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潮汕是一個具有守舊傳統的地區,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古中原已經流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比如中元節的“盂蘭盆會”、中秋節的燒塔以及新年的燒龍等傳統民間文化習俗。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元節“盂蘭盆會”的習俗!

“盂蘭盆會”的內容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而這一天也稱為“盂蘭盆會”或俗稱“七月半”。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會是屬於佛教的。盂蘭盆會也稱“施孤”、“祭孤”,也叫亡人節。

“盂蘭盆會”的由來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初次宏弘佛法,收了兩位印度學教者為徒。其中一位是摩訶舍佛尊者,另一位是摩訶目犍連尊者,後者刻苦專研佛法,在眾子弟中修煉得神通廣大、法力無邊。而目連僧的生母由於生前做惡事,死後被打入地獄。一天,目連僧偶然神遊天堂,見其母在地獄中受惡鬼鞭打,便急忙趕去營救。他用化緣的缽盂盛飯喂母進食,不料其母手剛碰缽盂,飯菜立即燃燒,頃刻化燼,後經佛祖教化,請十萬眾僧,誦經超度以食品百味罷於蘭盂缽中,使在世及亡故的父母、孤魂,皆獲福廕,而出三途之苦,此乃盂蘭盆會節由來之說。我們熟知的潮劇《目連救母》就是引用目連僧為原型的。

中元節“盂蘭盆會”主題活動——施孤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施孤之期,一定要“打醮”,連聘高僧誦經,意之為民消災,保佑全境平安,祈求國泰民安,超度孤魂脫離苦海。

盂蘭盆會在我國的傳播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印度佛教儀式中教徒為了追思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會”,合乎中國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信念,於是在全國各地更為普及。

我國自從梁代開始便照此仿行,相沿也就成為了“中元節”。後來除了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在潮汕等地還增加“搶孤”的活動。

盂蘭盆會“搶孤”之說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搶孤是閩南民係一種廟會活動,臺灣部分地區、閩南、潮汕及香港潮州人在中元節普渡後,會將祭祀的供品提供民眾搶奪,稱為“搶孤”,其中一種比較為人熟悉的為搶包山。一種說法是為了與孤魂野鬼搶奪祭品,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嚇退流連忘返的鬼魂。臺灣最負盛名的“搶孤”是東北角宜蘭頭城與西南隅屏東恆春的搶孤活動。潮汕地區以潮陽區和潮南區最為盛行,其中以貴嶼鎮南陽,臚崗鎮,兩英鎮古溪和峽山南田鄉比較大型。搶孤是先搭設數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上頭擺放供品以及旗幟,而棚柱上塗滿牛油,想要憑己力爬上孤棚並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發生,因此據說,在清朝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曾經下令禁止搶孤活動。而且現代的搶孤活動則有增加許多安全措施,例如下方之防墜網、登上孤棧時需鉤扣安全繩等。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1984年,峽山南田鄉恢復了舉辦“盂蘭盆會”活動,南田鄉“盂蘭盆會”是每十二年一值,屆時中間開展三次,每年一次,從鼠年開始,到虎年結束。值得一提的是,該鄉舉辦“孟盂蘭盆會”時,人山人海,很是熱鬧。

1991年,宜蘭頭城恢復舉辦搶孤,並且改善了活動搶奪的方式。以往為了賬濟貧苦亡徒爭搶祭品的掠奪活動變成了目前具有競賽性的民俗活動,能夠首先取得棧頂的“順風旗”就算奪標。而民間相信搶得順風旗的人,可以獲得神鬼的庇護。

潮汕“盂蘭盆會”活動


潮汕文化民俗,中元節“盂蘭盆會”的傳統活動,你知道多少呢?


中元節前後,潮汕各地紛紛舉辦此盛會,搭起孤棚,舉行施孤、放焰口、放生、演戲和放水燈等活動。

放焰口·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裡,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臺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唸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

解放後,人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習俗從簡,一度停止舉辦施孤活動。到了改革開放後,倡導信仰自由,進入新時代社會,才恢復此盛會。

今年庚子年由於疫情關係,多地盂蘭盆會盛會暫停舉辦,待風和雨順,眾民豐裕,再辦之!

以上是關於潮汕“盂蘭盆會”的習俗活動,不知您那裡中元節的活動有哪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