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參與八王之亂的藩王,不選擇共同執政?

蘇小衿


八王之亂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為爭奪中央政而進行的國家內鬥。為什麼不共同執政,有以下幾點

首先,皇權只有一個。八王之亂是司馬炎的錯誤立儲導致,惠帝不具備管理國家的能力,惠帝登基後,大權基本上都落到皇后賈南風手中,賈南風又大力排除異己。殺了輔政大臣。而後統治集團內部又開始明爭暗鬥,而晉朝實行分封,這些有兵馬有錢糧的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的時候,就聯合,待到他們剷除共敵,面臨皇權歸屬時,自然會爆發內戰,因此八王不可能共同執政。

其次,八王是諸侯王,但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不同。楚王是受部下牽連,非參與亂政不可,趙王被謀臣慫恿,被權力衝昏了頭腦,等等。當時的政治鬥爭的後期主要表中部和西部地主階級聯合對抗北部和東部的地主階級,只有南方的地主階級沒有捲入內亂,相對穩定,為後來地主階級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打下基礎。

最後,軍事實力沒有壓倒性優勢。晉朝統一天下後,解除了天下武備,幾個王雖有軍隊,但不足以形成壓倒性優勢而控制全國。




求闕屋的文史小蟲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西晉政局中存在著5股勢力,即君主惠帝、以賈南風為首的後黨群體、武帝欽定的以楊駿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分封的藩王以及廣泛分佈在中央和地方政權中的門閥世族的政治代表人物。

這5股勢力在司馬氏集團出現的時候已經形成,惠帝時羽翼漸豐、蓄勢待發。他們都具有極大的內在膨脹性和外在殺傷力,一旦時機成熟,必然侵奪其他勢力的地盤,導致相互衝突和激烈鬥爭。

在武帝臨終權力制衡佈局中,以外戚力量保護新帝,但又擔心外戚專權之禍出現,藩王勢力是其所倚重的重要牽制力量。地方的軍事關隘要地,從西晉初年起已被收我重兵的藩王把守。

惠帝即位後,最快出手的詩以賈南風為首的後黨集團,他們向以楊駿為首的外戚集團發起了進攻。後黨與外戚之間的矛盾衝突圍繞著奪取君主實際控制權展開,後黨集團尋找機會想要消滅外戚集團。面對兩大集團即將出現的火拼,官僚士大夫群體迅速作出利益選擇,他們選擇了後黨集團。

但是,此時的後黨集團還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準備聯合藩王勢力。藩王勢力咄咄逼人,早就覬覦朝中大權,一則受楊駿排斥,二則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賈南風的召喚恰到好處。賈南風聯合藩王把楊氏外戚集團一網打盡,夷三族,死數千人。

夷楊駿為首的外戚集團作為武帝託孤輔佐勢力被徹底清除後,新的統治格局出現了。藩王群體進入西晉中央政權,汝南王司馬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瑾皆錄尚書事,輔政。以親王司馬柬為大將軍,東平王為撫軍大將軍,楚王為衛將軍,下邳王偉尚書令。

此後,西晉政治生態開始惡化:一方面是對其他政治階層的排斥,後黨和門閥世族代表人物的權力被剝奪;另一方面是藩王之間的矛盾尖銳化。

藩王階層與其他階層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他階層內部有等級、俸秩以及依附關係存在,往往高低上下、等級尊卑秩序井然。藩王階層內部則沒有統屬關係,彼此部分高低尊卑,在與外戚集團鬥爭時,一起赤膊上陣,但分享成果時卻不一樣。

藩王們圍繞著權力分配,勾心鬥角、開始出手傾軋。而藩王之間即將火拼的苗頭早就被處於權力頂端的後黨察覺。賈南風靜觀藩王鬥爭的形勢發展,時刻準備出手。

這以使其,後黨與藩王分掌朝政相安無事,統治集團內部的藩王、後黨和官僚士大夫3股勢力暫時攜手,平分秋色。

在賈南風的強勢背景下,後黨勢力一發而不可擋。在後黨勢力的緊逼迫下,藩王與後黨的結盟極為短暫。“賈后暴戾日益 ,繇密謀廢后。”藩王們著手廢后,但在如何分配統治權力上,分贓不均,就暫時放鬆了對後黨的防範。

