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参与八王之乱的藩王,不选择共同执政?

苏小衿


八王之乱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为争夺中央政而进行的国家内斗。为什么不共同执政,有以下几点

首先,皇权只有一个。八王之乱是司马炎的错误立储导致,惠帝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惠帝登基后,大权基本上都落到皇后贾南风手中,贾南风又大力排除异己。杀了辅政大臣。而后统治集团内部又开始明争暗斗,而晋朝实行分封,这些有兵马有钱粮的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的时候,就联合,待到他们铲除共敌,面临皇权归属时,自然会爆发内战,因此八王不可能共同执政。

其次,八王是诸侯王,但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楚王是受部下牵连,非参与乱政不可,赵王被谋臣怂恿,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等等。当时的政治斗争的后期主要表中部和西部地主阶级联合对抗北部和东部的地主阶级,只有南方的地主阶级没有卷入内乱,相对稳定,为后来地主阶级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打下基础。

最后,军事实力没有压倒性优势。晋朝统一天下后,解除了天下武备,几个王虽有军队,但不足以形成压倒性优势而控制全国。




求阙屋的文史小虫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西晋政局中存在着5股势力,即君主惠帝、以贾南风为首的后党群体、武帝钦定的以杨骏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分封的藩王以及广泛分布在中央和地方政权中的门阀世族的政治代表人物。

这5股势力在司马氏集团出现的时候已经形成,惠帝时羽翼渐丰、蓄势待发。他们都具有极大的内在膨胀性和外在杀伤力,一旦时机成熟,必然侵夺其他势力的地盘,导致相互冲突和激烈斗争。

在武帝临终权力制衡布局中,以外戚力量保护新帝,但又担心外戚专权之祸出现,藩王势力是其所倚重的重要牵制力量。地方的军事关隘要地,从西晋初年起已被收我重兵的藩王把守。

惠帝即位后,最快出手的诗以贾南风为首的后党集团,他们向以杨骏为首的外戚集团发起了进攻。后党与外戚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着夺取君主实际控制权展开,后党集团寻找机会想要消灭外戚集团。面对两大集团即将出现的火拼,官僚士大夫群体迅速作出利益选择,他们选择了后党集团。

但是,此时的后党集团还没有绝对取胜的把握,准备联合藩王势力。藩王势力咄咄逼人,早就觊觎朝中大权,一则受杨骏排斥,二则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贾南风的召唤恰到好处。贾南风联合藩王把杨氏外戚集团一网打尽,夷三族,死数千人。

夷杨骏为首的外戚集团作为武帝托孤辅佐势力被彻底清除后,新的统治格局出现了。藩王群体进入西晋中央政权,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瑾皆录尚书事,辅政。以亲王司马柬为大将军,东平王为抚军大将军,楚王为卫将军,下邳王伟尚书令。

此后,西晋政治生态开始恶化:一方面是对其他政治阶层的排斥,后党和门阀世族代表人物的权力被剥夺;另一方面是藩王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藩王阶层与其他阶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他阶层内部有等级、俸秩以及依附关系存在,往往高低上下、等级尊卑秩序井然。藩王阶层内部则没有统属关系,彼此部分高低尊卑,在与外戚集团斗争时,一起赤膊上阵,但分享成果时却不一样。

藩王们围绕着权力分配,勾心斗角、开始出手倾轧。而藩王之间即将火拼的苗头早就被处于权力顶端的后党察觉。贾南风静观藩王斗争的形势发展,时刻准备出手。

这以使其,后党与藩王分掌朝政相安无事,统治集团内部的藩王、后党和官僚士大夫3股势力暂时携手,平分秋色。

在贾南风的强势背景下,后党势力一发而不可挡。在后党势力的紧逼迫下,藩王与后党的结盟极为短暂。“贾后暴戾日益 ,繇密谋废后。”藩王们着手废后,但在如何分配统治权力上,分赃不均,就暂时放松了对后党的防范。

而贾南风看准机会,巧妙地利用藩王之间的矛盾。楚王司马玮有功勋又好立威,司马亮因此忌惮,想要夺取他的兵权,而司马玮转投贾南风,反而诬陷司马亮与卫瑾有废立之谋,汝南王就这样被干掉了。而楚王司马玮还来不及反应,没多久也被贾南风给除去。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等急先锋被铲除后,藩王势力暂时被集体排出中央权力中枢。在后党的打压下,新的领头人物赵王司马伦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投向后党。

