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道德經》來告訴你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

讓《道德經》來告訴你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

中元節又被稱為鬼節,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中元節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在古人眼中,鬼只是生命的迴歸,迴歸並不等於終結,而是回到未有生命之前的寂靜和暗湧。

關於“生死”這個命題,我國偉大的先賢——老子在《道德經》中有很多精闢的論述。今天,我們來聽聽中國人民大學黃明哲教授講授的《道德經》第五十章中的“出生入死”。


讓《道德經》來告訴你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道德經》第五十章

【譯文】

人始出於世叫做生,最終入於地叫做死。

屬於健康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夭折的人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而自己卻走向死亡之路的也有十分之三。

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三生萬物,生生不息,有生必有死!生死互為因果,要想長生,即要效法天地之不自生也。提前化解可能產生惡果的惡因,以此防患於未然。

所以雖走在山間也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雖參軍打仗也不會受兵器所傷。

犀牛對他用不上刺人的尖角,猛虎對他用不上害人的利爪,兵器對他用不上傷人的鋒刃。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善思慎行遠離災禍而沒有進入死亡的境地。

讓《道德經》來告訴你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

《道德經》這一章講的是養生的原則:出生入死。

出離情慾的束縛,則生生不息;被情慾所驅使,則死路一條。情慾帶有巨大的侷限性,出於情慾,就能擺脫慾望的束縛。

強求生生之厚,追求無盡的慾望,看似活著,其實已入了死地。

老子不厭其煩地列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十個人當中,

生來福分就好,又能安分享用的佔三個;

生來福分就淺,容易中途夭折的佔三個;

生來福分不錯,自己給糟蹋完的佔三個。

最後一個,是不論何種環境,都能積極行道的,

也就是所謂的善於養生的人。

善於養生的人,不是比別人更強悍,而是更懂得柔弱與靈活,不被剛強的慾望驅使,安守生命的本位。

讓《道德經》來告訴你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

全書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語、格言、座右銘。如:

“天長地久”

“上善若水”

“少私寡慾”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如:

“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現為“功成身退”;

“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現為“知白守黑”;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現演變出“大智若愚”;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現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現為“知足常樂”;

“寵辱若驚”(十三章),現為“寵辱不驚”。

讓《道德經》來告訴你 ,什麼樣的人是真正善於養生的人?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之一。

學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重新梳理思維方式,提升對自己人生的領導力;因此,它很適合企業家、行政領導、高管、創業者、投資者來學習。但其實,每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學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