而賈南風看準機會,巧妙地利用藩王之間的矛盾。楚王司馬瑋有功勳又好立威,司馬亮因此忌憚,想要奪取他的兵權,而司馬瑋轉投賈南風,反而誣陷司馬亮與衛瑾有廢立之謀,汝南王就這樣被幹掉了。而楚王司馬瑋還來不及反應,沒多久也被賈南風給除去。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等急先鋒被剷除後,藩王勢力暫時被集體排出中央權力中樞。在後黨的打壓下,新的領頭人物趙王司馬倫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投向後黨。

藩王勢力在等一個時機,而這個時機就是賈南風廢太子事件。

惠帝的太子司馬遹不是賈南風所生,所以賈南風打算廢掉太子。而這一事件引起了西晉政局強烈大地震,一方面暴露了後黨干政的直接結果是要排斥其他權勢階層在統治集團中的影響;另一方面為其他勢力聯合起來消滅後黨勢力創造了藉口。

於是“賈后矯詔害庶人遹(司馬遹)於許昌......梁王、趙王矯詔廢賈后位庶人。”藩王在這次鬥爭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黨集團徹底失敗。官僚士大夫階層也因他們的各自選擇,分道揚鑣,下場各異。

當藩王將後黨勢力趕盡殺絕後,藩王勢力在統治集團中一枝獨秀。與此同時,藩王所固有的君王天下的野心得到了極大的刺激,趙王司馬倫滅掉後黨,準備自己做皇帝,“倫僭位,以惠帝位太上皇,遷於金墉。”齊王司馬冏等起兵討伐趙王倫,一場最終導致西晉政權徹底毀滅的“八王之亂”就此拉開序幕。

如此可見,藩王們輪流上場,在西晉中樞存在的情況下,因分贓不均,從來都沒有抱成一團,反而被賈南風乾掉了司馬亮跟司馬瑋;等到司馬倫除掉賈南風之後,又膨脹得自己做起了皇帝,其他諸王自然不滿,紛紛扯旗討伐。

所以說,藩王這個群體,因為本身沒有上下尊卑之說,大家問鼎皇位的可能性是一致的,所以根本不可能聯合,自然要打個頭破血流,產生最終勝利者,方能結束亂政。但遺憾的是,諸王誰都沒能如願,反而把西晉推向了徹底滅亡的深淵之中。


大山裡的幼稚鬼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都心懷鬼胎,想著帝位,根本不可能共同執政。而且“八王之亂”持續兩年多時間所以縱然可以達成某種平衡,但是帝位的誘惑,使得這種平衡遲早要被打破。而當時又沒有英明之主,所以混戰的局面在所難免。

一、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

西晉的“八王之亂”,主要由於宗室諸王持節都督諸軍事,軍權太重,但分封之制,就是“八王之亂”的禍根。再加上西晉初年在政治上的這些措施,大都因循守舊,缺乏深謀遠慮、長治久安之策。加上晉武帝君臣都是優遊逸樂,豪華相尚,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從而釀成了八王之亂。



晉武帝作為西晉開國之君,本宜大有作為,然而,在政治上的措施,不過如上所述,其他如戒飭官吏要清廉,要能作出政績,抑遊食,盡地利等,多為具文。

而他本人卻貪財好利,追求逸豫和荒淫的生活。在貪財方面,武帝曾向劉毅說:“卿以朕方漢何帝也?對曰:可方桓、靈。帝日吾雖德不及古人,猶克已為政,又平吳會,混一天下。方之桓靈,其已甚乎!對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皇帝竟然賣官以撈取私財,這與市儈又有何異!

