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句話用在朱元璋身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他自幼出身貧苦,受盡了磨難,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窘境中度過了很長一段艱難的歲月,直至參加了反抗元朝的紅巾軍之後,才得到一定的改觀。而我們都知道,對於一個飢餓的人來說,任何一點吃的到他嘴裡都有可能吃出山珍海味的味道,朱元璋就是如此,或許是他自小受盡飢餓的緣故,因此,因他而流傳下來的美食與之背後的典故也很多,瓤豆腐就是其中一道菜,它在朱元璋落魄之時,溫暖了他的脾胃、撫慰了他的心靈,給了他生活的希望,而這道菜也隨著朱元璋的飛黃騰達逐漸聲名鵲起,流傳了下來,成為了如今徽菜系列的一道傳統特色名菜。

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出身貧苦,為了生存當和尚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母兄長給地主種地,他則從小為地主放牛,在那個萬惡的舊社會,朱元璋一家作為社會最底層階級,飽受地主階級剝削,因此,即便是在豐收之年,他們終年辛勤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僅夠他們一家人勉強餬口而已!可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生活的年代正是元末那個動亂不堪的時代,貪官汙吏、地主惡霸橫行,拼命地壓榨著底層勞動人民僅有的價值,再加上天災普降,連續幾年大旱,糧食欠收,如此天災人禍之下,令天下無數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慘不堪言。

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災難之下,朱元璋一家也未能倖免,他的父母兄嫂先後餓死,他一夜之間成為了一個可憐的孤兒。為了生存,無奈之下,朱元璋只得到家鄉附近的皇覺寺出家,做了一名迷途小和尚。可對於像他這樣的底層人民來說,大災之下,天下竟沒有一處可以安穩生活的淨土!寺廟的生活也很艱難,因此,朱元璋在入寺沒幾天,就被主持老和尚派出去化緣,可畢竟是荒年,平常人家連自身的溫飽問題都很難保障,哪有多餘的食物施捨給他,他化緣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朱元璋也是飢一頓、飽一頓,在吃了這頓、不知下頓著落何處的困境中艱難地捱了三年,這三年間,他受盡了世人的冷眼謾罵、嚐遍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

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飢餓瀕死,好人發善施飯食

有一天,朱元璋由於好幾天沒有化到東西吃了,因此,餓得兩眼發昏,身子極度虛弱,每抬一腳走一步都猶如身負千斤重擔,可他不走就只得在原地等著餓死,在那個饑荒的年代,世人見慣了太多太多半道餓死而曝屍荒野的人,早就見怪不怪,如果他因此而餓死,除了路人的一陣嘆息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因此,朱元璋又不得不強打起精神,一步一步向前挪,只希望能夠儘早遇到個好心人,施捨點吃的。


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元璋好不容易挪到一家飯店門前,此時,他虛弱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一頭栽倒在店門口,暈了過去。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個飯店的老闆是一個善良而又有點能力(在那個饑荒的年代,一粥一飯的能力可不簡單)的人 ,他看到門口這個小和尚的架勢,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頓時心生憐憫,趕緊端來一碗水,喂到朱元璋嘴裡,等到朱元璋醒來,他又端來了飯,同時拿出了自家飯店的特色招牌菜——瓤豆腐,餓極了的朱元璋一看到吃的,頓時兩眼放光,連基本的道謝禮數都忘了,一把接過飯菜,囫圇吞棗地吃了起來,不一會,一大碗飯、一大盤菜就被他吃了個精光,隨著飯菜下肚,朱元璋也滿血復活,這才想起向那好心的飯店老闆道謝離去!朱元璋離開後飯店後,走在路上,回想起那頓飯菜,感覺那道瓤豆腐美味無比,久久不能忘懷!

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飛黃騰達,救命豆腐廣流傳

朱元璋就這樣,飢一頓、飽一頓的,在外度過了三年的化緣生涯,這三年間,他遍覽名山大川,接觸了各地風土人情,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眼界,練就了剛毅、果決的性格,為他後面的人生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他在外化緣的這三年,正是元末風起雲湧的三年,天災人禍不斷之下,各地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揭竿而起,組成義軍,共同反抗元朝的暴虐統治。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元璋在回到皇覺寺不久,就收到了兒時玩伴、郭子興“紅巾軍”頭領湯和的邀請,加入了義軍隊伍。

朱元璋落魄時,這道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如今成了傳統特色名菜!

朱元璋在到了義軍隊伍之後,憑著自己的天賦異稟,逐漸脫穎而出,勢力不斷擴大,經過近20年的征戰,終於開創了大明王朝,自己也成為了一代開國之君。成為皇帝之後,朱元璋自然不用再為溫飽而操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可縱然吃遍宮中的山珍海味,他依然對那道自己落魄之時給了他生活的希望的瓤豆腐念念不忘。因此,他便派人回到家鄉鳳陽,把做瓤豆腐的廚師接進宮裡,專門為他做那道菜,自此之後,這道菜成為了宮廷必備的貢菜,名氣越來越大,做工、用料也越來越精緻,逐漸流傳了下來,成為了如今徽菜系列當中的一道傳統特色名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