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潞王朱翊鏐和萬曆皇帝朱翊鈞是同胞兄弟嗎?他們的關係如何?

陸炫


朱翊鏐,是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坖的第四子,生於隆慶二年(1568年),生母李氏時為穆宗貴妃。隆慶四年(1570年),虛歲四歲、實際才兩歲半的朱翊鏐被冊封為潞王。

朱翊鏐是隆慶帝登基後所生的唯一一個兒子,所以極受寵愛,從小就居住在宮中,為人奢侈跋扈,持寵而驕。不過因為母親李氏一直嚴格管教,朱翊鏐雖然性格傲氣專橫,倒是和荒淫無恥、殘暴不法沒有掛鉤,相對於明朝其他藩王來說,總能排在中游以上。

隆慶帝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裕世子朱翊釴去世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次子靖悼王朱翊鈴去世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朱翊鏐是第四子。而他的三哥,就是後來的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生在裕王潛邸,生母也是時為裕王側妃的李氏。所以,朱翊鏐、朱翊鈞兩人,是同母的親兄弟。

隆慶二年(1568年),在朱翊鏐出生的當年,六歲的朱翊鈞以隆慶帝在世兒子中最長身份(此時朱翊鏐剛出生),在三月十一被冊立為皇太子。隆慶四年(1570年),朱翊鏐被封為潞王。這兩個小兄弟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感情深厚,手足情深,在明朝皇子中,是不多見的關係極為融洽的典範。

隆慶六年(1572年),隆慶帝朱載坖駕崩,皇太子朱翊鈞繼位,即萬曆帝。萬曆帝登基時只有十歲,年幼不能處理政務,所以由生母孝定太后李氏、內閣首輔張居正、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協理,協助萬曆帝執掌這個龐大的帝國。

在兄長成為皇帝后,朱翊鏐因為年幼(時年四歲),所以繼續住在皇宮中,由孝定太后親自撫養。等到了讀書的年紀,就隨同萬曆帝一起在文華殿由內閣及翰林院諸文臣輪流授課,學習儒家經典。所以,朱翊鏐還算是有較高的學識,不算不學無術。

萬曆八年(1580年),十八歲的萬曆帝在一次曲宴中飲酒過度,強令侍候內侍太監演新曲給他聽。太監們推辭不會演奏,處於醉酒狀態的萬曆帝大怒,拔劍要斬殺諸內侍。皇帝的親隨左右百般勸解,才讓萬曆帝息怒,不過還是割去了犯事太監的頭髮,作為懲罰,然後酩酊大醉的萬曆帝才笑罵著罷休。

第二天,聽說了此事的孝定太后勃然大怒,立即招首輔張居正前來,讓他以內閣名義上疏直諫,言明皇帝過失,並把萬曆帝召到慈寧宮,毫不留情嚴加斥責,之後罰皇帝到太廟長跪,自己也素服到太廟向祖宗請罪。並聲言皇帝如果再有這種失德妄行舉動,自己就要稟告宗廟,詔告天下,廢黜其位,改立潞王為帝。

萬曆帝因此驚慌失措,膽戰心驚,老老實實下詔罪己,並在太廟深刻反省,這才使得孝定太后平息怒氣,保住了皇位。通過這件事情,也可以得知潞王朱翊鏐在孝定太后的心目中分量之重。當時萬曆帝尚沒有皇子(萬曆帝長子朱常洛是這一年七月出生),潞王朱翊鏐其實就是事實上的皇儲。

不過,即使兄弟間發生過這次風波,萬曆帝和潞王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出現裂痕,依舊友愛如舊。朱翊鏐並沒有主動威脅過萬曆帝的地位,所謂廢黜萬曆帝、改立潞王,只不過是他們的生母孝定太后為了警醒、鞭策萬曆帝不要失去君德,而採取的一種激勵措施。萬曆帝心中也知道弟弟沒有那個心思,所以不會對他產生誤會、乃至猜忌。

萬曆十年(1582年),首輔張居正去世,萬曆帝得以真正執掌朝政。不久,十四歲的潞王朱翊鏐到了大婚年紀,萬曆帝為了愛弟的婚禮慷慨無比,先後花費皇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千七百餘顆,白銀十萬兩,珊瑚珍珠兩萬四千餘顆。最後連戶部官員都看不下去了,上奏說按照大明會典,親王大婚所耗費用止“金五十兩,珍珠十兩、銀千兩”,潞王的標準實在是太高了。

