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增收基礎 堅定致富信心

“自家的明前茶都賣完了,雖然價格因疫情受到一些影響,但只要後續茶葉採摘再加把勁,今年茶葉收入還是有保障的。”名山區蒙陽街道鄭巖村村民鄭尚均說,得益於扶貧好政策,村裡茶園每畝平均產值已從過去的3000餘元,增加到4000餘元。

相對名山其他產茶大村,這份成績單或許並不亮眼。對此,鄭巖村黨支部書記楊雲芬說,因該村土質原因,鄭巖村並不適合大面積發展茶葉種植,全村僅有茶園約400畝。加上該村地處丘陵地帶,連片土地難覓,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也受到不小影響。

由此,量小而精、多點開花、夯實基礎的增收辦法,就成為該村脫貧後始終堅持的增收思路。

夯實增收基礎 堅定致富信心

史小麗(右)與村幹部商討藤椒產業發展事宜

產業 因地制宜謀增收

13日上午10時,天空飄著細雨,鄭巖村村民鄭雲國猶豫片刻後,還是邁出了家門,約15分鐘後,他來到了一處道路斜坡上的藤椒地裡。遠遠望去,藤椒地碧綠一片,枝條上還掛滿了果實。

這樣的藤椒地在鄭巖村共有150畝,涉及村民100餘戶(含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且種植時間都在2017年。那年,鄭巖村先後邀請川農大專家實地考察、區農業部門農技人員分析土壤,在此基礎上,鄭巖村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經市場調研後,確定藤椒種植項目為該村首個特色產業。

同年3月底,在村裡黨員帶頭下,鄭巖村有了第一家合作社——名山區永前藤椒種植專業合作社。此後,通過與藤椒加工企業合作,該村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方式,簽訂鮮藤椒回購保底協議,解決了村民最關心的銷路問題。

“再過約3個月,這些藤椒就能上市了,預計畝產值在4000元左右。”鄭雲國說,今年是種植藤椒的第四個年頭,也是正式投產第一年。“五年進入豐產期,明年畝產值肯定還會有不少提升。”

與此同時,當地駐村工作隊還依託“農民夜校”,以每個季節至少組織一次系統培訓、開展一次病蟲害集中防治的頻率,為種植戶夯實增收保障基礎。

此外,該村從2018年起還開展了蔬菜訂單式種植。種植項目為青菜,所用地塊也均為收穫油菜、玉米後的閒置地,閒置時間為當年11月至次年2月。從最初僅有15戶村民參與、種植面積只有20畝,到去年增加到30戶村民、50畝。今年,該村計劃再新增20畝種植面積,越來越多的村民也看到了穩增收的前景。

“以前閒置的土地沒有絲毫收入,現在平均每畝可得純收入2000元呢!”當地村民說。

夯實增收基礎 堅定致富信心

藤椒

實幹 多措並舉固基礎

最近幾天,鄭巖村村民鄭朝營心情格外好,因為村裡計劃第二階段施工的林區產業路即將開工建設。

鄭朝營所在的鄭巖村第一村民小組,林竹種植相對集中,共有竹林約1000餘畝。過去因沒有林區路,村民採伐販賣竹子十分不便。“距村道最遠的有600多米,最近的也有200多米,竹子全靠肩膀扛出來。”鄭朝營說。

變化始於今年3月初,一條全長2.3公里的林區產業路,在該村民小組動工修建,僅一週就完成毛路施工。至4月中旬,該項工程按預定計劃進入碎石路面鋪設階段。此路的修建給村民帶來的心理變化,也出乎鄭巖村駐村第一書記史小麗的意料。原來,鄭朝營還打算依託產業路,在今年秋季將自家4畝竹林變為茶園。

立足打贏脫貧攻堅戰,鄭巖村當前還在積極開展“查漏補缺”工作。對於前期自查查出的問題,史小麗並不諱言:共有10戶村民房屋存在住房安全短板,其中脫貧戶8戶、五保戶2戶,主要存在房屋漏雨、居住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該村3組村民劉正華,即在其中。

根據劉正華家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為他確定了新修兩間磚混結構房屋,並同步改造廚房和衛生間的方案。“從3月28日開工到現在,只待安裝門窗、粉刷牆面就能完工了。”看著已完成主體工程的新屋,劉正華說,保證可在4月底前與其餘村民一起完成提升改造。

硬件基礎提升不歇氣,軟件提升齊步走。按此前確定計劃,從13日下午起,鄭巖村將連續5天召開村民小組戶長會。會議主題只有一個,開展鄭巖村首屆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通過該評選,讓村民更積極參與到文明鄉村建設中;強化“高崗村垃圾治理模式”推行力度,提高村民共建美麗鄉村自覺性。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孫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