藩王势力在等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贾南风废太子事件。

惠帝的太子司马遹不是贾南风所生,所以贾南风打算废掉太子。而这一事件引起了西晋政局强烈大地震,一方面暴露了后党干政的直接结果是要排斥其他权势阶层在统治集团中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其他势力联合起来消灭后党势力创造了借口。

于是“贾后矫诏害庶人遹(司马遹)于许昌......梁王、赵王矫诏废贾后位庶人。”藩王在这次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党集团彻底失败。官僚士大夫阶层也因他们的各自选择,分道扬镳,下场各异。

当藩王将后党势力赶尽杀绝后,藩王势力在统治集团中一枝独秀。与此同时,藩王所固有的君王天下的野心得到了极大的刺激,赵王司马伦灭掉后党,准备自己做皇帝,“伦僭位,以惠帝位太上皇,迁于金墉。”齐王司马冏等起兵讨伐赵王伦,一场最终导致西晋政权彻底毁灭的“八王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如此可见,藩王们轮流上场,在西晋中枢存在的情况下,因分赃不均,从来都没有抱成一团,反而被贾南风干掉了司马亮跟司马玮;等到司马伦除掉贾南风之后,又膨胀得自己做起了皇帝,其他诸王自然不满,纷纷扯旗讨伐。

所以说,藩王这个群体,因为本身没有上下尊卑之说,大家问鼎皇位的可能性是一致的,所以根本不可能联合,自然要打个头破血流,产生最终胜利者,方能结束乱政。但遗憾的是,诸王谁都没能如愿,反而把西晋推向了彻底灭亡的深渊之中。


大山里的幼稚鬼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都心怀鬼胎,想着帝位,根本不可能共同执政。而且“八王之乱”持续两年多时间所以纵然可以达成某种平衡,但是帝位的诱惑,使得这种平衡迟早要被打破。而当时又没有英明之主,所以混战的局面在所难免。

一、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

西晋的“八王之乱”,主要由于宗室诸王持节都督诸军事,军权太重,但分封之制,就是“八王之乱”的祸根。再加上西晋初年在政治上的这些措施,大都因循守旧,缺乏深谋远虑、长治久安之策。加上晋武帝君臣都是优游逸乐,豪华相尚,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从而酿成了八王之乱。



晋武帝作为西晋开国之君,本宜大有作为,然而,在政治上的措施,不过如上所述,其他如戒饬官吏要清廉,要能作出政绩,抑游食,尽地利等,多为具文。

而他本人却贪财好利,追求逸豫和荒淫的生活。在贪财方面,武帝曾向刘毅说:“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日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已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皇帝竟然卖官以捞取私财,这与市侩又有何异!

在耽于安逸不图远谋方面,大臣何曾尝与儿子何遵说:“国家应天受禅,创业垂统。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唯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兆也,及身而已,后制其殆乎”。皇帝而唯说家常,不考察天下大事,自然搞不好政治,虽说创业,终难守成了。

在骄奢淫乐方面,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下诏采择公卿以下女子,以备六宫,事未完毕时,禁断民间婚嫁。司徒李胤、镇军将军胡奋、廷尉诸葛冲等许多世族官僚的女儿,被选入宫。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又选孙皓妓妾五千人入宫。“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荒淫至此,又何政事之有!



封建帝王这样骄奢淫逸,上行下效,臣下自然从风而奢靡。如何曾日食万钱,儿子何劭食二万。王济供馔武帝,肴馔极丰,皆盛于琉璃器中,并以人乳猪肫而蒸食之。石苞的儿子石崇,后房以百数,饮食穷水陆珍奇,石崇与王恺比富,是当时贵族官僚以豪侈相尚的典型事例。大家对此比较熟知,我这里不再赘述。

又如竹林七贤的王戎,家有好李,恐怕人得其种,于是卖李钻核,他又“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恒若不足”,王戎的从弟王衍的妻子郭氏,也是聚敛无厌,尝以钱绕床。大官僚和峤更是有“钱癖”者。当时的贵族官僚和社会风气,莫不视钱如命。皇帝卖官捞钱,贵族官僚或经商、卖李取钱,或以田园水硙收钱,甚至劫掠商旅夺其钱财。

西晋君臣,不但骄奢淫逸,贪取钱财,而且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如卫瓘监钟会、邓艾军平蜀,既以智谋定钟会之乱,又欲专功而杀死邓艾。王濬先入石头城,王浑迟迟不敢渡江,反责王濬不受他节度,擅受孙皓投降,欲以槛车征濬。晋武帝用反对伐吴的贾充为统帅,在战争进行中充还欲退军,上表要杀主战的张华。