在耽於安逸不圖遠謀方面,大臣何曾嘗與兒子何遵說:“國家應天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唯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後製其殆乎”。皇帝而唯說家常,不考察天下大事,自然搞不好政治,雖說創業,終難守成了。

在驕奢淫樂方面,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下詔採擇公卿以下女子,以備六宮,事未完畢時,禁斷民間婚嫁。司徒李胤、鎮軍將軍胡奮、廷尉諸葛衝等許多世族官僚的女兒,被選入宮。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又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荒淫至此,又何政事之有!



封建帝王這樣驕奢淫逸,上行下效,臣下自然從風而奢靡。如何曾日食萬錢,兒子何劭食二萬。王濟供饌武帝,餚饌極豐,皆盛於琉璃器中,並以人乳豬肫而蒸食之。石苞的兒子石崇,後房以百數,飲食窮水陸珍奇,石崇與王愷比富,是當時貴族官僚以豪侈相尚的典型事例。大家對此比較熟知,我這裡不再贅述。

又如竹林七賢的王戎,家有好李,恐怕人得其種,於是賣李鑽核,他又“積實聚錢,不知紀極。每自執牙籌,晝夜計算,恆若不足”,王戎的從弟王衍的妻子郭氏,也是聚斂無厭,嘗以錢繞床。大官僚和嶠更是有“錢癖”者。當時的貴族官僚和社會風氣,莫不視錢如命。皇帝賣官撈錢,貴族官僚或經商、賣李取錢,或以田園水磑收錢,甚至劫掠商旅奪其錢財。

西晉君臣,不但驕奢淫逸,貪取錢財,而且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如衛瓘監鍾會、鄧艾軍平蜀,既以智謀定鍾會之亂,又欲專功而殺死鄧艾。王濬先入石頭城,王渾遲遲不敢渡江,反責王濬不受他節度,擅受孫皓投降,欲以檻車徵濬。晉武帝用反對伐吳的賈充為統帥,在戰爭進行中充還欲退軍,上表要殺主戰的張華。

但晉武帝不分是非曲直,平吳後賈充、王渾與王濬、杜預、張華等都大受封賞。馴至末年,後父楊駿專權,武帝遺命以汝南王亮和楊駿共同輔政,楊駿怕失權,竟從中書索取詔命藏匿起來,武帝死,惠帝司馬衷繼立,楊駿依倚楊太后,大權獨攬,與惠帝妻賈后矛盾激化,終於導致了八王之亂。



《晉書》的八王《傳序》曾說到西晉懲魏之失,因而“或出擁旌節,蒞嶽牧之榮,入踐臺階,居端揆之重。然而付託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恆,賞罰斯濫,或有才而不任,或無罪而見誅。朝為伊周,夕為莽卓,機權失子上,橫亂作於下”。分析《傳序》所言,又可分為數點:

一為司馬氏宗室諸王,出則持節總管一方的軍政,入則掌握中央的朝權,權力太大。

二則皇帝的委託不得其人,所任非才而有才不用。

三則政令變化無常,賞罰不當。

四則皇帝大權旁落,外戚、后妃與宗室諸王更迭操縱王命。

自漢魏以來歷史上存在的問題,如外戚專權,嶽牧權重,門閥世族把持政治等,不但沒有解決,在新的情況下更加發展起來。加上當時世家大族之間、世族門閥與庶族之間的矛盾,如助趙王倫的孫秀等人,“皆邪佞之徒,惟競榮利,和當權的西晉士族矛盾很大。武帝臨死時,用楊駿輔政,又形成武帝后族楊氏與惠帝后族賈氏的爭權奪利的矛盾,凡此種種,終於導致了破壞性很大的八王之亂。

