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政府战败了?

探寻观察


谈起鸦片战争,本能的就会想,英国远征军一开始也不过几千人,最顶峰时也不过区区2万多人,为什么会打的拥有80万军队的清朝屈膝乞降。清朝为什么不能举国动员,全民皆兵,汇聚几十万大军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呢?

01

全面战争是民族主义的产物,只有在一个国家完成民族主义国家构建,才有进行全面战争的基础,而民族主义是封建王朝最不可能拥有的。

为什么?原因如下。

因为封建王朝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都是皇帝一家的,老百姓们只是寄人篱下,国家的概念在老百姓头脑中是不存在的。

外国人来打皇帝,额……那只是他们两家之间的事,对老百姓来说,给吃的就行了,如果外国人能让百姓吃饱,谁统治不是统治呢。所以,在家天下体制下,中华大地上根本就没有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存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整日为生计所困,几亩地、几间房、熬过一场又一场饥荒、忍受吃人的苛政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他们终生未出所居住的乡村周围数十里的范围,鸦片战争?关老百姓什么事,那是皇家的事,与百姓无关呢。

所以在鸦片战争中,民众一直只是旁观者,对于双方的战争持作壁上观的态度,英国人买米、买水、买粮、问路均没有遇到任何困难,而清军这边反而心心念念防范民众起义。

以镇压、剿灭“奸民”维持统治的清王朝,以屠戮百姓染红顶戴花翎的文武大员,在他们头脑中,民众从来不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力量。因此,在战争危急时刻,为了激劝民众奋起抗英,保卫与人民利益相对立的“社稷”,林则徐、恭顺、怡良、奕山、裕谦这些大臣,都开出了巨额赏钱,以金钱为导向才能发动民众。在鸦片战争后期,江南的官绅们主动付给英军“赎城费”,乞求他们不要骚扰本境,如同对待横行作恶的本地土匪一样。在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诸次列强侵华战争中,民众的基本态度是置身事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封建家天下体制下,也容不得民族主义诞生,任何国家一旦形成民族主义,第一件事就是将窃天下为己有的皇帝废掉,或改为君主立宪,让皇帝给民族当吉祥物。

其二,清朝和其它封建王朝相比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华夷之辨”是清以前封建王朝的礼制,清朝偏偏是“夷”建立的国家,这在道统上就无法自说其圆,士大夫阶层整体回避这个问题,这是清廷无法克服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个缺陷,导致清朝对内充满警惕,平叛成为清朝的头等大事,各位皇帝最关注的就是对内平叛。

因此,清朝在各封建王朝都具备的缺陷之外,还存在着较严重的满汉矛盾问题,清王朝防“汉”甚于其它一切。这就进一步限制了清朝的能力。当年,在鸦片战争陷入不利之时,浙江巡抚刘韵珂提出的“十可虑”是导致道光帝对英国侵略者态度由“剿”转“抚”的重要因素,在十可虑中,又以第九条最受道光帝重视:

“浙江去年雪灾,杭、湖、绍等府‘匪徒聚众抢掠,势甚鸱张’。虽由‘猝被雪灾而起,实则因该逆滋事,各匪明知地方官不能兼顾,故遂藐法逞凶’。‘当次人心震扰之时,难保不潜相煽惑,散而复聚。况上年雪灾之后,春花多未布种,现在米麦蔬菜,价日增昂,小民度日维艰,即使前此各奸民未能复集,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逞之徒趁机而起?’”。

翻译一下,大意是说:内部的官民对立,势如水火,使得清朝内部潜伏着深刻的危机,此时自然灾害、物价上涨等等任何小小的火星,都可能燃成燎原大火(十多年后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全国内战,证明了这一点)。而以割地、赔款、通商为目的的英军,并无灭清之意;但是一旦民众造反,就是皇冠落地了。

这第九虑说到了道光帝内心的病处。

所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从来不等于王朝的利益。在英国建立全球殖民帝国的过程中,通过与皇室联合,间接完成统治是屡试不爽的手段,征服印度如此,征服中东也是同样。各国皇室视人民如家奴,只要自己能保住地位,与侵略者合作,当个守土长官是标准操作,清朝皇室也不例外。

