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键盘侠”、“雪花论”面前,我们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在“键盘侠”、“雪花论”面前,我们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的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看似是个在理性认知下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我们当然会选择独立思考。但在这个“键盘论英雄的时代”我们真的能置身事外,保持独立思考不盲从吗?

如果你无法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相信你读了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

在“键盘侠”、“雪花论”面前,我们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186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1870年起在巴黎行医。1884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阐发了强调民族特点与种族优越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20世纪20年代,他的思想达到了顶峰。他在作品中预见了20世纪所有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坚持要会见勒庞,他曾经于1914年认真阅读了勒庞的作品。最循规蹈矩的跟随勒庞,并按照真正的日耳曼人的彻底性来做的人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我的奋斗》就是仅仅追随勒庞的推理逻辑。

勒庞相信,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相互感染,会使得个人不由自主的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会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化,人们会非常容易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并盲目的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

而这也是《乌合之众》这本书贯穿始终的主要观点。

在“键盘侠”、“雪花论”面前,我们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再说回到这本书。

本书剖析了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本质,告诉你为什么群体会盲从。很多我们日常所见的、历史发生的群体事件或行为在这本书里都有一定的分析和解释。当然这只是作者的见解,要辩证看待。

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都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在“键盘侠”、“雪花论”面前,我们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美国社会学家墨顿:“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前半本书读起来会比较有趣,后半本书偏理论一些,读起来会比较艰难晦涩。

书中对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四个特征是这样总结的:

第一,冲动与多变。当面临问题时,群体通常不会做预先的策划安排,危机出现时往往会情绪压倒理性、盲目冲动代替思考,正被“无名氏”的群体所裹挟。

第二,易受暗示和轻信。勒庞指出,群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暗示、情感传染等加快了无意识个性的显现,人们立即将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为成自身行为趋向。

第三,情绪的夸张与单纯。勒庞认为,虽然群体中的个体表达出来的感情各有不同,但普遍极为简单而妄诞。大多数民众处于群体感情的狂暴中,对自己的言行并未有足够的责任感,更加激化了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第四,偏执与专横。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心理学范畴又被称为匿名状态,个体借助“数量即正义”之名行不负责任之事,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最易滋生出如教条主义、摒弃责任、顽固偏执的心理。

实际上,西方学界近百年来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早已抛弃了勒庞的理论。过于绝对的非此即彼论述与对群体的极度不信任,使得勒庞的理论遭到诸多学者们的驳斥,在主流社会心理学中已不占主流地位。

但之所以想把它分享出来,一是在于近期频频发生的“键盘侠”“雪花论”事件;二是在于某些地方群体事件引起的紧张局势。也许读完本书后,你会对群体产生一些新的认知,对自己、对社会甚至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至少我是这样的。

分享书中的一些观点: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

在“键盘侠”、“雪花论”面前,我们是一味盲从,还是独立思考?

我读的是夏小正译本,比较常见的还有冯克利、戴光年和胡小跃译本,去知乎查了一圈普遍反映冯本比较晦涩,胡、戴的好一些,我读的夏本也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