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若將四大名著比喻為四個人。《紅樓夢》當是林黛玉和賈寶玉的結合,溫婉如玉,性情謙謙;《水滸傳》卻像一個俠客,以武犯禁,豪情萬丈;《三國演義》則是一個道盡天下滄桑的說書人,莊嚴肅穆;唯有西遊記,嬉笑怒罵皆文章,言辭婉轉、暗含機鋒,是一個真正的世外高人。

《西遊記》看透了一切,卻偏又極剋制,凡事點到即收,實在妙到毫顛。

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1.《西遊記》亦莊亦諧,奇趣與嚴肅兼備。

《西遊記》表面上是一部神魔小說,但所有人都知道,它其實是一部“寫人”的小說。既是寫人,吳承恩當然不會只滿足於體現神仙與妖怪之間的那點破事兒了。實際上,一個幾近晚年的老翁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看透了人間的世情冷暖與社會殘酷之後若只是寫上一部神話小說解人之頤未免太過無聊,有失莊重。但這樣一個豁達的老人又不想使小說陷入“無病呻吟”的靡靡之風,因此它得有趣,詼諧而不失內涵。

《西遊記》便是承載了這亦莊亦諧的雙重元素。在這之前,估計還沒有人寫過這樣的小說,也無這樣足夠魔幻的“混搭”——神話、歷史與遊記的完美結合,更不會有這樣一支奇葩的隊伍——神通廣大的猴子,錯投豬胎的“天蓬元帥”和凶神惡煞靠吃人為生的“捲簾大將”,再加上一個長相俊美的唐朝僧人。當然,這其中唯一正常的唐僧還騎了一匹可上天入地、身份尊貴的“白龍馬”。

《西遊記》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天馬行空的想象是有別於《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重要特徵。

由於是浪漫主義作品,其基調便截然不同於其他三者。《紅樓夢》描寫了四大家族的興衰,這由盛轉衰的過程不免令人心生遺憾與感慨;《三國演義》講述歷史鉅變,江山不改卻英雄遲暮,一如落日夕陽;《水滸傳》則赤裸裸地展現了社會中兩大階級的尖銳矛盾與對立,既殘酷又真實。但是這三者讀來很難令人產生身心上的愉悅感,而《西遊記》卻恰好具備這樣的特性。

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但這並不能說明《西遊記》的嚴肅氣質有所降分。相反,《西遊記》是真正“隱形”的嚴肅小說。它首先是一個關於反叛的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就是孫悟空在自封“齊天大聖”之後的“大鬧天宮”了。其次,它影射了當時的官場現狀(統治階級相互勾結),體現了與之相比的個人力量的懸殊與渺小:孫悟空大鬧天宮,被玉皇大帝請來的如來佛祖施法將其壓在五行山下。隨後便出現了極具諷刺意味的兩相對比:一邊是天庭中一片和諧、歌舞昇平,如來被奉為上賓,享受各方禮拜;一邊是猶如“階下囚”的孫悟空,孤孤零零、淒涼蕭瑟。再者,《西遊記》也借西天取經時師徒四人遭遇的“各路妖魔”來對當時的官場制度進行含沙射影:沒有背景的妖怪,貪贓枉法便是死罪;有背景的妖怪,一切都可從寬處理。

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由於《西遊記》中沒有出現明顯的批判性內容和觀點,且作者對於明代社會的現實反映過於隱晦與微妙,導致讀者只能從書中的字裡行間和細枝末節進行猜想與揣測,並最終引發了人們對《西遊記》的各種論證。直到今天,關於《西遊記》的無數改編故事和影視劇仍然為人所津津樂道。這當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2.要讀懂《西遊記》,必須要讀懂孫悟空。

眾所周知,《西遊記》在四大名著中是唯一一個結局大圓滿的小說。結尾處,孫悟空等人均修成正果,五聖成真,可謂皆大歡喜。但在這大圓滿的背後,書中卻有著一股隱藏極深的“悲”。這個“悲”體現在孫悟空的身上,也象徵著書中“反抗精神”的告終和孫悟空對“權威”的屈服。這一點自其從五行山下得返自由而拜倒在唐僧腳下便可得窺一二。