02

正是封建王朝的这种家天下思想,要建立举国战争体系,建立全民兵役制度,无异于天方夜谭。鸦片战争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80万。从数量看,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常备军。英国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14万,加上担负内卫任务的国民军6万,总兵力仅20万。

中英两国远隔万里,英军自然不能全数派往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海陆军合并计算,大约是7000人。后来英国远征军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2万人。从这些数字上很容易想到兵器上处于劣势的清朝,可以通过兵力优势加以弥补,再加上本土作战,清军以众击寡,以逸待劳,具有主场优势。

事实恰好相反,在鸦片战争历次战斗中,质量不用说了,在数量上清军并不具有很大优势,有时反处于劣势;更为奇异的是,在本土作战的清军,并不总能以逸待劳,有时反疲于奔命。

清朝是靠武力镇压而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军队是统治的根基,当时,清朝没有警察,封建王朝也不准建立地方性的内卫部队;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颠覆清朝的力量在内而不在外,决定了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主的性质。

所以,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清朝80万警察束缚于全国各地,没有一支成规模,负责机动的野战部队。

战争的到来并不能取消各地守军的任务,相反,局势的紧张使统治者们觉得更有必要监视民众,因此,清廷从各省几千人、几千人的抽调兵力,稀稀落落的往浙江、广东前线补充兵力,动用十数省,使出吃奶的劲,挣出血来,才勉强在前线凑出一支10万多人的野战军。这也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实际动员的部队数量。

反观英军,由蒸汽轮船保证军队给养,严阵以待,粮弹充足,以逸待劳的反而是英军。

10万是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达到的高峰,2万是英国远征军在鸦片战争中达到的高峰。10万打2万看上去也不错,凄惨的是,英军“船坚炮利”,在海上迅捷如风,而清军劳师远征,失去了战争主动权,只能沿着海岸线像撒胡椒面一样处处驻防,被动的等着对方的进攻。

失败,显而易见。

03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王朝没有吸取任何教训,一如死猪卧地,致力于固守疆土,千方百计把西方势力阻挡在国门之外,继续努力断绝人民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当“蛮夷”变成了“洋大人”,封建王朝嫉恨于 “保中国不保大清”,开始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了。封建王朝的首要敌人从来都是治下的人民,而不是海外蛮夷的滋扰或侵略。

从另一个角度看,抗日战争中日差距并不比鸦片战争中英差距小,如果没有民族主义,想象一下抗日战争让满清来打,结局一定还是失败。

和满清比起来连蒋记买办政权都眉目清秀了呢。

04

最后说一下,中国的民族主义大体萌生于中日甲午战争,经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宣教,成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抗日战争中瓜熟蒂落。

中国近现代具有真正意义的民族战争,始于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接生婆。


哈密瓜的家乡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为什么清军总是节节败退? 先听听下面这段故事,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会失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沿海北上,很快打到了浙江。道光认为不能老被洋人欺负,要来一次大反扑,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侄子、吏部尚书奕经身上。道光给奕经加上了“扬威将军”的封号,让他即刻出发,去浙江统领战事。实际上,奕经根本不是合适人选,他是个卓越的书法家,也善写文章,但军事经历主要限于主管御花园和打猎场。