這個時候的明朝,因為張居正的賦稅及官制改革,國家富庶、皇室也內帑豐足,所以萬曆帝可以用超過數十倍的標準來給潞王朱翊鏐操辦大婚。但是這場典禮的費用實在是太過於驚人,就連正處在巔峰期的大明朝廷也承擔不起。而萬曆帝絲毫不顧標準,一味奢靡操辦,最後連九邊軍費都挪用了九十多萬兩白銀。在大肆採購之下,京師各珠寶店的存貨都被一掃而空“雖百貨所萃,唯珍奇與日用粟帛不同,即召商湊買,難以時刻取盈。”最後,潞王的大婚典儀華麗豪奢,無比隆重,比當年萬曆帝在萬曆六年(1578年)的大婚儀式還要奢華。

萬曆十二年(1584年),朱翊鏐十六歲,到了就藩的年紀。萬曆帝奏請孝定太后定奪之後,命內閣給潞王選定藩國。首輔申時行選了湖廣衡州府(今湖南衡陽)、河南衛輝府(今河南新鄉衛輝市)兩處以供皇帝挑選。

原本萬曆帝給弟弟選定的是相對富庶的衡州,但是朱翊鏐親自上奏,要求以衛輝為藩國,並說“臣願就近,庶幾咫尺天顏。”

見弟弟如此重視兄弟感情,萬曆帝當然沒有異議,於是改封潞王就藩衛輝府,並下詔在衛輝為潞王建造規模龐大的王府。歷時四年,耗費白銀六十七萬七千八百兩的潞王府才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建成。

而在修建王府期間,朱翊鏐依舊住在京師宮中,時時侍奉母親孝定太后,並每月四次朝見兄長萬曆帝。而萬曆帝每次出外巡視昌平皇陵及自己的壽陵時,也都命潞王率領留守大臣坐鎮京師監國,對弟弟信任無比。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萬曆帝和潞王之間,那種親密無間、絲毫沒有芥蒂的兄弟感情是多麼深厚。

萬曆十七年(1589年),出生後就沒有離開過母親和兄長的潞王朱翊鏐終於到了要出外就藩的時候。這一年,二十二歲的朱翊鏐攜家眷、護衛、屬官等,告別母親和兄長,離開京師前往衛輝藩國。孝定太后在慈寧宮揮淚與小兒子告別,而萬曆帝則親自把弟弟送到承天門外,目送朱翊鏐離京就藩。

為了讓弟弟一路上不遭受舟車勞頓之苦,及到達衛輝後能夠妥善安置,舒適地住進王府,萬曆帝還額外撥付三十萬兩白銀,作為潞王的車馬費和安家費。結果戶部再次強烈反對,以國內四處發生水旱災的理由,拒絕支付。最後萬曆帝不得不退步,把金額降到二十萬兩,這才了結此事。

朱翊鏐到達衛輝後,萬曆帝就把已經去世的叔父景王朱載圳(隆慶帝之弟)的上萬頃莊田賜給他所有,又在河南、湖廣、山東八府二十五縣境內,蒐羅了三萬頃的土地,全部賜給朱翊鏐。另外衛輝全府的鹽稅及官鹽售賣權,也歸潞王所有。

之前朱翊鏐尚未就藩、居住在京師的時候,萬曆帝及孝定太后曾經賞賜給他眾多的店面、房屋、商鋪,這個時候也沒有收回皇室,而是繼續由潞王府屬官管理,所得利潤全部歸遠在河南的潞王朱翊鏐。

在兄長的寵溺愛護下,朱翊鏐獲得了巨量的財富,及龐大的產業,在衛輝過著奢靡豪華的生活,有時候也騷擾過地方官吏和百姓。不過總體來說,朱翊鏐還算差強人意,和其他殘暴驕橫荒淫的藩王相比,多少有些收斂,也沒有過多的暴虐行為,總之,他就是一個在皇帝兄長溺愛、縱容下,手握巨量財富,過著奢華富貴生活的悠閒親王,一輩子榮華奢靡,消耗大量財富的閒人。

