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播出过半,为何吐槽的人越来越多?

宋朝大戏《清平乐》播出惊艳,这部剧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细致考究的服化道,演员颜值和演技在线,对历史的还原颇为真实,这些都是值得一追的理由。


《清平乐》播出过半,为何吐槽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清平乐》播出过半,却有了些四不像的感觉。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看。

《清平乐》选择了宋仁宗时期,这是宋朝历史上被称为盛世的一个时期,经济文化都是比较繁荣的,这些在剧中都表现得不错。

但仁宗朝在军事上是有污点的,最直接的就是与西夏三次大战役全部失败,宋军损失数万精锐,导致西夏从此坐大,终宋一朝也难以解决,这是仁宗留给后世的一个大问题,虽说问题起自宋太宗时期,但仁宗时期的军事不力也是关键原因。

这点在剧中却是轻轻带过,三川口之战本身在朝中似乎并没掀起太大波澜,却抓住黄德和的问题大做文章,事后诸葛亮一般的安排把主要问题导向了朝臣的贪腐,军事上的失策却一言不发。悲壮的好水川之战由于有韩琦、范仲淹的参与表现得多了一些,却也难以让人满意,宋军怎么败的,具体损失如何,都交代得含含糊糊语焉不详,让人看了一头雾水。

况且,仁宗朝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清平乐》里歌颂的却只是盛世。


《清平乐》播出过半,为何吐槽的人越来越多?


仁宗一朝的盛世虚假繁荣,对外政策上麻痹自己而不知自省,赵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把问题留给子孙后辈,历史上早有评价,盛世之下掩盖的问题在剧中表现不足,这是历史背景上的缺陷,这且不去说它。

那么再说说政治线。

这么多集看下来,感觉就是一堆课本上“背诵天团”的名臣在走秀,却没有真正表现出官场的权谋。

大家做的就是在朝堂上用文言文互怼,政治派系如何形成、如何共进退、忠诚与背叛、人物角色的双面性、权谋手段的应用,这些表现得都有些不足。

举个例子——名臣夏竦。

在剧中,夏竦是范仲淹、韩琦等的对手,可以说是个反面角色。但范仲淹其实受过夏竦的提拔,韩琦兵败后,夏竦也曾为他仗义执言,夏竦本人更是个颇为有才干的能臣。

这些其实是可以做文章的,夏竦为官如何、为什么要与范、韩等对立、政治斗争如何改变一个人原本的样子、同殿称臣却又尔虞我诈、能臣为何身后留下奸邪的名声,这些故事能讲好,人物就能丰满立体很多。

况且,就算韩琦、范仲淹这些正面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瑕,他们各有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适当表现出一些缺陷,才是人性真实的体现。

相比之下,剧中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就欠缺了血肉,政治戏的存在如果只是让人物过过场,那再砍掉一大半也无妨。


《清平乐》播出过半,为何吐槽的人越来越多?


再看看感情线。

感情线我是最想吐槽的,分支既多又杂乱,但凡只要后宫出现的主要人物,都要安排一条感情线索。

改编帝后的感情线算是正常操作,张妼晗要争宠制造情节冲突也算剧情需要,曹皇后和张茂则的感情线还能理解,但已经表现得过多有些画蛇添足的感觉;公主的感情线更是戏份太多;再加进贾婆婆和夏竦的感情线就有些让人无语,此外又有董秋和,再莫名其妙加上个许兰苕,线索之繁多看得人眼花缭乱,似乎想要把仁宗一生的女人都过一遍,推进既慢所占比例又嫌多,让人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个古装偶像剧,还是个正剧。


《清平乐》播出过半,为何吐槽的人越来越多?


好了,除了朝堂、后宫、其他场景是不是也该表现一下,如果能正面表现一下残酷的宋夏战争,相信会为这部戏加分不少。可惜战争戏在剧中是一片空白,宋夏战争这么好的题材被白瞎了,剧中都在朝堂上来表现了。李元昊这个西夏狼主在《清平乐》里只存在于大臣口中和奏章之上,BOSS级别的对手被浪费了,狄青倒是有出现,但也不是在战场上。

不要说战争,动作场面也没有几幕,越看越感觉软绵绵提不起精神。

提不起精神的原因还在于节奏方面,在我看来一部好戏应该有张有弛,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清平乐》看到现在,节奏永远都是四平八稳,像碗温吞水,有时慢得实在让人着急,一集里即使跳过半集内容,也不会感觉前后衔接不上。

《清平乐》看到现在,个人感觉既不像权谋篇,也不像后宫篇,也不完全遵循历史,至于原著党的需求,我没有看过原著,不好评价。


《清平乐》播出过半,为何吐槽的人越来越多?


不可否认剧中的服化道和台词极其讲究,这是一大优点,恍惚让人回到盛世大宋,但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是加分项而不是决定项,一部戏主要还是看故事怎么讲。

当然,一部戏做不到所有人都喜欢,也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慢条斯理的叙事方式。以上,一家之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