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电视剧《清平乐》开播,第一幕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正在桌前挥毫的宋仁宗赵祯,还有他房中那块写着“正身明法”四个颜体大字的牌匾。

原来,宋仁宗赵祯不仅是史上最厚道的皇帝,还是个大才子,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尤其是书法,擅长写“飞白书”。宋欧阳修云“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 他临的《兰亭序》,千百年来广受书画大家的好评。

剧中多次出现与书法相关的场景,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今天就从书法是什么、书法是如何发展的、书法的美等方面来聊一聊书法这件事。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一、书法是什么

从字面理解,书法指书写的法度。生活中,书法一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一,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二,一种艺术类别,一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唐代艺术史家张怀瓘说:“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著名万物,记往知来,名言诸无,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时可谓事简而应博。”书,就是如,书如其人;“舒”是抒其性情与怀抱;“著”是“著名万物”,为万事万物定义著名;“记”是把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情况、未来的设想都记载下来。

书法,一开始是为通过文字来记录过去、现在、未来,后慢慢变成了一种艺术,书写的艺术。让文字不仅仅具有记载功能,同时具有传承美学的作用。

中国的汉字可以写得很美,让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展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书法。

书法起源于中国,闻名于海外,在我国的艺术发展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二、书法的发展

按书体的演变顺序来说,应该是篆、隶、草、真(楷),行书在楷书和草书之间。

1. 篆书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作,如唐韦续《墨薮》称:“黄帝史官仓颉写鸟迹为文,做篆书。”。但此说法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篆书中的《石鼓文》被后人誉为“第一刻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石鼓文》局部

2. 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写隶书,有“蚕不二设,燕不双飞”之说,意思就是主笔只要一个,不能让其他笔画喧宾夺主了。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现留存于世,为大家所熟知的隶书碑帖有《张迁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曹全碑》

3. 草书

草书的“草”并不是指把正楷字写潦草了,草书有自己的草法,写草书之前首先要学习草法。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尽显艺术之美。

说起草书,就不得不提出自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的“天下第一贴”——《平复帖》,该贴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一件名人墨迹。

今草以王羲之的《十七帖》最受人追捧,而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平复帖(局部)

4.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点、长撇、短撇、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楷书的学习,最出名的是“永字八法”

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竖为弩(用力也)

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因永字几乎涵盖了正楷字的所有笔画,把永字练好了,笔画的功底也就打好了。

我本人临的是颜真卿《勤礼碑》,即“颜体”。正所谓字如其人,颜真卿是一将领,他的字端严稳重、气势雄浑,颇有大将之风,非常适合于写成大字,宋仁宗书房的那块字匾正是“颜体”。

楷书又分大楷和小楷,其中,大楷代表作品有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宗元的《玄秘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等;小楷代表作品有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颜《勤礼碑》

5.行书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古人最初称为行狎书: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是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

据说西晋时期,学习行书是以钟繇、胡昭为法,但早已失传,所以今日以王羲之的行书为盛。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法典,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唐太宗最喜爱的书法作品之一。

颜真卿不仅擅长楷书,也有行书名作流传于世,包括《祭侄文稿》《争座位稿》等。《祭侄文稿》被元朝书法家鲜于枢称为“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兰亭序》。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兰亭序》

三、书法之美

1.无国界的书法之美

书法之美是一见可知的,即使一字不识,也会为书法本身的美所吸引。所以现在有很多外国友人也会研习中国书法,即使他们不认得文字,也被书法之美所感染。

依美学原理,凡是美的事物,都能引起欣赏者愉悦的感觉。学书法,也要有这份愉快和喜爱的感觉才能用心学、持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汉代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道:“为书之体,须入其行,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不到百字,就把书法之美论述得淋漓尽致。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2.宋仁宗笔下的“飞白书”之美

从电视剧《清平乐》中可以看出,宋仁宗不但勤政爱民,他的书法水平也很高超,尤其擅长”飞白书“。

仁宗时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从今天流传下来的《皇祐赐飞白笔法字》、《宝元赐辅臣飞白书》、 《康定赐翰林飞白书》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仁宗的书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飞白书”是在不改变字体结构的前提下,变笔画轻巧,翻飞露白的一种书体,亦称"草篆"。这种书法出自汉朝大书法家蔡邕,因笔画中有的似鸟头燕尾,又似鸟头凤尾,横竖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似枯笔做成,故称飞白书。

剧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宋仁宗教曹皇后写飞白书,跟她说:“书法亦如世间万事一般,徐徐图之,不必急于一时,火候到了,自然就好了。”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清平乐》剧照

剧中多处出现美丽的飞白书,让我看到了飞白书的灵动和轻巧,有别于其他字体,以画笔轻巧、飘荡华艳为主要特点,极尽雕琢之功。

从飞白书的发展历程来看,飞白能起到平衡节奏、调节视觉审美的作用,使原本写实的稍微有点拘谨的文字显得更虚空、灵动。早期出现飞白笔迹是无意为之,而晋唐时期大量出现飞白笔,则是书写者有意为之。无论是陆机的《平复帖》,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运用了大量的飞白,墨色从实到虚、由湿而枯,呈现明显的节奏感。 尤其是《祭侄文稿》利用笔墨的自然干湿变化,一气呵成,最后几行文字墨色几近于无,反映了作者书写过程内心情感的变化,有着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总结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提倡书法,学习书法,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应该去践行的一件事。

《清平乐》一剧,让我认识了“飞白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书法的美。曹皇后习飞白书是因为爱屋及乌,而我们,是为弘扬中华文化,把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清平乐》中的书法之美

《清平乐》剧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