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播出過半,為何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宋朝大戲《清平樂》播出驚豔,這部劇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細緻考究的服化道,演員顏值和演技在線,對歷史的還原頗為真實,這些都是值得一追的理由。


《清平樂》播出過半,為何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如今《清平樂》播出過半,卻有了些四不像的感覺。

首先,從歷史背景上來看。

《清平樂》選擇了宋仁宗時期,這是宋朝歷史上被稱為盛世的一個時期,經濟文化都是比較繁榮的,這些在劇中都表現得不錯。

但仁宗朝在軍事上是有汙點的,最直接的就是與西夏三次大戰役全部失敗,宋軍損失數萬精銳,導致西夏從此坐大,終宋一朝也難以解決,這是仁宗留給後世的一個大問題,雖說問題起自宋太宗時期,但仁宗時期的軍事不力也是關鍵原因。

這點在劇中卻是輕輕帶過,三川口之戰本身在朝中似乎並沒掀起太大波瀾,卻抓住黃德和的問題大做文章,事後諸葛亮一般的安排把主要問題導向了朝臣的貪腐,軍事上的失策卻一言不發。悲壯的好水川之戰由於有韓琦、范仲淹的參與表現得多了一些,卻也難以讓人滿意,宋軍怎麼敗的,具體損失如何,都交代得含含糊糊語焉不詳,讓人看了一頭霧水。

況且,仁宗朝的問題還遠不止這些,《清平樂》裡歌頌的卻只是盛世。


《清平樂》播出過半,為何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仁宗一朝的盛世虛假繁榮,對外政策上麻痺自己而不知自省,趙禎守成有餘開拓不足,把問題留給子孫後輩,歷史上早有評價,盛世之下掩蓋的問題在劇中表現不足,這是歷史背景上的缺陷,這且不去說它。

那麼再說說政治線。

這麼多集看下來,感覺就是一堆課本上“背誦天團”的名臣在走秀,卻沒有真正表現出官場的權謀。

大家做的就是在朝堂上用文言文互懟,政治派系如何形成、如何共進退、忠誠與背叛、人物角色的雙面性、權謀手段的應用,這些表現得都有些不足。

舉個例子——名臣夏竦。

在劇中,夏竦是范仲淹、韓琦等的對手,可以說是個反面角色。但范仲淹其實受過夏竦的提拔,韓琦兵敗後,夏竦也曾為他仗義執言,夏竦本人更是個頗為有才幹的能臣。

這些其實是可以做文章的,夏竦為官如何、為什麼要與範、韓等對立、政治鬥爭如何改變一個人原本的樣子、同殿稱臣卻又爾虞我詐、能臣為何身後留下奸邪的名聲,這些故事能講好,人物就能豐滿立體很多。

況且,就算韓琦、范仲淹這些正面人物,也不是完美無瑕,他們各有缺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適當表現出一些缺陷,才是人性真實的體現。

相比之下,劇中臉譜化的人物塑造就欠缺了血肉,政治戲的存在如果只是讓人物過過場,那再砍掉一大半也無妨。


《清平樂》播出過半,為何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再看看感情線。

感情線我是最想吐槽的,分支既多又雜亂,但凡只要後宮出現的主要人物,都要安排一條感情線索。

改編帝后的感情線算是正常操作,張妼晗要爭寵製造情節衝突也算劇情需要,曹皇后和張茂則的感情線還能理解,但已經表現得過多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公主的感情線更是戲份太多;再加進賈婆婆和夏竦的感情線就有些讓人無語,此外又有董秋和,再莫名其妙加上個許蘭苕,線索之繁多看得人眼花繚亂,似乎想要把仁宗一生的女人都過一遍,推進既慢所佔比例又嫌多,讓人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個古裝偶像劇,還是個正劇。


《清平樂》播出過半,為何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好了,除了朝堂、後宮、其他場景是不是也該表現一下,如果能正面表現一下殘酷的宋夏戰爭,相信會為這部戲加分不少。可惜戰爭戲在劇中是一片空白,宋夏戰爭這麼好的題材被白瞎了,劇中都在朝堂上來表現了。李元昊這個西夏狼主在《清平樂》裡只存在於大臣口中和奏章之上,BOSS級別的對手被浪費了,狄青倒是有出現,但也不是在戰場上。

不要說戰爭,動作場面也沒有幾幕,越看越感覺軟綿綿提不起精神。

提不起精神的原因還在於節奏方面,在我看來一部好戲應該有張有弛,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清平樂》看到現在,節奏永遠都是四平八穩,像碗溫吞水,有時慢得實在讓人著急,一集裡即使跳過半集內容,也不會感覺前後銜接不上。

《清平樂》看到現在,個人感覺既不像權謀篇,也不像後宮篇,也不完全遵循歷史,至於原著黨的需求,我沒有看過原著,不好評價。


《清平樂》播出過半,為何吐槽的人越來越多?


不可否認劇中的服化道和臺詞極其講究,這是一大優點,恍惚讓人回到盛世大宋,但這些浮於表面的東西是加分項而不是決定項,一部戲主要還是看故事怎麼講。

當然,一部戲做不到所有人都喜歡,也有不少觀眾喜歡這種慢條斯理的敘事方式。以上,一家之言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