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很浮躁,一定要靜得下心來學習、工作”。這是我學院畢業時,指導老師贈送我的人生教條。現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感謝老師的諄諄教導,讓我受益匪淺。
浮躁是當今社會的通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科技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增強。但是受西方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和衝擊,以及生活中各種名利、權力與利慾的傳播和引誘,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對原有的信仰、價值觀念產生了懷疑,失去了以前已有的目標,做事追求“短、平、快”,“心無所屬,做事茫然”,不能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幻想一步登天、一舉成名、一夜暴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走偏鋒,走極端,一旦遇到挫折,又經受不住,更採取極端的方式,造成的結果是一無所成,人生之路,越走越窄。一個人沾上浮躁之病,就會少了耐心,多了衝動;少了冷靜,多了盲目;少了腳踏實地,多了急於求成。浮躁之風盛行,影響的不只是個人品格,而且還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從社會種種現實來看,盼望一步登天、一勞永逸,都如同夢囈。因此,浮躁最可怕,靜心更可貴。
一、浮躁的涵義
浮躁,《辭海》上解釋為輕率、急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主要指人的內心所體現出來的焦躁不安的情緒和無所適從的狀態。當人陷入浮躁時就會感到心無定所,不知所措,表現出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做事無恆心,見異思遷,太計較得失而感到身心疲憊,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對當今中國而言,浮躁是社會發展變革中所形成的特有現象,是物質與精神發展沒有同步所造成的心靈空虛、沒有寄託、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成了精神流浪兒。
二、浮躁表現的特徵
(一)心神不寧。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快速走進千家萬戶以及商品智能化,打破了傳統固有的生活、工作模式,一夜之間催生了一大批有錢人,也淘汰了一部分人,在這經濟轉型、換代升級期間,人們被眼前物慾橫流的現象矇蔽了雙眼,麻痺了神經,心理上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顯得力不從心,無所適從,不知所措,恐慌鬱悶,對前途缺乏堅定信心,心猿意馬,彷徨不安。
(二)焦躁不安。由於心神不寧,魂不守舍,拿不定主意,就導致人們在情緒上表現為急躁衝動,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見異思遷,對事業缺乏深入持久的動力和長期不懈的思想,往往半途而廢,事倍功半。
(三)盲動冒險。由於心浮氣躁,往往在行為上就表現得衝動、著急,聽不進別人意見,一意孤行,以情緒代替理智,熱情代替冷靜,行動代替思考,拍腦袋決策,其結果是短期行為,竭澤而漁,害人害己害事業。
浮躁的癥結就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人、尊重人、幫助人;自私狹隘,聽不進批評意見;生活中更是狂熱冒失,不理性,盲目攀比,總想一蹴而就,急於求成。其結果是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巳滄桑;難有成就,鬱悶經常。解決浮躁問題,就必須常修靜心之功。
三、靜心的涵義
靜心,謂使心靈安定寧靜。禪宗高僧星雲大師就對“靜心”二字非常看重,他說過:“靜心,是對感情要不執不捨,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迷不懼。”也就是說,“靜心”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是對某件事物狂熱追求,也不是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幹。儒家經典《大學》上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道家老子云:“燥勝寒,靜勝怒,清靜為天下正。”可見靜心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四、靜心修煉,遠離浮躁
靜心是浮躁的剋星。“靜心能去浮躁,靜思能除煩惱,靜觀能得經驗,靜養能健心腦;靜默能明事理,靜坐能躲干擾;靜處能消雜念,靜讀能走正道。”面對浮躁,唯有“靜”才能打開心靈的窗戶, 唯有“靜”才能解開浮躁的韁鎖。現代作家路遙將自己關在煤洞數年,在寂寞中耕耘著精神家園,創作出《平凡的世界》;拒絕浮躁,荷蘭畫家梵高以一輩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藝術創作中,最終鍛鑄成一位令人仰止的偉大藝術家。
(一)靜心是一種戒除浮躁的良藥,要靜心正視差距。
靜是精神與靈魂的平靜、執著與追求的融合。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雲:“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心靈寧靜的人,就要靜下心來,清醒地認識和把持自己,擋住外界紛然而至的誘惑。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人盲目攀比,別人成功就眼紅,卻從不知道別人成功背後的艱辛。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不比別人差,吃苦不比別人少,而成果卻不如人。實際上,別人能夠做到的,不是說這些人就一定不行,但要趕上別人甚至超過別人,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遠離浮躁。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有冷靜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然後立足現實,確定目標,制定措施,付諸實踐,才有成功的可能。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因此,那些在別人的成功面前心理失衡、坐臥不寧的人,應該下定決心反求諸己、勤於耕耘。
(二)靜心是一種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要靜心幹好事業。
屢遭貶謫的蘇軾,一根竹杖、一雙芒鞋,憑此秉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從容行走於人生風雨之中, 於是才有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定灑脫。清代傑出文學家蒲松齡,一把蒲扇、一張書案,遠離名利場的爾虞我詐,憑此守住寂寞,方能洞察人世冷暖,於是成就了他筆下通人情、曉事故的鬼魅精怪。清代學者曹雪芹,一盞孤燈、一杯清茶,家道中落的他憑此守住寧靜,甘於清貧,歷經十年, 刪減五次才有了驚天動地的“紅樓夢”。擁有寧靜的生活態度,拋開俗世間的世故圓滑、利益權力,終會將靜深藏心中,涵養生命的花草。現在社會上流傳的各種“竅門”書、“秘訣”書不少被人們視為“葵花寶典”,似乎掌握了生活的真諦,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旗開得勝,馬到成功。這種誤導,也助長了某些人的投機取巧心理,使他們不肯或不屑於腳踏實地的工作,而是熱衷於搞華而不實的“花架子”,浮躁之風盛行。“天道酬勤”,做事業沒有捷徑可走,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成功都是靠長期堅持,長年累月熬出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我們的事業是由一點一滴的成績積累起來的。如果陷於浮躁狀態,好大喜功而又不幹實事,急於求成而又吝惜氣力,總盼著“一鋤頭刨出個金娃娃”,甚至“天上掉下餡餅來”,這只是盲目蠢動,痴人說夢罷了。
(三)靜心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要靜心看待名利。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是張繼靜寂遼闊的心靈呼喚;“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是王維幽深寧靜的詩意禪境。陶朱公范蠡,做官,做到功成而不居;經商,做到聚財而不守。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身心之靜,引領了生活前進的方向,他們才有瞭如此遼闊的精神格局。浮躁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名利、權力思想作祟、思想修養缺失。一個人整天追名逐利,慾壑難填,哪裡還能專心致志地工作?《贈廣賢文》“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80年代,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特邀錢鍾書去講學,每週只需錢鍾書講40分鐘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鍾書卻拒絕了。對待名利,要保持一種心若止水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畢竟“當官只是一陣子,做人才是一輩子”。古人說的“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知足常樂”,講的就是對自身所處的環境和達到的狀態要滿足,不要窮奢極欲,要適可而止。
總之,力戒浮躁,就要常修靜心之功。“心專才能繡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平淡淡才是真,遠離世外的紛爭與世俗,拋開那些沉潛深流的名利誘惑,讓寧靜氤氳於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