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大腸癌發現時已是晚期,哪些症狀「暗示」大腸癌?

楊莎莉


這個問題本事其實就是一個答案了!

因為80%的大腸癌早期是沒有症狀的,所以80%有便血,消瘦,臉色蒼白,肚子摸到腫塊,腸梗阻的時候去做腸鏡發現的都是中晚期的大腸癌!

中國社會目前步入老年化,環境飲食的汙染,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老人會得腸癌,最近每週做腸鏡都會發現中晚期腸癌!

惡性腫瘤之所以惡性其實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惡性腫瘤在早期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難受,所以說生活中經常聽到別人說:那個人好好的突然就檢查出XX癌症!結腸癌也是如此!

臨床上幾乎所有腸癌都是從腸息肉慢慢長大再慢慢癌變的,做這麼多年的腸鏡發現幾百上千個息肉幾乎沒有聽說過哪個腸息肉患者有什麼特異性的症狀,清一色都是腸鏡體檢時候發現的!

當然我們臨床上常說有下列“暗示”的時候比如1.原因不明的拍黑便、血便或大便常規檢查有血的時候。 2.反覆腹瀉原因不明的人。3.腹部有腫塊不能排除腸道內病變者。4.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的患者都建議做腸鏡排除腸癌!但如果以上臨床現象真的是腸癌導致的,那這腸癌至少不算早期了,也可能是中期也可能是晚期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早期發現腸癌?

那就是在40-45歲沒症狀的時候常規體檢一下腸鏡,如果腸鏡沒問題,可以3-5年再體檢一次,如果有發展有息肉,炎症,腫瘤等問題的那就及時處理,隨後1-2年再複查一次。

按照我上面的做法,這輩子基本可以不跟腸道中晚期惡性腫瘤打交道的!



消化內科葉醫生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結腸癌和直腸癌是五大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高。由於將近80%的大腸癌發現時已屬於晚期,所以該疾病死亡率也非常高。大腸癌如何能早期被發現,哪些症狀暗示者有可能得了大腸癌呢?



由於大腸主要是排洩糞便的場所,所以大腸癌最主要的早期表現要從大便上找線索。莫名其妙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脹、腹痛。稍後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直腸癌因病變距肛門較近,血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且往往是血便分離。只在出血量較多時,才可見大便呈棕紅色、果醬樣。右半結腸癌病人中有這種,肉眼可見的便血者佔36。5%。如果癌腫突出向直腸腔內生長,導致腸腔相對狹窄,則排出的大便往往變細、變形,可呈扁形,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附著一些血絲。



腫瘤何大夫


大腸癌早期有哪些徵兆?

大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發現,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乏力、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

1.結腸癌

右半結腸因腸腔寬大,腫瘤生長至一定體積才會出現腹部症狀,主要臨床症狀為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貧血、疲勞、腹痛及腹部包塊。左半結腸腸腔較右半結腸腸腔窄,容易引起腸梗阻,出現便秘、便血、腹瀉、腹痛、腹部痙攣、腹脹等。

2.直腸癌

直腸癌的主要臨床症狀為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腸梗阻,便血多為鮮紅或暗紅色,不與成形糞便混和或附於糞柱表面,誤診為“痔”出血。由於病灶刺激和腫塊潰瘍的繼發性感染,不斷引起排便反射,易被誤診為“腸炎”或“菌痢”。癌腫環狀生長者,導致腸腔縮窄,早期表現為糞柱變形、變細,晚期表現為不全性梗阻。

大腸癌早發現三個月,可以多活三十年!