潞王朱翊鏐也因為財富驚人、無比受寵、在當時被稱作“諸藩之首”,號稱第一親藩。這個待遇,直到二十年後,才被他的侄兒、萬曆帝的愛子福王朱常洵所打破。

不過朱翊鏐雖然貴為親王、地位尊崇、又擁有鉅額財富,但是他也有一生的遺憾:自萬曆十七年(1589年)離開京師就藩衛輝後,因為藩王就藩後不得返京的制度,他就再也沒有回到過京師,再也沒有見到過自己的母親孝定太后、及兄長萬曆帝朱翊鈞。朱翊鏐雖然為人豪奢,性格驕橫,不算賢王,但是對於母親孝定太后還是非常孝順,每年都要遣使者專門前往京師向孝定太后問安祝壽,並奉上精心準備的壽禮。又在衛輝築望京樓,不時登樓遠眺京師方向,以抒發思念母親的惆悵心情。

對於兄長萬曆帝朱翊鈞,朱翊鏐也是恭恭敬敬,嚴守臣禮,從沒有什麼小動作,盡到了一個臣子和弟弟的本分,每年都會上奏疏向萬曆帝表達思念之情,把一個安樂藩王應該具有的態度表現得完美無缺。所以萬曆帝對於這個唯一的弟弟一向優容,不加猜忌,待他十分親善友愛,多次降旨讚譽,並把潞王稱作“諸藩之觀瞻”,要求其他藩王用潞王朱翊鏐的表現來作為自己藩國的榜樣。

這裡多說一句:如果當年沒有土木之變,萬曆帝朱翊鈞和潞王朱翊鏐的老祖宗英宗朱祁鎮一直當著皇帝,而景泰帝也從未登上過皇位,安安靜靜地做他的郕王,那麼按照英宗一貫以來的秉性和為人,他和郕王兩兄弟絕對會是有如萬曆帝與潞王一樣,兄友弟恭的皇家典範。英宗是好兄長,郕王也是穩重賢明的藩王榜樣,兩人一輩子都會是友愛親切的兄弟。可惜皇權的排他性特徵,使得英宗和景泰帝生出隔閡、嫌隙、乃至仇恨,最終造成手足相殘,景泰帝死於非命,英宗也落下了殺弟的汙點。這一切,都是對於權力的自私和貪婪造成的。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潞王朱翊鏐已經在衛輝府就藩二十五年了,按照他的身體狀況來看,再當個十年八年太平悠閒親王問題也不大。但就在這一年二月,從京師傳來了一個驚天噩耗:朱翊鏐的生母孝定太后李氏在過完六十九歲壽辰後不久,突然患病,並迅速不治,於本月駕薨!

朱翊鏐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猝不及防地得到這個堪稱當頭悶棍的驚天噩耗,實在承受不住,於驚悸哀痛之下立即病倒,而且病勢沉重。

孝定太后駕薨後,朱翊鏐的兄長萬曆帝朱翊鈞在京師給生母治喪二十七天,天下臣民都要戴孝,並下詔讓京師中四品以上文武官員具有誥命身份的母親和正妻都要到孝定太后靈前致奠。

而潞王朱翊鏐,雖然和生母感情深厚,和兄長萬曆帝也關係融洽,但是因為明皇室祖制,藩王一但出外就藩,則再不允許返回京師,無論任何理由,都不得違反。因此,京師中那些毫不相干的官員母親、妻子都可以到孝定太后靈前舉哀行奠禮,而朱翊鏐這個親兒子卻不能前往京師,在母親靈前致哀祭奠,實在是痛上加痛。

由於哀傷過度、又因為不能去送母親最後一程,本來就因為突聞母親駕薨噩耗而病倒的朱翊鏐病情逐漸加重,再加上在衛輝王府中舉哀守孝,心情極度沉痛悲傷的朱翊鏐在典儀過程中強撐病體主持典儀,更是雪上加霜,身體完全崩潰,最後臥床不起。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十五,孝定太后剛剛去世三個月,潞王朱翊鏐也因為悲痛哀傷過度,身體大受損害,病重不治,最終於衛輝王府薨逝,時年四十七。