但晋武帝不分是非曲直,平吴后贾充、王浑与王濬、杜预、张华等都大受封赏。驯至末年,后父杨骏专权,武帝遗命以汝南王亮和杨骏共同辅政,杨骏怕失权,竟从中书索取诏命藏匿起来,武帝死,惠帝司马衷继立,杨骏依倚杨太后,大权独揽,与惠帝妻贾后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



《晋书》的八王《传序》曾说到西晋惩魏之失,因而“或出拥旌节,莅岳牧之荣,入践台阶,居端揆之重。然而付托失所,授任乖方,政令不恒,赏罚斯滥,或有才而不任,或无罪而见诛。朝为伊周,夕为莽卓,机权失子上,横乱作于下”。分析《传序》所言,又可分为数点:

一为司马氏宗室诸王,出则持节总管一方的军政,入则掌握中央的朝权,权力太大。

二则皇帝的委托不得其人,所任非才而有才不用。

三则政令变化无常,赏罚不当。

四则皇帝大权旁落,外戚、后妃与宗室诸王更迭操纵王命。

自汉魏以来历史上存在的问题,如外戚专权,岳牧权重,门阀世族把持政治等,不但没有解决,在新的情况下更加发展起来。加上当时世家大族之间、世族门阀与庶族之间的矛盾,如助赵王伦的孙秀等人,“皆邪佞之徒,惟竞荣利,和当权的西晋士族矛盾很大。武帝临死时,用杨骏辅政,又形成武帝后族杨氏与惠帝后族贾氏的争权夺利的矛盾,凡此种种,终于导致了破坏性很大的八王之乱。

二、八王之乱经过

“八王之乱”的八王,为汝南王亮(宣帝司马懿第四子)、楚王玮 (武帝第五子)、齐王冏(文帝司马昭子,过继与景帝司马师的齐王攸的儿子)、赵王伦(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成都王颖(武帝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宣帝司马懿弟司马孚之孙)、长沙王乂(武帝第六子)、东海王越(官帝司马懿弟司马馗之子高密王泰的次子)。实际上,卷进八王之乱的不只八王,大概这八王关系最大,唐人所编《晋书》将此八王合为一传,并这样说“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煸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故序而论之,总为其传云尔”,因而通称为“八王之乱”。



1.杨、贾外戚争权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次子惠帝司马衷继立。惠帝是个白痴,武帝曾经出题试他,他的妻子贾南风,遣人代答,遮掩过去。他在华林园听到虾蟆叫,问左右的人这是为官鸣叫,还是为私鸣叫。左右敷衍他说,在官地叫的就是为官,在私地叫的则为私。

及至天下大乱,百姓饿死,他竟这样说,“没有粮吃,何不吃肉糜”,其痴顽一至于此。而其妻贾后,是西晋开国勋臣贾充之女,奇丑无比,手段狠辣。起初,武帝以贾充女短黑而妒,卫懽女长白而美,欲聘卫瓘女为惠帝妇。而贾、郭(贾充妻郭槐)亲戚游说杨元皇后,又连结荀顗,并称贾充女贤,于是聘娶充女,形成以悍妇控制白痴的丈夫,挠乱政事的情况。



武帝的继后杨氏的父亲杨骏,是弘农的大族,专权好利,武帝末年时,更是权势熏灼,与其弟杨珧、杨济,号称三杨。及武帝死,惠帝初立,尊杨后为太后,杨骏以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杨骏大权独揽,晋宗室和贾后极为不满。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与掌禁军的楚王玮、东安公繇等合谋,杀杨骏及其弟杨珧、杨济和杨氏党羽,皆夷三族。废杨太后,囚之于金墉城城(洛阳城西北角的小城),次年饿死。既杀杨骏后,用汝南王亮为太宰、卫懽为太保,共同辅政。楚王玮杀杨骏有功,手握禁军,好立威刑,汝南王亮和卫瓘惧其难制,因谋遗宗室诸王归封国,夺玮兵权。玮即联合贾后,诬亮、懽欲效法伊尹、霍光,实行废立。贾后亦怨当惠帝为太子时,卫懽曾劝武帝废太子,故使惠帝下诏诛亮、瓘。亮、灌既死,贾后又设计谓玮伪造诏书,杀戮大臣,因而处死楚王玮。玮死,大权尽归于贾后。

