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陰曆七月十五,中國人都會聚集起來進行神秘而又傳統的祭祀活動,這一天被人們稱為“中元節”,民間風俗慣稱其為“鬼節”。
據說在這一天,另一個世界的大門會打開,所有故去的親人長輩都會在這一天回到我們身邊,而我們則需要準備瓜果香燭供其享用。雖然 現在的我們知道這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但是這些傳統的節日內容卻是我們寄託對逝去的親人長輩沉沉的思念。
話歸正題,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究竟是如何由來的,接下來就由老道給諸位說上一說。
“中元節”的幾種名稱
1.中元節
民間俗稱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為“鬼節”,“中元節”這種叫法則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所謂“三元”即天、地、人三元。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賜福;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又因道教為中國本土宗教,對民間百姓的影響極為深遠,故而“中元節”的叫法流傳至今。
2.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的叫法起源於佛教,也被稱為盂蘭盆會,這種叫法最早可以追溯至梁代。細究其起源,在佛教眾多經書中有一本名為《盂蘭盆經》的經書,因其經書中主張佛弟子修孝道,與中國古代所追求的慎終追遠相符合故而加以推廣。
3.鬼節
七月半祭祖的習俗在民間由來已久,最開始的時候這一天是定在七月十四的。後來道出現提出了“三元說”,道教認為,這天乃是地官打開冥府之門的日子,也是鬼魂接受考校的日子,故而“鬼節”之說便就此流傳。
“中元節”的由來
這個節日的由來與古代奇書《易經》關係深遠。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乃是復生之數。古人認為“七”是陽數、天數,天地間的陽氣經過七天滅絕後重生,故而先人們認為“七”這個數字中蘊含著天地運行的道理。
在民間,“七”表現在時間上,傳統文化中講“七七“終局,而十四又是“二七“之數,為七月中間的日子,故而古人以“七月十四”為祭祖的日子。後來,道教提出“三元”之說後“七月半”有與之相互融合,期間又融入了佛教的“盂蘭盆節”的習俗逐漸就演變成了今日我們過得“中元節”。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