萬曆帝還沒有從失去母親的悲傷中恢復過來,弟弟去世的消息又傳來,三個月間失去了最親近的兩個親人,這給他的打擊不可謂不大。為了表示對於弟弟的思念和親情,萬曆帝下旨,給潞王修建精美豪華、大大超過親王制度的陵墓,規制按照自己的定陵標準執行。

所以,朱翊鏐的陵墓是有明一代,藩王陵中,最為豪華精美的,歷經四百年的風霜,至今尚屹立在河南衛輝五龍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翊鏐薨逝後,萬曆帝賜諡號“簡”,稱潞簡王。這是一箇中的偏上的諡號,說明潞王朱翊鏐這個人雖然不是賢王,但是不算品行低劣、荒淫殘暴,總歸還在平均水準之上。

朱翊鏐的潞王王爵,由其第三子朱常淓承襲。

三十一年後,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渡江破南京,擒獲弘光帝朱由崧,尚在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於六月被群臣推舉為監國。不過七天後,清軍進攻杭州,朱常淓不能抵抗,舉城投降,被俘送京師北京。

南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四月,潞王朱常淓被清廷以“私藏印冊、圖謀不軌”的罪名,和其他九位明朝藩王一起,在京師處斬,時年三十九。明朝潞藩至此終結。


伯虎42


當然是同胞兄弟,都是孝定皇后李氏所生,兩人的父皇是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朱翊鏐一生都得到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皇帝的萬般寵愛,為人飛揚跋扈,奢侈無度,萬曆皇帝對這個一奶同胞的弟弟幾乎是束手無策。

(大明穆宗皇帝朱載坖)

明穆宗有四個兒子,但長子憲懷太子朱翊釴五歲早殤,次子靖悼王朱翊鈴未滿週歲即殤,只有三子朱翊鈞(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和四子朱翊鏐活到了成年。朱翊鈞與朱翊鏐都是孝定皇后李氏所生,兩人年齡相差五歲,朱翊鈞在隆慶二年(1568年),即朱翊鏐出生那一年被立為皇太子,而朱翊鏐,雖然無緣皇位,但由於是穆宗皇帝和孝定皇后最小的兒子,因此,他所得到的寵愛事實上並不比身居太子之位的朱翊鈞少。

隆慶四年(1570年)年僅兩歲的朱翊鏐被封為潞王,在京師生活長達二十年,期間因其從小養成的跋扈奢侈習慣,再加上李太后的萬般溺愛,萬曆皇帝對這個弟弟幾乎無力,也無法約束,眼看著他任性妄為。明朝雖然注重皇親之情,但像萬曆這樣對親弟弟縱容無度的,也整個古代的皇族家庭都是極為少見的。

(潞王朱翊鏐生母孝定皇后李氏)

一個家庭最受寵愛的莫過於最小的孩子,這也許就是千古不變的定律吧。李太后對這個小兒子的寵愛,幾乎貫穿她的後半生,她可以因為萬曆皇帝年輕犯錯,一言不合就嚴加訓斥,宣稱要廢掉這個失德的皇帝,讓他的弟弟朱翊鏐繼位,雖然這只是一句帶恐嚇的氣話,但也足以看出李太后對朱翊鏐這個小兒子的寵愛,簡直到了誇張的地步。

萬曆皇帝與朱翊鏐從小一起長大,兄弟感情篤深,但他畢竟是皇帝,做皇帝的是不能任性妄為的,雖然疼愛弟弟,但是也要有個度。不過,在現實中,因為李太后的過渡溺愛,萬曆皇帝幾乎無力,也無法約束這個弟弟,只能任其胡作非為,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朱翊鏐也養成了飛揚跋扈、奢靡無度的惡習。

萬曆十年,十四歲的潞王朱翊鏐大婚,親王大婚,費用多少是有嚴格規定的,在《大明會典》即記載“親王定親禮物,金止五十兩,珍珠十兩”。然而朱翊鏐大婚,內廷卻準備了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兩,青紅寶石八千七百餘顆,銀十萬兩,珊瑚珍珠兩萬四千餘顆。如此鋪張奢靡,早就屬於嚴重超標了。