二、八王之亂經過

“八王之亂”的八王,為汝南王亮(宣帝司馬懿第四子)、楚王瑋 (武帝第五子)、齊王冏(文帝司馬昭子,過繼與景帝司馬師的齊王攸的兒子)、趙王倫(宣帝司馬懿第九子)、成都王穎(武帝第十六子)、河間王司馬顒(宣帝司馬懿弟司馬孚之孫)、長沙王乂(武帝第六子)、東海王越(官帝司馬懿弟司馬馗之子高密王泰的次子)。實際上,捲進八王之亂的不只八王,大概這八王關係最大,唐人所編《晉書》將此八王合為一傳,並這樣說“西晉之政亂朝危,雖由時主,然而煸其風,速其禍者,咎在八王,故序而論之,總為其傳云爾”,因而通稱為“八王之亂”。



1.楊、賈外戚爭權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次子惠帝司馬衷繼立。惠帝是個白痴,武帝曾經出題試他,他的妻子賈南風,遣人代答,遮掩過去。他在華林園聽到蝦蟆叫,問左右的人這是為官鳴叫,還是為私鳴叫。左右敷衍他說,在官地叫的就是為官,在私地叫的則為私。

及至天下大亂,百姓餓死,他竟這樣說,“沒有糧吃,何不吃肉糜”,其痴頑一至於此。而其妻賈后,是西晉開國勳臣賈充之女,奇醜無比,手段狠辣。起初,武帝以賈充女短黑而妒,衛懽女長白而美,欲聘衛瓘女為惠帝婦。而賈、郭(賈充妻郭槐)親戚遊說楊元皇后,又連結荀顗,並稱賈充女賢,於是聘娶充女,形成以悍婦控制白痴的丈夫,撓亂政事的情況。



武帝的繼後楊氏的父親楊駿,是弘農的大族,專權好利,武帝末年時,更是權勢燻灼,與其弟楊珧、楊濟,號稱三楊。及武帝死,惠帝初立,尊楊後為太后,楊駿以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楊駿大權獨攬,晉宗室和賈后極為不滿。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后與掌禁軍的楚王瑋、東安公繇等合謀,殺楊駿及其弟楊珧、楊濟和楊氏黨羽,皆夷三族。廢楊太后,囚之於金墉城城(洛陽城西北角的小城),次年餓死。既殺楊駿後,用汝南王亮為太宰、衛懽為太保,共同輔政。楚王瑋殺楊駿有功,手握禁軍,好立威刑,汝南王亮和衛瓘懼其難制,因謀遺宗室諸王歸封國,奪瑋兵權。瑋即聯合賈后,誣亮、懽欲效法伊尹、霍光,實行廢立。賈后亦怨當惠帝為太子時,衛懽曾勸武帝廢太子,故使惠帝下詔誅亮、瓘。亮、灌既死,賈后又設計謂瑋偽造詔書,殺戮大臣,因而處死楚王瑋。瑋死,大權盡歸於賈后。

2.賈后當權

賈后與其妹賈午之子賈謐商量,以張華“庶族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於是任命為侍中、中書監,這其間有幾年比較安定的時間,可說是“八王之亂”中的“小康”。賈謐為韓壽之子、賈充的外孫,充妻郭槐,收為賈充之孫,依倚賈后之勢,驕縱不法,但卻喜愛文學,石崇、歐陽建、潘岳、陸機、陸雲、繆徵、杜斌、摯虞、諸葛銓、王粹、杜育、鄒捷、左思、崔基、劉瓌、和鬱、周恢、索秀、陳胗、郭彰、許猛、劉訥、劉輿、劉琨等皆傅會於謐,號稱二十四友。這也是亂時的一段插曲。



惠帝即位後,立謝氏所生子司馬譎為太子。賈后既已大權在握,因太子非已所生,於元康元年(公元299年),囚之於金墉城,次年殺之,後諡為愍懷太子。趙王倫先已調為禁軍將領,他以諂事賈后,得掌事權,當時人都認為他是“賈氏之黨”,但他這時卻趁此機會,與梁王彤等舉兵廢殺賈后,並殺張華、賈謐及其黨羽都被處斬。趙王倫自封為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