早期結腸鏡篩查對大腸癌治療十分重要。大腸癌早發現三個月,經過治療後,可以明顯提高治癒率,不僅可以明顯減少治療費用,減輕很多痛苦,而且可以多活三十年。結腸鏡篩查還可以發現腸息肉等癌前病變,同時將其摘除,從而避免發展為大腸癌。

預防大腸癌首要方法,就是改變錯誤的飲食習慣。

大腸癌的預防需要做到運動鍛鍊身體、戒菸及健康的飲食三點,另外要注意減肥,如果從事久坐的工作要注意多起來活動。四十五歲以後的中年人有條件的話可以到醫院做健康體檢以早期發現病變。

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不再出現央視主持肖曉琳因腸癌去世這樣的慘劇,大家務必管住自己的嘴,注意作息結合,將健康放在首位!


百科名醫


腸癌是指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近幾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數據顯示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而且絕大多數發現時都是中晚期。更可怕的是,中國腸癌年輕化趨勢特別明顯。美國人腸癌平均發病年齡是69.8歲,但是中國人居然是48.3歲,年輕了20歲,很多都是30~40歲的中年人。

專家表示,腸癌早期症狀和痔瘡特別相似,因很多人不會意識到,所以被發現時已經到了中晚期。痔瘡和腸癌的區分?

1、血便:勿與痔瘡混淆。

痔瘡出血:是血管出血,好比 “水管漏水”,出血量大,血液鮮紅。

腸癌出血:是糜爛面出血,就如“牆面滲水”,滲血量小,血液暗紅。

2、蛋清樣或膿樣粘液分泌:腸癌出血伴有蛋清樣或膿樣黏液。

3、排便規律的改變:腸癌腫瘤的反覆刺激使患者有排便不盡感,導致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秘腹瀉交替、次數增多等。

4、腫瘤消耗:食慾減退、消瘦、貧血。因腫瘤消耗,可導致食慾減退、體重減輕等症狀。

臨床上區別痔瘡和腸癌,一般做些簡單的檢查就能辨別,比如肛門指檢、纖維結腸鏡檢查

腸癌早期出現以下四個症狀,要警惕了!!!

一、便血。

血便在很多人看來可能是痔瘡引起的,不會重視。但腸道發生癌變也會有此情況,被忽視,可能就醫會被耽誤。當糞便通過已癌變的腸道時,會摩擦腸道病灶表面,引起血便;若持續出血,可能會導致貧血。當便血呈暗紅色,同時排粘液便或者有腥臭的膿血便,及時去醫院就診,早檢查早預防。

二、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大腸癌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排便習慣的改變。比如:之前排便很規律,每天定時定點去廁所,但最近很長一段時間,便秘或者拉肚子的情況很頻繁。若出現這種情況,不要認為這只是便秘或者是拉肚子,建議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排除腸癌危險。

三、便秘和拉肚子交替,便便變細。

若靠近肛門位置發生病變,腸道會變窄,便便不易通過,會導致便秘或者便便變細,可能會有排便排不淨的感覺。同時,因為腸道變窄,為了將便便排出來,腸道就會很賣力的促進便便排出,腸道就會變得活躍,就可能導致腹瀉。

四、身體消瘦、乏力,可伴有貧血。

病變的腸道吸收熱量會下降,長期如此身體就會變瘦,營養吸收也會不足,長期下去,身體缺乏所需營養,會出現乏力、疲勞,無精打采的症狀。病變情況達到一定程度時,腫瘤阻塞,可能會引起腸管狹窄,場內容通過受阻。同時因長期慢性失血,超過身體造血的代償功能時,可能會引起貧血。

中國抗癌協會制訂的腸癌遺傳篩選標準包括:全球因癌死亡人數 25% 來自中國。

六類人群易患腸癌

1、有家族腸癌遺傳病史者。家庭中有直系親屬患過腸癌者,則其一生中患此病的危險比其他人高出8倍。大約25%的腸癌患者均有該病家族患病史。

2、有結腸息肉的人。大部分腸癌都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也就是息肉,其中柔毛樣腺瘤樣息肉更易引發腸癌,癌變機率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愛變綠為1-5%。

3、“老年人”。腸癌患者90%以上都是50歲以上人群。隨年齡增長,各種致病因素刺激腸粘膜時間越長,引發癌症機率越高。

4、有腸癌癌前病變者。比如大腸腺瘤、有過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患者,可增加癌變機率,是平常人的30倍。