时间紧迫,可奕经到了苏州,却被江南的温柔富贵迷住了,停了下来。直到三个月后,他才晃晃悠悠地到了杭州。到杭州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整顿军备,训练士兵,而是办了一场作文比赛。办作文比赛做什么?他跟参赛者说:“我这次来领兵作战,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胜利。这次的作文比赛,你们就写写我这场即将到来的胜利,看看谁的胜利报告写得好!”奕经最后选了一篇把交战情况描述得最精彩、对带兵官员表扬得最到位的文章,评为第一。
作文都选好了,真正打起来怎么办呢?那天,毫无军事才能的奕经突然做了个梦,梦见海上刮了一场飓风,把英国人的战船都刮倒了,英国人都掉到了海里,全军覆没。奕经相信这是老天在助大清,在传授自己锦囊妙计。他冥思苦想:海上有飓风,必是龙虎相斗的结果。龙王就在海里,只要丢只老虎到海里,让龙王、虎王打起来,飓风就来了。奕经找了好几天,终于在湖州的一个老猎户家里找到了一副老虎头骨,派人拿走,丢到钱塘江里,等着龙虎相斗,斗出飓风。结果奕经一天天等,飓风也没来。 奕经听说西湖关帝庙很灵,便跑到关帝庙求了一签。签上是一句诗:“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和一帮人开始揣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人说:“虎吃羊,羊就是洋,只要我们扮成老虎,就能打败洋人。”奕经大喜,于是找人做了一批虎头帽发给士兵,帽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成的,后面附有老虎尾巴。
装备搞好了,何时反击呢?中国人讲究天时,求一个最吉利的时间是很重要的。这个时间定在了1842年正月二十九日夜里四更,因为依据十二地支,这一天正是“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奕经还嫌不保险,命虎年出生的一位总兵统领兵马。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结果却是一路败退。


奕经眼看虎没用,鼓励部下开发脑洞,多多献策。有个部下发言了:“英国人的火药硝磺含量高,非常猛烈,这些火药都藏在英军的船舱底部,如果能想办法直接在英人的船舱里引爆就好了。” 用什么办法呢? 有个人说:“很好办啊,我们用猴子,在猴子的背上绑上花炮,点燃之后把猴子扔到英军船上。猴子乱跑,火星四溅,只要一颗火星碰到火药,瞬间引爆,英军就化为灰烬了。”

奕经觉得计策不错,赶紧派人买来了19只猴子,给每只猴子身上都绑了鞭炮,准备引爆英军的火药。 这时,一个新的问题来了:谁能把这19只猴子送到英军船上?奕经一伙人自始至终也没想到办法,但是英军不等人,很快带兵打退了奕经。最可怜的是,因为所有人都逃跑了,这19只猴子没人照顾,最后都饿死了。


历史天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鸦片战争前,大清帝国人口占到了世界的五分之二,GDP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是当时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然而,一场鸦片战争,就让这个帝国的虚弱和落伍暴露无遗。

那么,为什么鸦片战争中清朝败了,难道资本主义就是比封建主义厉害吗?

不是的,之所以败得这么惨,“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官僚政治腐败透顶

腐败问题贯穿清朝始终,清军入关后,就开始了“跑马圈地”,导致了清朝和普通大众的对立。官僚政治的腐败发展迅速,经过了康熙的宽仁放纵,雍正整肃的短暂清明,到乾隆时期,衰败的趋势也已无法挽回。至道光时期,贪腐已成为官场的常态。

如果是腐败也就罢了,在清朝官场,官官相护和妄自尊大成为清朝官僚的典型标签。

鸦片肆虐清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僚阶层的默许和纵容,特别是广东和福建。这些地方官僚在缉私中敲竹杠做得如鱼得水,英国走私鸦片所交各种费用甚至要高出鸦片价值数倍。

这样的条件下,让官僚们去禁烟,就好比是黄鼠狼看鸡。好在有个官场异类林则徐,于是禁烟得以开始。但是林则徐始终跳不出封建官僚的圈子。他查英国商人,查买办,就是不查自己的同僚,得罪同僚什么下场,林则徐很清楚。

所以,官僚的腐败和无能,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而后期开战他们也出色地完成了给皇帝和国家挖坑的任务。

2、道光皇帝很混蛋

道光应该为腐败的政治负责,也该为战争的失败负责。

对比明朝的皇帝的慵懒,清朝的皇帝相当勤政,基本都是事必亲躬,累得半死不活。勤政虽好,但恰恰是事必亲躬毁了大清帝国。清朝时期,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皇帝决定了天下兴亡。所以皇帝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很可惜,道光的素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虽然在位时期清朝衰落严重,但道光非常勤政,并且为挽救清朝他做了很多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禁鸦片等。

不过很多事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很糟。他的努力只为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且治标不治本。在治国风格上也极其吝啬,这样的素质是注定挽救不了清朝的。

不仅如此,道光对于外面的世界基本是懵逼的。比如不知道英吉利在何方?距我大清有多远?有无陆路可通等。这样的眼界是打不了胜仗的!