3.八王先後登臺混戰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趙王倫廢掉惠帝,自立為帝。時鎮東大將軍齊王冏鎮許昌,徵北大將軍成都王穎鎮鄴,徵西大將軍河間王顒鎮關中。齊王冏首先起兵,傳檄成都王穎、河間王顒等,聯合討伐趙王倫。河間王顒起初還出兵助倫,兵至華陰,見冏、穎二王兵盛,才轉而助冏。而冏、穎兵已入洛,斬趙王倫及孫秀等,惠帝復位。齊王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入朝輔政,掌握大權。



齊王冏既掌大權,沉迷於酒色,荒廢政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間王顒聯合長沙王乂,舉兵攻冏。乂時為驃騎將軍開府在洛,與冏相攻,殺冏。惠帝即用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朝廷大權。

河間王顒原以為乂弱冏強,希望義被冏擒斬,然後借乂被殺事,宣告四方以討滅冏,因廢惠帝,立成都王穎為帝,自己為宰相,掌握實權。沒有料到乂殺冏,而大權歸乂。因此,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河間王顒又聯合成都王穎共攻乂。從這年八月到十月,連戰不已,又屢破穎軍,殺獲六、七萬人,顒將張方已準備退軍。東海王越卻與禁軍將領朱默等密謀,夜中捉住長沙王乂,囚於金墉城,並招引張方派人將乂抓去,用火烤死。

永興元年(公元30年),長沙王乂既被殺死,成都王穎為皇太弟、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仍居於鄴,遙控朝政。河間王顒為太宰,仍居長安。而東海王越這時又奉皇帝攻顒,結果大敗於蕩陰,侍中嵇紹即在此被殺,越逃往東海封國,惠帝被俘到鄴,洛陽空虛,顒將張方,乘機進據洛陽。於是安北將軍王浚、越弟東瀛公司馬騰,聯合攻穎於鄴,穎敗,挾惠帝走洛陽。張方又逼惠帝與穎共至長安,削去穎的皇太弟名號,河間王顒為都督中外諸軍事。



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越又起兵,西攻河間王顒,這時,鄴城空虛,成都王穎部將汲桑、公師藩等起兵,因而又命穎復往鎮鄴。次年,越兵攻入長安,穎敗逃於太白山,惠帝復還洛陽。

成都王穎未能到鄴,即被捕送於鄴,被縊殺。越又以司空官職召顒入洛陽,於途中殺顒。至此,越為太傅、錄尚書事,總握大權。隨後毒死惠帝,擁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弟豫章王司馬熾繼立,這就是晉懷帝。“八王之亂”,至此結束。

三、八王之亂的影響

西晉宗室諸王這樣互相殘殺,為害極大。首先是兵民無辜而死傷累累,如趙王倫之亂,“自兵興六餘日,戰及殺害近十萬人。”長沙王又屢敗成都王穎,斬獲六、七萬人。東海王越攻河間王顒時,越部將祁弘等所領鮮卑兵,“大掠長安,殺二萬餘人”,這些是直接死於戰禍的。因戰禍而流離飢凍,或至死亡者,數量亦大,如齊王冏與趙王倫部將孫泓大戰於陽翟時,“百姓創痍,飢餓凍餒”。

其次戰亂大大破壞了生產。即以破壞水利來說,河間王部將張方與長沙王乂相攻時,張方“決千金碣,水礁皆涸,乃發王公奴婢,手舂給兵廩”,轉動水碓的水力被破壞,還只是小者,洛陽周圍和長安一帶,成為戰場,農商各業的破壞就大得多了。




這次戰亂,更直接削弱了西晉王朝的統治,促成西晉政權的早日崩潰,“帝京寡弱,狡寇憑陵,遂令神器劫遷,宗社覆。數十萬眾,並垂餌於豺狼;三十六王,鹹隕身於鋒刃。禍難之極,振古未聞”。這段史論,就是指明八王之亂的後果,促成匈奴族劉淵攻陷洛陽東海王之子毗及宗室三十六王,皆沒於石勒。司馬氏骨肉相殘可以說是自己替自己挖掘了墳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