5、有不良嗜好的人。比如喜歡吃高蛋白高脂肪、經常在外喝酒擼串的人、口味重的人、抽菸喝酒的人、長期熬夜的人、久坐不動的人等。

6、有盆腔放療史的人。

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是可控因素,卻是佔重要因素,有以下6大惡習的人更要警惕。

1、口味重。

比如,偏愛麻、辣、酸、鹹、煎、炸、燻、烤八大重口味。習慣吃宵夜,如同讓胃腸道長期在休息時間“加班”,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增加腸癌風險。吃醃製的食品也容易引發腸癌,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們喜歡吃醃製的食品,所以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

建議:清淡飲食為主,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宵夜,讓腸道得到適當的休息。

2.不愛喝水。

腸道每天排毒過程中,需要水分起到“潤滑”作用,糞便才更易排出。

建議:清晨一杯水,稀釋血液,促進排便。白天喝水放些茶類,比單獨和白開水要更有味,多喝些。比如千里追茶。

千里追茶,也叫黎王草,是一種中草藥,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千里追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粗蛋白、膳食纖維、礦物質等,維生素C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預防癌症的作用。膳食纖維在人體腸道里能吸收水分,刺激腸道蠕動,可以防治動脈硬化、冠心病、腸道疾病等,對調節血糖也可起到重要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促進體內排毒。

3.無肉不歡。

愛吃肉是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牛肉賣得好的地區,大腸癌發病機率也就越高。另外,飽和脂肪酸、動物油過多攝入也可導致大腸癌病發。

建議:肉類屬於動物蛋白,也可選用植物蛋白代替,比如豆腐、豆漿、幹豆腐等。可以選深海魚類和雞蛋。少攝取飽和脂肪,多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類食用油,比如蘇麻油。

蘇麻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比如α-亞麻酸等。

α-亞麻酸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對腸癌有預防作用。醫學研究證明,人體飽和脂肪酸過多和攝入的反式脂肪酸是導致癌症、心腦血管病等許多疾病的直接原因,增加攝入α-亞麻酸可以顯著地改變這種狀態,起到平衡脂肪酸攝入,預防慢性疾病的作用。

4.長期吃快餐。

特別是現在的上班族,中午飯長期吃快餐,熱量高又缺乏纖維素,這也增加了腸癌的發病危險。

建議:最好選擇提供中午飯的單位工作。即使沒有提供午飯,最好也是中午自備午餐。

5.喝酒、抽菸。

抽菸、喝酒幾乎是所有癌症的誘因裡都有的因素。

有研究認為,吸菸可以對大腸產生長期性、持續性的慢性刺激,從而誘發大腸癌。

長期、大量喝酒,攝入酒精過量,也易導致腸道粘膜炎症,會影響腸道功能。

建議:控煙、控酒,適量喝酒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助於排出身體垃圾。吸菸也能緩解工作壓力,但不要長期、頻繁抽菸。

6.一坐就是一天

很多白領,在辦公前一坐就一天,久坐缺乏運動,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在結腸內滯留並刺激腸黏膜。而且,近年來得大腸癌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並且城市中得大腸癌的人數多於農村。

建議:適量運動,每天活動45-60分鐘,緩解工作壓力,消除精神緊張,還有助於預防腸癌。

除了改變壞習慣,對於有過腸息肉、超過45歲的人,建議每3年做一次大便潛血試驗,有條件者爭取每年做一次。每5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預防很多疾病、可控的因素。


品味咖啡的苦澀


為什麼大腸癌發現時多是晚期?

