。賽金花之才藝,便依此途徑而習得。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男尊女卑的理念,剝奪了一般女子受正規教育的權利的結果。

  3、寺觀教育

  在中國古代,不少失意女子遁入空門,青燈黃卷,伴隨著信仰,靠坐禪、誦經打發時日,消磨青春。讀經需識字,所以寺中老尼兼有教師之角色。自金元時期,全真道創立,道觀中道姑之生活內容與佛寺尼姑大體近之,只是所誦經書不同,修道內容有異而已。由於佛道信眾之出世取向,使其才華多不顯露於俗界,故而對傳統社會的影響較上述兩途為小。

  4、學校教育

  直至當今,世人仍多認為女子學校教育出現於清末。實際在唐朝就有了,當時地位顯赫的王公貴族的女兒們可以入學,學一些醫學,歷史,文化方面的。早在明末,特立獨行的“狂人”李贄就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的著名才子袁枚,作園於江寧小倉山下,曰隨園,世稱隨園老人。他曾公開招收女弟子數十人,並親自編輯《隨園女弟子詩選》,收女弟子28人之詩。其中最為知名者有席佩蘭、孫雲鳳、孫雲鶴等。與袁枚同時代的詩人陳文述,亦招收女弟子,其女弟子詩有《碧需仙館女弟子詩》。陳文述女弟子中,尤以吳藻最為有名。吳藻,字蘋香,號玉岑子,浙派中著名女詞人,著有《花簾詞》。由於知識女性群體的壯大,清代女子還曾創辦文學團體。康熙年間,顧之瓊創建蕉園詩社,成員主要有顧姒、

  紫靜儀、朱柔則、林以寧、錢雲儀,史稱“蕉園五子”。清中葉,女詩人張清溪曾創辦清溪吟社,成員均為吳中人,被稱為“吳中十子”。這些結社賦詩等社會活動,儘管屢遭保守勢力的抨擊,但也得到過開明士大夫的大力支持,並被當時社會所認可。《紅樓夢》中描寫的菊花賦詩、海棠結社、怡紅行令、瀟湘論文的情景,便是清代貴族女子文學活動的生動寫照。

中國古代,什麼朝代開始,可以女子入學

為什麼古代不允許女子入學

在古代,女子是不能進入學堂進行學習的,這是由於古代的社會制度和傳統的影響所導致。而且那時候的社會還是講究男權社會,社會主導地位還是男子;還有一個因素是因為那個時候的男權社會害怕女子的才能超過男子的才能;並且認為女子天生來葵水是不乾淨的,學堂這麼神聖的地方怎麼能夠讓這麼汙穢的東西進入到學堂,故因此而不讓女子上學堂,接受教育。

女子無才便是德,繁衍後代才是人生價值

傳宗接代自古以來對於國人來說尤為重要,古代社會科技不發達,生產力落後,女性難產率、嬰兒夭折率很高,一般來講,古代女性一生可能要生育三到五個孩子,這對於現在來說是很多的,但在當時這也就是正常水平!她們懷胎十月、一年左右的哺乳期,生育一個孩子需要投入兩年左右的時間,所以古代女子一生中有將近十到十五年的時間用來生育後代,再加上古代較低的平均壽命,女子光傳宗接代這一輩子都快到頭了,哪還有心思去上學讀書!

古代女子通常都是十二三歲就會成親了,然後就是生育孩子,在家中相夫教子。在古代這就是女人的一生,因為在那個時期女子不允許上學不允許做生意,能做的只有成親生育孩子,讓女人去讀書,等於告訴她們,不要懷孕生孩子,不要帶孩子,不要下地幹活。在古代生孩子就是勞動力,勞動力就是經濟基礎。因為只有有大量的農業人口才能支撐起一個國家的經濟。古代的時候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現在把這句話放到現代生活中可以說會受到全社會的痛批了。當今社會最看重的就是教育了,不分男女,也沒有重男輕女這一說。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一項極為耗費成本的一項活動,古代一般家庭都是沒有很多資金去支持孩子上學讀書的。

古代農業是基礎,所以一個家庭的收入主要就是農業上的成果了。並且在古代農業技術並不發達,農業上的收成主要就是看老天爺的安排了。還有一點就是在古代通常都是男子入學,因為男子入學之後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取功名。男子考取功名為國家提供人才,但是考取功名的過程是十分艱辛的,都說十年寒窗苦讀,但是對於一部分男子來講,寒窗苦讀的遠遠不止是十年。我們都讀過歷史,在歷史中我們都看到過很多求學無路的人,他們一生苦讀,最後連個考取功名的機會都沒有,這樣想來又何嘗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呢?其實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古代傳統和封建思想了,因為一直都是重男輕女的,並且在很多人的腦海裡都是女兒長大之後都是別人家的,所以對女兒並沒有花費多大時間和精力去培養,這也加重了重男輕女的一種思維。

很多人都表示古代女子就是傳宗接代的一個工具而已,在一個家庭中通常都會有很多孩子,因為當時生產力落後,而且條件並不好,萬一發生一個氣象災害什麼的很容易一個家庭被擊倒了。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不被重視,這也是女子不能讀書的一個原因。畢竟女子讀書太多也沒有什麼用,反正到到一定年齡都是要結婚生子的,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許配或者是媒人介紹的,很難有兩情相悅最後成親的情侶。其實說到底古代女子也並不是全都不識字的,有一些有錢的家庭都會給家中的女子請一些教書先生,讓小女在家中受教育。這就是一些有錢家庭做的事情了,在普通家庭裡,女子通常是不會接受教育的。

中國古代,什麼朝代開始,可以女子入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