至此,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桀驁孫大聖悄然隱去,一個更加成熟世故的悟空卻不得不負重西行,彷彿是對其過去所犯之罪的“將功補過”。這是“天庭”的勝利,也可看作是個人意志對抗至高無上的“權威”的完敗。至此,他見了觀音菩薩就要倒身下拜,見到太陰星君就要躬身行禮,見到東來佛祖就要恭恭敬敬。

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孫悟空身上具有的自由主義精神和反抗精神是《西遊記》的兩大核心元素,也是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其中反抗精神的完結,既是對當時社會的極大諷刺與影射,也透露出作者面對現實的無奈與認命。

但《西遊記》的高明之處是將這種無聲的“悲”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嬉笑怒罵當中。吳承恩不寫“披薄粥,穿褐衣”,偏以大氣磅礴的詩句起頭——“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以孫悟空遊山玩水,結交各路英豪為題,尤嫌不夠,更是安排了孫猴子“大鬧天宮”的一幕,這在封建社會中可是天大的“罪過”,足以誅其九族了。

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正是作者這種抱著玩樂的心態才寫出了孫悟空這樣獨具魅力卻又極其矛盾的反抗英雄。儘管這個英雄不夠完美,但是他足夠可愛。

首先,孫悟空是戲謔的。闖東海龍宮、消生死簿、不服“弼馬溫”官銜私自下界、偷吃蟠桃、壞王母宴、最後大鬧天宮。其次,孫悟空是有本事有氣魄的:一朝之時,與眾猴打賭,為眾猴覓得一個“不受老天之氣”的水簾洞所在,被眾猴拜為“美猴王”;又為“不得久住天人”所憂,要尋一個不老長生,從東勝神州獨自漂洋過海到西牛賀洲拜師學藝;再次,孫悟空是有感情的,這其中又包含兩類感情,一個是與生俱來的“妖魔”本能,一個是為後天所學的仁義慈悲。這兩種感情在小雷音寺唐僧落難時得以先後體現:

行者道:“我那師父,不聽我勸解,就弄死他也不虧!但只你等怎麼快作法將這鐃鈸掀開,放我出來,再作處治。這裡面不通光亮,滿身暴燥,卻不悶殺我也?”眾神真個掀鐃,就如長就的一般,莫想揭得分毫。

側耳聽時,卻原來是三藏聲音,哭道:“悟空啊!我自恨當時不聽伊,致令今日受災危。金鐃之內傷了你,麻繩捆我有誰知。四人遭逢緣命苦,三千功行盡傾頹。何由解得迍邅難,坦蕩西方去復歸!”行者聽言,暗自憐憫道:“那師父雖是未聽吾言,今遭此毒,然於患難之中,還有憶念老孫之意。趁此夜靜妖眠,無人防備,且去解脫眾等逃生也。”(詳見“妖邪假設小雷音”一章)

此外,孫悟空身上的“孩童”心性也只多不少。比如在“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一章中,只因他在八戒的教唆下偷了三個人參果,被鎮元子的兩個道童罵了幾句,心下大怒,便將人參果樹連根拔起。由此惹了大禍,無奈之下,便找觀音菩薩解圍,活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惹是生非最後不得不找家長擺平事端一樣。

淺談《西遊記》,為什麼說它是四大名著中最完美的一部小說?

如此多重的性格色彩賦予了孫悟空極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成為許多觀眾喜歡孫悟空的最主要原因。毫不誇張地說,孫悟空就是《西遊記》中的靈魂人物,他的無法無天與瀟灑自由是作者有意識的情感寄託,而他的妥協與屈服則體現了作者對於當時封建社會的失望與無奈。

但真正使《西遊記》有別於其他三本名著的是它所蘊含的那種樂觀主義心態和從一而終的不懈精神。因而,作者才會毫不吝嗇地給了所有人以圓滿結局。這也是本書的最高意趣和智慧所在。

呆頭呆腦的八戒和忠厚老實的沙和尚還有絮叨迂腐的唐僧亦成為本書最高意趣的主要代表,他們與孫悟空一同演繹了亦如凡人的一生:有嬉笑、有鬥嘴,有寬宥、有誤會、有分離、有互助,猶如一個大家庭,其內雖然充滿矛盾,但卻始終不違本心。這該是何等的包容與智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