(潞王朱翊鏐與明神宗朱翊鈞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

可是萬曆帝也有難言之苦啊,因為朱翊鏐大婚是李太后一手操辦的。從小在嚴母的教導下,萬曆帝對李太后幾乎是言聽計從,如今雖然潞王大婚的費用明擺著嚴重超標了,但他不敢忤逆母后之意,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潞王大婚,本來宮中用度就吃緊的情況下,萬曆帝不得不命戶部從邊備軍費中挪用了九十多萬兩。

為了朱翊鏐大婚之事,四處想辦法籌錢的李太后竟然打起了她一向非常尊敬的首輔張居正的主意,張居正萬曆十年剛去世沒多久,便遭到開棺抄家的下場,結果也只抄出幾萬兩銀子,還不夠朱翊鏐大婚費用的零頭。可憐一代明相張居正十年勵精圖治,整飭朝政,創造了“萬曆中興”,為大明續命了好幾十年,死後卻因為朱翊鏐大婚之事卻慘被抄家,他老人家地下有知必難瞑目啊。

潞王朱翊鏐大婚的鬧劇結束後,接下來他就應該之國,到自己的封地去了。萬曆皇帝就這麼一個寶貝弟弟,自然不會把他封到荒涼偏遠之地,於是選定了離京師不近不遠也較富足的湖廣衡州作為朱翊鏐的封國。但朱翊鏐卻希望改封離京師更近的衛輝,理由竟然是“庶幾咫尺天顏”(離京師近就容易思睹皇兄的天顏)。見此,萬曆帝批准了潞王的請求,在衛輝大興土木為他興建王府。

潞王府工程之浩大,建造之奢華,幾乎可以與他大婚之時相比,為興建潞王府,朝廷又一次花了大血本,其預算高達六十七萬七千八百兩白銀,王府所用石材全部來自湖廣、四川一帶的深山老林,動用了超過萬人的土木工匠,其奢華程度,與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完全有的一筆。

(潞王朱翊鏐畫像)

興建潞王府一共花了四年時間,期間朱翊鏐一直住在宮內,中間萬曆皇帝多次前往昌平十三陵拜謁祖陵及視察壽宮的修建。他每次離京都命潞王率居守大臣監國,萬曆帝對潞王的信任與親近可見一斑。

潞王府建好後,朱翊鏐便開始就藩了,畢竟是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兄弟,如今唯一的弟弟要就藩離京了,萬曆皇帝多少還是捨不得的,為了讓潞王在地方上可以衣食無憂,他想盡辦法湊了十萬兩白銀作為寶貝弟弟的安家費。萬曆十七年,潞王離京就藩,動用了五百多艘船隻裝運財寶傢俬,沿途順天、河南二省各府縣官員均舉行盛大的迎送儀式。對於萬曆皇帝唯一的親弟弟,地方官員自然不敢怠慢,潞王一路上的吃喝玩樂全部由地方買單,最苦的是河間、大名二府,由於是潞王就藩的必經之地,這二府本來就財政困難,最後還不得不向外州借米來奉迎潞王。

也許是在京城驕縱慣了,就藩衛輝後的潞王朱翊鏐完全不知收斂,他雖然心不壞,但卻是個十足的財迷。明朝自明初經歷了削藩風波後,對藩王多嚴加看管,親王不掌兵權乃是祖訓,可是精力旺盛的朱翊鏐仍能變著花樣刷存在感,不僅在地方上幹出很多不法之事,還常常干預地方事務,好色荒淫,大街上強搶民女。遠離了京師,還有一個對他萬般寵愛的皇帝哥哥,朱翊鏐在衛輝簡直成了一個土皇帝,素來愛財如命的朱翊鏐在地方上大肆斂財,瘋狂的侵奪土地。雖然有司多次彈劾,但萬曆皇帝仍然聽之任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潞簡王朱翊鏐之墓)