2.贾后当权

贾后与其妹贾午之子贾谧商量,以张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于是任命为侍中、中书监,这其间有几年比较安定的时间,可说是“八王之乱”中的“小康”。贾谧为韩寿之子、贾充的外孙,充妻郭槐,收为贾充之孙,依倚贾后之势,骄纵不法,但却喜爱文学,石崇、欧阳建、潘岳、陆机、陆云、缪征、杜斌、摯虞、诸葛铨、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刘瓌、和郁、周恢、索秀、陈胗、郭彰、许猛、刘讷、刘舆、刘琨等皆傅会于谧,号称二十四友。这也是乱时的一段插曲。



惠帝即位后,立谢氏所生子司马谲为太子。贾后既已大权在握,因太子非已所生,于元康元年(公元299年),囚之于金墉城,次年杀之,后谥为愍怀太子。赵王伦先已调为禁军将领,他以谄事贾后,得掌事权,当时人都认为他是“贾氏之党”,但他这时却趁此机会,与梁王彤等举兵废杀贾后,并杀张华、贾谧及其党羽都被处斩。赵王伦自封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

3.八王先后登台混战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赵王伦废掉惠帝,自立为帝。时镇东大将军齐王冏镇许昌,征北大将军成都王颖镇邺,征西大将军河间王颙镇关中。齐王冏首先起兵,传檄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等,联合讨伐赵王伦。河间王颙起初还出兵助伦,兵至华阴,见冏、颖二王兵盛,才转而助冏。而冏、颖兵已入洛,斩赵王伦及孙秀等,惠帝复位。齐王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入朝辅政,掌握大权。



齐王冏既掌大权,沉迷于酒色,荒废政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河间王颙联合长沙王乂,举兵攻冏。乂时为骠骑将军开府在洛,与冏相攻,杀冏。惠帝即用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朝廷大权。

河间王颙原以为乂弱冏强,希望义被冏擒斩,然后借乂被杀事,宣告四方以讨灭冏,因废惠帝,立成都王颖为帝,自己为宰相,掌握实权。没有料到乂杀冏,而大权归乂。因此,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河间王颙又联合成都王颖共攻乂。从这年八月到十月,连战不已,又屡破颖军,杀获六、七万人,颙将张方已准备退军。东海王越却与禁军将领朱默等密谋,夜中捉住长沙王乂,囚于金墉城,并招引张方派人将乂抓去,用火烤死。

永兴元年(公元30年),长沙王乂既被杀死,成都王颖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仍居于邺,遥控朝政。河间王颙为太宰,仍居长安。而东海王越这时又奉皇帝攻颙,结果大败于荡阴,侍中嵇绍即在此被杀,越逃往东海封国,惠帝被俘到邺,洛阳空虚,颙将张方,乘机进据洛阳。于是安北将军王浚、越弟东瀛公司马腾,联合攻颖于邺,颖败,挟惠帝走洛阳。张方又逼惠帝与颖共至长安,削去颖的皇太弟名号,河间王颙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起兵,西攻河间王颙,这时,邺城空虚,成都王颖部将汲桑、公师藩等起兵,因而又命颖复往镇邺。次年,越兵攻入长安,颖败逃于太白山,惠帝复还洛阳。

成都王颖未能到邺,即被捕送于邺,被缢杀。越又以司空官职召颙入洛阳,于途中杀颙。至此,越为太傅、录尚书事,总握大权。随后毒死惠帝,拥武帝第二十五子、惠帝弟豫章王司马炽继立,这就是晋怀帝。“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三、八王之乱的影响

西晋宗室诸王这样互相残杀,为害极大。首先是兵民无辜而死伤累累,如赵王伦之乱,“自兵兴六余日,战及杀害近十万人。”长沙王又屡败成都王颖,斩获六、七万人。东海王越攻河间王颙时,越部将祁弘等所领鲜卑兵,“大掠长安,杀二万余人”,这些是直接死于战祸的。因战祸而流离饥冻,或至死亡者,数量亦大,如齐王冏与赵王伦部将孙泓大战于阳翟时,“百姓创痍,饥饿冻馁”。

其次战乱大大破坏了生产。即以破坏水利来说,河间王部将张方与长沙王乂相攻时,张方“决千金碣,水礁皆涸,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廪”,转动水碓的水力被破坏,还只是小者,洛阳周围和长安一带,成为战场,农商各业的破坏就大得多了。




这次战乱,更直接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促成西晋政权的早日崩溃,“帝京寡弱,狡寇凭陵,遂令神器劫迁,宗社覆。数十万众,并垂饵于豺狼;三十六王,咸陨身于锋刃。祸难之极,振古未闻”。这段史论,就是指明八王之乱的后果,促成匈奴族刘渊攻陷洛阳东海王之子毗及宗室三十六王,皆没于石勒。司马氏骨肉相残可以说是自己替自己挖掘了坟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