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會發展成大腸癌嗎?

蔡永固

不一定。一般來說,國內大腸癌患者多數是有息肉演變而成的,按這個角度講,部分息肉是可以發展為大腸癌的。但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

大腸息肉(結直腸息肉)是形態學描述,泛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統稱,包括腫瘤性息肉(腺瘤))和非腫瘤性息肉(比如炎性息肉),前者是癌前期病變,與結直腸癌發生有一定關係,後者一般不會癌變。

就是腫瘤性息肉,類型不同,癌變的風險也是不一樣。腺瘤的類型不同,癌變風險不一樣:

腺瘤:是來自大腸的良性上皮腫瘤。根據組織學結構分成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按照癌變的風險由小到大依次是:管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絨毛狀腺瘤。 

(1)管狀腺瘤: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徑在1釐米以下。80%有蒂。組織學表現為多數管狀腺腺體,未成熟細胞分佈於腺體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間葉樣變,有時亦有少量乳頭增生。其癌變率在1%~5%左右。   

(2)絨毛狀腺瘤:較管狀腺瘤少見,絕大多數為單發。一般體積都較大,直徑大多在1釐米以上,大部分為廣基,約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紅色,粗糙或呈絨毛狀突起或小結節狀,質軟易碎,觸之能活動,如觸及硬結或固定,則表示有癌變可能。分佈以直腸最多,其次為乙狀結腸。組織學表現為上皮呈乳頭樣生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間質,亦伴隨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頭樣生長,上皮細胞多間變明顯。其癌變率較管狀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時具有上述兩種結構的腺瘤。其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鑑於大腸息肉部分是可以癌變,並且國內多數大腸癌是有腺瘤癌變的,並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很難明確具體的息肉是否會癌變,因此推薦結腸鏡發現的並且病理證實的各種息肉,都要及時的內鏡下切除。除非病理報告小的炎性息肉,可以不用切除,定期複查,也有少數的炎性息肉自行消失的。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應用百科學者

腸息肉是腸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通俗地講,就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分佈於結腸和直腸的各個部位,病理分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等類型。腸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見,腸鏡檢出率可達10-30%。研究顯示:腺瘤性息肉的癌變機率較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癌變的機率會逐漸增高,因此,腸息肉可以理解為是腸癌的癌前疾病,是人體腸道內的“定時炸彈”。一旦這枚炸彈被引爆(發生癌變),會嚴重危險人們的健康,增加生理、心理、經濟和社會負擔。

腸息肉患者起病時多無任何臨床症狀,它們會默默地"潛伏"在體內。而體積較大的息肉則可能出現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血等症狀,偶爾也有患者會有腹痛等表現。

由於腸息肉的臨床症狀不具特徵性,因此即使患者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情況也往往被人忽視。一般患者多以便血、大便帶血等而來就醫,又常被誤以為是痔瘡等肛門疾病而延誤檢查,因此,凡原因不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尤其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應建議行腸鏡檢查。這樣,腸息肉的確診率會大大提高。

因此,及時發現潛伏在體內的“定時炸彈”,尋求“拆彈專家”的幫助,腸鏡檢查不可少!


消化腫瘤科醫生黃坤

大腸癌在中國的發病率也是越來越高,而且,預防大腸癌首先就要從大腸息肉開始,據不完全統計,80%——95%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化來得,從息肉——腺瘤——癌,這個過程5-10年不等,而且引人而異。

什麼是大腸息肉

如果體檢時發現了大腸息肉,先不用驚慌,因為息肉也是有好有壞的。

息肉的好壞鑑別

一般來說,炎性息肉沒有而變的可能,但是腺瘤性息肉有惡變的可能,判斷需要通過專業的途徑——顯微鏡來觀察。

如果發現息肉是良性且小於2cm,可在內鏡下切除

如果發現息肉出現惡變可能而且直徑大於2cm,一般選取活檢,待診斷明確後在做相應處理。

除手術切除之外,還可以口服 維康達

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少吃加工肉、燻肉以及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運動,戒菸酒、控制體重。


公子哥2333

目前世界醫學對癌症的定義是不完善的,認為惡性腫瘤就是癌症,而形成惡性腫瘤的原因不在其內,難道割掉惡性腫瘤就是治癒了癌症嗎?

還有對癌症轉移這一說法也有問題,到底是轉移、還是另外一個癌症?這個問題沒有弄清,這是個重要的事情。

瞭解我每一篇文章,把要點集中起來,改變你的思維,探索不一樣的道路,消除人體疾病!

作者張雷勝

2018年5月3日於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