潞王朱翊鏐如此飛揚跋扈、貪婪成性又奢靡無度不是與生俱來,這顯然與他生活的環境有很大關係,身在帝王家,又是穆宗皇帝與孝定皇后最小的兒子,朱翊鏐所受到的寵愛程度簡直堪稱明朝之最,除了李太后的無限溺愛,他的皇兄萬曆帝從小與他生活在一起,兄弟感情篤深,雖然對這弟弟的很多荒唐行為多有不滿,但礙於母后面子,也出於自己友親愛弟的心理作用,一再對朱翊鏐聽之任之。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李太后駕崩,身在封國的潞王未能赴京奔喪,喪母之痛對於潞王來說是致命的,不久他便病倒了,同年即去世,活了四十六歲。萬曆皇帝給他上諡號“簡”,是一箇中等偏上的評價。雖說潞王談不上是一個賢王,但是他除了貪財好色外也確實挑不出什麼其他毛病,在明代的親王中,比潞王混蛋的多了去了。潞王死後三十年,明朝滅亡,他的大兒子朱常淓在弘光朝覆滅後於杭州自稱監國,但很快便開城降清,被押解北京後,與弘光帝及秦王、晉王等九王在北京全部被殺。


大國布衣


簡單的回答是:他們是同胞兄弟。他們的關係非常好,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很“鐵”,可謂“兄友弟恭”的典範。

從幾個側面,說說與潞王有關的趣聞逸事。

一、難以描述的潞王朱翊鏐

明史記載,明穆宗有四子。其中憲懷太子朱翊釴、靖悼王朱翊鈴早殤,只有孝定李太后所生的三子神宗朱翊鈞、四子潞王朱翊鏐長大成人。

隆慶二年(1568年)三月,在朱翊鈞被冊立為皇太子後,朱翊鏐出生,生四歲而封潞王。萬曆十七年(1589年)二十二歲時就藩衛輝府。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孝定太后去世,訃告到衛輝,朱翊鏐“悲慟廢寢食,未幾薨。”潞王朱翊鏐在京二十年,在藩二十六年,在王位三十五年,享年四十六歲。諡號簡王。

潞王朱翊鏐是一個很難描述的人。歸納而言,似乎可以用至孝至情至性之人,受寵之王、奢侈之王來概括。

神宗、潞王兄弟倆都可以稱得上是至孝至情至性之人。他們事母極孝,這並非是形式上的而是事實上的,朱翊鏐甚至到了因傷母逝悲慟而亡的程度。他們都是性情中人,愛憎分明,任性而為,貪財風流。

潞王朱翊鏐是受寵之王。太后愛幼兒本為常事,但孝定太后對神宗是“教帝頗嚴”,對潞王卻是寵愛過度。更奇怪的是,作為皇帝的哥哥,卻對唯一的弟弟恩愛有加,這在皇家當中是難得出現的事情。作為太后的母親和作為皇帝的哥哥,都對潞王朱翊鏐寵愛之極,幾乎到了有求必應的程度,這大約可以證明潞王確實是一個具有獨特魄力之人,一個真情真性之人。

潞王朱翊鏐是奢侈之王。潞王大約可以算是當時最豪富的王爺了,甚至連後來最受神宗喜歡的福王都比不上。潞王的資產很多,《明史》列傳中記載:

初,翊鏐以帝母弟居京邸,王店、王莊遍畿內。比之籓,悉以還官,遂以內臣司之。皇店、皇莊自此益侈。翊鏐居籓,多請贍田、食鹽,無不應者。

潞王擁有的田地大約有四、五萬頃。

潞王的大婚是奢侈鋪張的,潞王的王府是浩大奢華的,甚至潞王的陵墓都是宏大超標的,被譽為“中原定陵”。

同時,潞王朱翊鏐對皇帝哥哥也是非常恭敬、支持的,以供奉為常事,“恆以歲入輸之朝,助工助邊無所惜,帝益善之。”

二、冠禮戒言:遵守了前兩句,後四句沒做到

萬曆五年三月初八日,受寵的潞王十歲就行加冠禮。加冠禮在古代具有重要意義,是大明嘉禮中的一種,有一整套完善固定的禮儀。《明神宗實錄》中用了許多篇幅記載了這一場潞王加冠禮的經過。其中,冠禮戒言如下:

潞王跪宣敕戒曰:“孝於君親,友于兄弟。親賢愛民,率繇禮義。毋溢毋驕,永保富貴。”