大腸癌通常是指結腸癌和直腸癌,它們性格低調不張揚,所以常常被忽視,但稍微查查它們的數據資料,簡直大吃一驚:在惡性腫瘤圈裡排名多年穩居第三,且勢力還在加速擴張中。

我們要弄明白大腸癌是如何產生的,原本大腸癌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息肉,在腸道里長息肉並不是什麼稀罕事,有很多息肉存在: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等,這些息肉大部分還是安分守己的良好市民,但也有一些“壞小子”比如腺瘤性息肉,它癌變的風險就很高,它行事低調你甚至都不會察覺,總的來說息肉越大,癌變的風險就越高(一般以0.5釐米為界)。當息肉“增肥變大”到一定程度癌變就會發生,而此時有了症狀再去醫院檢查,為時已晚了……

大腸癌和痔瘡太像了!

十人九痔,這是誇張的說法,但足以說明痔瘡的人群廣泛,因此痔瘡是再常見不過的病了,大家的重視程度也就沒那麼高了。可你知道嗎,早期大腸癌和痔瘡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便血,這樣就讓人很容易混淆,大腸癌與便血的發病位置相似,還都有便血的症狀,很容易混淆。一旦大腸癌被誤診為痔瘡,就會錯過早期直腸癌治療的最佳時間,釀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通過便血,區分腸癌與痔瘡

痔瘡:顏色較紅,隨大便排出時滴出,排便後出血隨之停止;而直腸癌患者的血液和大便是混在一起的,便血還可能帶有黏液和膿液。痔瘡患者的大便性狀一般變化不大;直腸癌患者常出現排稀爛便。


藥療君


由於很大人腹部症狀不舒服,採取忍,等,熬的方式來對待,不就診也不檢查,所以一發現可能是腸癌晚期。那到底有什麼警告症狀提示腸癌呢?其實是有的。


腸癌的早期警告症狀(因為腫瘤的在腸粘膜位置和腸的上下部位不同症狀也不同)

1、常見慢性腹部不舒服,但時常反覆,口服藥物療效不佳,同時伴有莫名其妙消瘦,厭食,腹脹,腹痛等。

2、排便性狀改變,便血,稀便,排便困難,或者大便檢查有隱血。

3、排便次數異常,有別往常,次數增加或者減少。

4、不明原因失血性貧血。

5、全身症狀,低燒,消瘦,貧血,面色蒼黃。

6、有腸多發性息肉的家族病史或者腸癌的家族病史尤其要重視。

早期如何發現

1、檢查腸癌的腫瘤指標。

2、以上症狀及時就醫,別硬扛。

3、結腸鏡檢查很關鍵,同時做腸粘膜活檢做病理診斷。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必刪,請聯繫本人)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有關兒科專業諮詢請來好大夫在線找柯友建主任。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不適、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出現,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腹部包塊、腸梗阻等,伴或不伴貧血、發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腫瘤因轉移、浸潤可引起受累器官的改變。大腸癌因其發部位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症狀及體徵。“便血”是腸癌其中一個症狀,出現便血多由於一些疾病引起,包括腸癌。血液從肛門排出,糞便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黑便),均稱為便血。

便血只是一個症狀,並非一種疾病。便血多見於下消化道出血,特別是結腸與直腸病變的出血。便血的顏色取決於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與血液在胃腸道停留的時間。成年人便血,多由痔瘡、肛瘻、肛裂、腸息肉、腸癌、炎症性腸病等引起。而我們需要高度重視的就是腸癌引起的便血。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病人大約40多萬,腸癌患者死亡率為7.35/10萬。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大約有50%-80%的腸癌患者,初期被當做是痔瘡,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而延誤病情。此外,出現大便習慣性及性狀改變,腹部的隱痛、脹氣,在臟器摸到腫塊,以及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都是需要警惕的可疑症狀。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還有就是既往有息肉病史的患者,有大腸或者其他腫瘤家族史的人,還包括炎性腸病病史,以及遺傳性腸道疾病。這些都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高危人群。


KK健康


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不經常運動造成肥胖等疾病,都促使大腸癌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並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又稱為“富貴病”。

