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这个社会很浮躁,一定要静得下心来学习、工作”。这是我学院毕业时,指导老师赠送我的人生教条。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受益匪浅。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但是受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以及生活中各种名利、权力与利欲的传播和引诱,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原有的信仰、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失去了以前已有的目标,做事追求“短、平、快”,“心无所属,做事茫然”,不能静下心来完成一件事,幻想一步登天、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走偏锋,走极端,一旦遇到挫折,又经受不住,更采取极端的方式,造成的结果是一无所成,人生之路,越走越窄。一个人沾上浮躁之病,就会少了耐心,多了冲动;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浮躁之风盛行,影响的不只是个人品格,而且还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从社会种种现实来看,盼望一步登天、一劳永逸,都如同梦呓。因此,浮躁最可怕,静心更可贵。

一、浮躁的涵义

浮躁,《辞海》上解释为轻率、急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主要指人的内心所体现出来的焦躁不安的情绪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当人陷入浮躁时就会感到心无定所,不知所措,表现出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太计较得失而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对当今中国而言,浮躁是社会发展变革中所形成的特有现象,是物质与精神发展没有同步所造成的心灵空虚、没有寄托、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成了精神流浪儿。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二、浮躁表现的特征

(一)心神不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快速走进千家万户以及商品智能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生活、工作模式,一夜之间催生了一大批有钱人,也淘汰了一部分人,在这经济转型、换代升级期间,人们被眼前物欲横流的现象蒙蔽了双眼,麻痹了神经,心理上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恐慌郁闷,对前途缺乏坚定信心,心猿意马,彷徨不安。

(二)焦躁不安。由于心神不宁,魂不守舍,拿不定主意,就导致人们在情绪上表现为急躁冲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见异思迁,对事业缺乏深入持久的动力和长期不懈的思想,往往半途而废,事倍功半。

(三)盲动冒险。由于心浮气躁,往往在行为上就表现得冲动、着急,听不进别人意见,一意孤行,以情绪代替理智,热情代替冷静,行动代替思考,拍脑袋决策,其结果是短期行为,竭泽而渔,害人害己害事业。

浮躁的症结就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自私狭隘,听不进批评意见;生活中更是狂热冒失,不理性,盲目攀比,总想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其结果是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巳沧桑;难有成就,郁闷经常。解决浮躁问题,就必须常修静心之功。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三、静心的涵义

静心,谓使心灵安定宁静。禅宗高僧星云大师就对“静心”二字非常看重,他说过:“静心,是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迷不惧。”也就是说,“静心”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对某件事物狂热追求,也不是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儒家经典《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家老子云:“燥胜寒,静胜怒,清静为天下正。”可见静心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四、静心修炼,远离浮躁

静心是浮躁的克星。“静心能去浮躁,静思能除烦恼,静观能得经验,静养能健心脑;静默能明事理,静坐能躲干扰;静处能消杂念,静读能走正道。”面对浮躁,唯有“静”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 唯有“静”才能解开浮躁的缰锁。现代作家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在寂寞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拒绝浮躁,荷兰画家梵高以一辈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创作中,最终锻铸成一位令人仰止的伟大艺术家。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一)静心是一种戒除浮躁的良药,要静心正视差距。

静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执著与追求的融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心灵宁静的人,就要静下心来,清醒地认识和把持自己,挡住外界纷然而至的诱惑。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人盲目攀比,别人成功就眼红,却从不知道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吃苦不比别人少,而成果却不如人。实际上,别人能够做到的,不是说这些人就一定不行,但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过别人,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远离浮躁。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冷静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然后立足现实,确定目标,制定措施,付诸实践,才有成功的可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因此,那些在别人的成功面前心理失衡、坐卧不宁的人,应该下定决心反求诸己、勤于耕耘。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二)静心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要静心干好事业。

屡遭贬谪的苏轼,一根竹杖、一双芒鞋,凭此秉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从容行走于人生风雨之中, 于是才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洒脱。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一把蒲扇、一张书案,远离名利场的尔虞我诈,凭此守住寂寞,方能洞察人世冷暖,于是成就了他笔下通人情、晓事故的鬼魅精怪。清代学者曹雪芹,一盏孤灯、一杯清茶,家道中落的他凭此守住宁静,甘于清贫,历经十年, 删减五次才有了惊天动地的“红楼梦”。拥有宁静的生活态度,抛开俗世间的世故圆滑、利益权力,终会将静深藏心中,涵养生命的花草。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窍门”书、“秘诀”书不少被人们视为“葵花宝典”,似乎掌握了生活的真谛,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这种误导,也助长了某些人的投机取巧心理,使他们不肯或不屑于脚踏实地的工作,而是热衷于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浮躁之风盛行。“天道酬勤”,做事业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都是靠长期坚持,长年累月熬出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们的事业是由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如果陷于浮躁状态,好大喜功而又不干实事,急于求成而又吝惜气力,总盼着“一锄头刨出个金娃娃”,甚至“天上掉下馅饼来”,这只是盲目蠢动,痴人说梦罢了。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三)静心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要静心看待名利。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张继静寂辽阔的心灵呼唤;“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是王维幽深宁静的诗意禅境。陶朱公范蠡,做官,做到功成而不居;经商,做到聚财而不守。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身心之静,引领了生活前进的方向,他们才有了如此辽阔的精神格局。浮躁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名利、权力思想作祟、思想修养缺失。一个人整天追名逐利,欲壑难填,哪里还能专心致志地工作?《赠广贤文》“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对待名利,要保持一种心若止水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毕竟“当官只是一阵子,做人才是一辈子”。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讲的就是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达到的状态要满足,不要穷奢极欲,要适可而止。

浮躁的社会更需要静心修炼

总之,力戒浮躁,就要常修静心之功。“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平淡淡才是真,远离世外的纷争与世俗,抛开那些沉潜深流的名利诱惑,让宁静氤氲于心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