總結潞王一生,“孝於君親,友于兄弟”確實完美地遵守了,而後四句則基本就沒有做到。

三、藩府之選:衡州或衛輝

與清朝的宗藩制度不同,明朝的藩王是要之國就藩的。按照出府成婚即議出藩的慣例,大婚之後,潞王的之國就藩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萬曆十二年五月,針對潞王藩府地方問題,內閣首輔申時行召集禮工二部尚書陳經邦、楊兆和左都御史趙錦等商議,向萬曆皇帝提出了兩個可供選擇的就藩地點:湖廣衡州府和河南衛輝府。根據《明神宗實錄》記載,他們提出的建議和理由是:

擬湖廣衡州府為上,河南衛輝府次之。蓋衡州府地當南嶽,山川凝秀,物產肥饒,民俗淳美,從未曾封建。衛輝府地當要衝,民物蕃盛,風俗淳樸,亦宜建府。計道里,則衛輝為近,衡州為遠;以地方相較,則衛輝不及,衡州為最善。如必求近地,則惟衛輝為宜。

萬曆皇帝點定了上選湖廣衡州,並傳旨“府第於湖廣衡州府蓋造”。

不久,潞王上本奏報:“臣願就近地,庶幾咫尺天顏。”請求改為衛輝,萬曆皇帝批准了。

潞王藩府之選,這裡面有故事。

萬曆十年十二月,江西道御使李植上疏,彈劾奸險近臣馮保當誅十二罪,導致權勢不可一世的權閹迅速下臺。十二罪中的最後一罪說的就是潞王藩府之選問題。

潞王分封,皇上令馮保先擇善地。馮保開具地方,呈皇上者為此,呈聖母者為彼,欺君罔上,莫此為甚。
——《萬曆疏鈔》卷二O

不知當初提供的選擇是不是最終內閣提出的衡州或衛輝這兩個地方。

其實,正常情況下,親王肯定更希望去衡州這個富足而無封建之地就藩。萬曆皇帝正是基於這一點,同意了內閣的建議。但是,看來潞王和孝定太后更看重的是就近,這從內閣“如必求近地,則惟衛輝為宜”的建議就可以看得出來。

從歷史發展來看,這實際上是關係到潞王一脈甚至是大明王朝的命運抉擇。

因為第二代潞王朱常淓是有當上皇帝機會的。

四、差一點的天子命:差一點當上了皇帝,差一點被追封為皇帝

說起來,潞王朱翊鏐還確實有那麼一點皇帝命。

差一點當上了皇帝

這是發生在萬曆八年十一月的事。

大婚後,年輕的萬曆皇帝徹底脫離了孝定太后的日夜監視,有了縱情享樂的機會。放飛自我的萬曆皇帝,在客用、孫海等近侍的引導下,開始經常在別墅“西內”舉行歡樂不比的夜宴。這大約可以稱為大明版的“Party”,同樣有美酒、有美食、有美人,有音樂、有歌藝表演。

一日,神廟偶醉,佩劍夜遊,將一內官頭髮斫下,又杖二內官幾斃。慈聖老孃娘知之,翌晨易青布袍屏簪珥,聲言欲特召閣部大臣謁告太廟,將廢神廟,立潞王,且先令喧傳於宮中,神廟恐懼滋甚,跪泣久之始解。遂將客用、孫海斥逐,孫得秀、溫祥、周海皆私家閒住。此萬曆八年十一月事也。

這是宮中太監劉若愚在《酌中志》中的記載,其他如《明神宗實錄》《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史料都有收錄這一事件。

其實,這僅僅是孝定太后“教帝頗嚴”的一個案例而已,只是太后的一種恐嚇手段。雖然這一事件動靜不小,“廢神廟,立潞王”卻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之後,太后和張居正的管教更嚴了,萬曆皇帝也老實了。

差一點被追封為皇帝

說起來,在歷史上,潞王朱翊鏐的名氣是不如兒子朱常淓的。

第二代潞王朱常淓的富貴命不如其父,但皇帝命強於其父,畢竟大明王朝已經山河日下了,且即將進入江山變色的時代。

朱常淓幼年喪父,萬曆四十六年嗣位。

進入崇禎年間,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潞王籓府地處河南北部,經常受到戰火威脅。朱常淓經常上疏告急或示警,《明史》中稱“時諸籓中能急國難者,惟周、潞二王雲。”