這些症狀暗示大腸癌

出現排便規律改變,比如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腹瀉交替,原因不明的貧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腫塊等情況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明確診斷。特別建議50歲以上、有結直腸息肉史或結直腸癌病史、慢性腸炎、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長期坐位工作且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可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和肛門指檢。發現有腸息肉則必須高度重視。因為從息肉到癌變大約需要3到5年時間,如能在癌變之前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腫瘤。

預防大腸癌要三管齊下

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建議“飲食+運動+檢查”三管齊下。飲食上減少脂肪與紅肉攝入。另外,長期久坐不運動的人應提高警惕,儘量克服久坐的不良習慣。坐的時間不宜太長,適當增加活動的時間。


健康時報


大腸癌聽上去很可怕,其實,它算是比較善良的腫瘤。

因為它,最好發現,最好治療。只要及時發現和治療,90%的大腸癌患者可以得救。

腸鏡檢查,早期發現

80%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腺瘤性息肉轉為癌,而這個過程一般需要經過10~15年的時間,發展得很緩慢。如果是早期發現並切除了腺瘤性息肉,就阻止了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癌的治療是病期越早,效果越好。像Ⅰ期的腸癌病人,5年生存率可在90%以上,Ⅱ期也有70%左右,但到Ⅲ期就變成了30%~50%,而Ⅳ期則僅剩4.9%。

而要及時發現腺瘤性息肉或早期大腸癌並不難,只需進行腸鏡檢查。

可是,在我國,大腸癌的發現率很低。不少患者發現患有大腸癌時,已到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腸鏡健康檢查的理念值得推廣宣傳。中國腸癌專家提出,中國人的結直腸癌篩查年齡應提早到45歲,甚至是40歲,尤其是對於有腸癌或腸息肉家族史者。對於結腸鏡檢查陰性者,10年內應重複結腸鏡檢查。

當然,平時也別錯過大腸癌的信號:

便秘、腹瀉反覆發生;

·有血便和便血;

·糞便細;

·腹部有腫塊; ·

總感覺排便沒有排完全; ·

腹痛;

·有貧血症狀。


家庭醫生雜誌


【 編號WD001】



確實是目前發現結直腸癌好多已是晚期了。早期症狀不明顯,未行定期檢查的一般發現不了。

還有好多人,不在少數,已經出現症狀了,未引起重視,甚至有延誤半年、一年的才去醫院檢查的,挺遺憾的!

那麼都有哪些信號“暗示”結直腸癌?

一、血便是大腸癌的另一個早期表現,這是由於癌腫表面破潰或潰爛所致。右側結腸癌出血,血液與大便相混,如果出血量少,僅為大便隱血試驗陽性。而左側結腸、直腸癌出血,血液常附在大便表面或便紙上,呈紫紅色或鮮紅色血跡,容易誤診為痔瘡而延誤了早期診治。



二、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的現象可視為大腸癌的早期表現之一。

三、大便形狀改變、變細、變扁或由凹槽,是由於大便通過癌腫引起的直腸狹窄段所致,這常是直腸癌的早期信號。

四、腹痛 癌腫在糜爛、壞死、感染時,常會引起不同性質與程度的腹痛。右側結腸癌表現為右腹鈍痛,涉及右上腹時易誤診為慢性膽囊炎,疼痛出現在右下腹時常被誤診為慢性闌尾炎。一些左側結腸癌可表現為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疼痛表現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放屁或解大便後疼痛消失,當這些症狀出現在老年人時,應首先懷疑為大腸癌。

五、貧血,無其他原因的失血,如發現進行性缺鐵性貧血,應想到胃或大腸癌等可能。如果是男性,更加註意了!有了這些症狀,只是提醒你有得腸癌的可能性,要明確診斷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總之,當身體出現了不適的症狀,我們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平時也要多關心自己的長輩,定期陪他們去做體檢。而對於體檢項目中的大便化驗更不應該棄之不做,也許能從大便中的蛛絲馬跡來早期發現大腸的癌前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