在道光的性格上,他疑虑犹豫、反复无常,所以导致改革收效甚微。比如鸦片战争前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战争爆发后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在用人上,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后也不反思,而是苟安姑息,得过且过。

俗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不靠谱,下属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3、全局部署拆东墙补西墙

鸦片战争时期,谁是远道而来的,谁又是以逸待劳的一方?

答案不言而喻,然而却不是最终的结果。

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有了蒸汽动力的船,续航能力强,而清朝一直以来都是康熙时代的老家当。武器上,英国装备了相对于清军抬枪而言不太先进的前装燧发滑膛枪,但是枪上列装了刺刀,这保证了白刃战时的优势。而清军方面,抬枪射速慢,精度低,反而不如弓箭好使。


此时清朝有正规军80万人,鸦片战争中,清朝先后投入战争的有10万人左右。前来侵略的英军有7千人,后期增加到2万。面对庞大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需要处处防守的清军不占数量优势。每个重镇,清军驻守的部队有4000人至10000人,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而英军依靠先进的舰船却可以进攻任何一点,并牢牢掌握制海权和进攻主动权。

所以清朝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投入战争的清军极其有限,再加上落后的武器,挨打是肯定的。因为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导致清军军备废弛,八旗和绿营都越来越差劲。面对英国的进攻,清军反击不足,防守也不足,丢城失地接连发生。

为了反败为胜,道光在全国范围内调兵。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急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千人,前往浙江征剿。当时的条件,从四川东下到达浙江,需要4个月。而巧的是,英军从本土调兵也需要4个月。

然而,侵略中国的英军基本来自于南亚的印度,这里到中国沿海只用2个月不到。等到2000出川将士风尘仆仆,历经2000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之下,清军焉能不败?

废弛的军纪和错误的指挥,最终让清朝一败涂地。

4、军民关系紧张

在古代,官兵在和外敌作战的同时,也喜欢抢劫百姓,所以无论是外敌还是百姓,对他们都恨之入骨。

林则徐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僚,满脑子想的都是禁烟和富国强兵,在禁烟中和开战后政绩都可圈可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此后被道光免职,但是他的功绩不容抹杀。

不过,林则徐身上,始终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警惕民众,这种思想由来已久,反映了清朝时期紧张的官民关系,进而延伸到军民关系。

他认为:每个民众都可能是潜在的通敌者,因此他一直对普通民众保持着高度戒心。这种不信任从清朝建立一路走来,统治阶级始终无法和群众做到鱼水一家亲。再加上腐朽的地主阶级疯狂剥削,社会对立的鸿沟早已经无法弥合。

军队就更是如此,八旗绿营从来就不是群众的好朋友。这帮人打仗不行,抢劫百姓在行。保家卫国指望不上,还要担心自己的财产被抢了去。

所以,战争从始至终都是清政府指挥清军在忙活,至于民众,则表现各异。

英国人在广州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以爆发了三元里抗英等轰轰烈烈的民众反抗。而在英军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时,江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民众,他们冷漠围观清军与英军作战,当清军舰船被击沉时他们还拍手叫好。英军登岸时很多居民自愿领路,给英军送来瓜果牲口。在百姓心中,相比于深恶痛绝的清政府,英军更像是替天行道的英雄。

有这样的军队和民众,鸦片战争焉能不败?


事实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再到1842年战败,包括道光皇帝在内的所有清朝上层,都没有意识到鸦片战争的可怕影响,在道光皇帝眼中,这不过是和以往清朝对外作战一样,失败也是可以理解地,所以战后,除了割让了香港岛,赔款了2100万银元,开放了5个通商口岸,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这也是导致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