但事實上,朱常淓是一個文藝青年,在繪畫、音律、書法、圍棋等方面有不俗造詣,懂得制琴,其製作的琴稱為“潞琴”;是一個紈絝子弟,貪生怕死,善於逃跑,並不是一個有擔當、有氣節的人。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二日,大順軍劉芳亮部攻佔懷慶府,即東進河南衛輝,潞王府危在旦夕。二月十九日,朱常淓決定棄城出逃,先逃到無錫、南京,再到杭州。

1644年是農曆甲申年,發生了“甲申國難”。這一年,中國正值大明、大順、大西、大清政權交替。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盡,隨後清軍入關,佔據北京。

北京劇變的消息傳到南方,南方官員、軍將開始議立新君,發生了擁立之爭。當時,福王朱由崧逃出洛陽後,先是投靠潞王朱常淓,又隨潞王南下,而桂王朱常瀛還遠在廣西。從繼承製度上說,倫序當屬福王,潞王朱常淓、桂王朱常瀛並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選。但以史可法為代表的東林黨和部分大臣因為當年的國本之爭,一度堅決反對擁立福王,先是主張擁立潞王,後又提出擁桂方案,激烈爭議之後,最終各方決定擁立福王朱由崧。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年號弘光,是為南明第一帝。

由於大部分軍閥支持擁立福王,潞王朱常淓第一次失去當上皇帝的機會。但轉眼間,潞王朱常淓第二次當皇帝的機會又來了,但這一次是他自己放棄的,因為他僅僅在杭州監國六天就投降了。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下旬,弘光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杭州。馬士英、阮大鋮、朱大典、袁宏勳、張秉貞、何綸等商議,請當時在杭州的朱常淓監國。六月初七日,鄒太后(朱由崧嫡母,恪貞仁壽皇太后)命朱常淓監國,懿旨曰:“爾親為叔父,賢冠諸藩。昔宣廟東征,襄、鄭監國,祖憲俱在,今可遵行。”初八日,朱常淓稱監國於杭州。初九日,黃道周建議朱常淓在十日內即位稱帝,但朱常淓卻根據馬士英的意見派陳洪範與清軍和談。十一日,清軍逼近杭州,馬士英、阮大鋮、朱大典等均各自逃命,而陳洪範回到杭州與張秉貞等勸潞王投降。十四日,降清城失。之後,朱常淓與朱由崧等諸藩王等被送至北京。翌年四月初九日,與朱由崧等九王俱被殺,罪曰:“謀不軌”(即謀擁立朱常淓造反)。

由於朱常淓貪生怕死,主動投降清朝,最終失去了成為南明第二帝的機會,卻又以“謀不軌”之罪為清朝所殺。從而,潞簡王朱翊鏐也失去了被被追封為皇帝的機會。

南明皇帝有追封其父為皇帝的做法。比如,弘光帝追封其父福恭王朱常洵為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後改諡孝皇帝);永曆帝追封其父桂端王朱常灜為體天昌道莊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廟號禮宗。

小結:藩府之選關係到潞王一脈甚至是大明王朝的命運抉擇

在前面第三點藩府之選中,曾經提出藩府之選關係到潞王一脈甚至是大明王朝的命運抉擇,就是因為第二代潞王朱常淓曾經兩次錯過了當上皇帝的機會。

如果當初潞王朱翊鏐沒有改變就藩地點,而是到萬曆皇帝選定的湖廣衡州去就藩,潞王朱翊鏐實際上就佔據了後來神宗第七子桂王朱常灜的就藩地。

桂王朱常灜天啟七年就藩于衡州(今衡陽),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率部攻陷衡州,桂王攜子朱由楥、朱由榔逃往廣西梧州避難。

根據合理的推斷,如果潞王建藩國於衡州,那麼,潞王朱常淓則大體上會是與桂王一樣選擇逃往廣西避難,這樣就不會出現朱常淓於杭州監國並投降的事情,而是很大可能代替永曆帝朱由榔成為南明的皇帝。

歷史真奇妙,蝴蝶效應無處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