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鍵盤俠”、“雪花論”面前,我們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在“鍵盤俠”、“雪花論”面前,我們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的封面上印著一句話: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看似是個在理性認知下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我們當然會選擇獨立思考。但在這個“鍵盤論英雄的時代”我們真的能置身事外,保持獨立思考不盲從嗎?

如果你無法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我相信你讀了本書一定會有所收穫。

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

在“鍵盤俠”、“雪花論”面前,我們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1866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遊歷了歐洲、北非和亞洲,寫了數本有關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著作。1870年起在巴黎行醫。1884年開始研究群眾心理學,闡發了強調民族特點與種族優越性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在20世紀20年代,他的思想達到了頂峰。他在作品中預見了20世紀所有的心理學和政治發展。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堅持要會見勒龐,他曾經於1914年認真閱讀了勒龐的作品。最循規蹈矩的跟隨勒龐,並按照真正的日耳曼人的徹底性來做的人是阿道夫·希特勒。他的《我的奮鬥》就是僅僅追隨勒龐的推理邏輯。

勒龐相信,當許多的個人一旦構成一個群體時,就會產生獨特的集體心理,這種集體心理通過彼此情緒上的相互感染,會使得個人不由自主的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其行為方式會和平時獨處的時候大相徑庭,頭腦變得簡單化,人們會非常容易不加懷疑地接受群體提供的意見、想法和信念,並盲目的模仿群體中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

而這也是《烏合之眾》這本書貫穿始終的主要觀點。

在“鍵盤俠”、“雪花論”面前,我們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再說回到這本書。

本書剖析了群體行為產生的原因和本質,告訴你為什麼群體會盲從。很多我們日常所見的、歷史發生的群體事件或行為在這本書裡都有一定的分析和解釋。當然這只是作者的見解,要辯證看待。

諸多有影響力的人物都對這本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

在“鍵盤俠”、“雪花論”面前,我們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美國社會學家墨頓:“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前半本書讀起來會比較有趣,後半本書偏理論一些,讀起來會比較艱難晦澀。

書中對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四個特徵是這樣總結的:

第一,衝動與多變。當面臨問題時,群體通常不會做預先的策劃安排,危機出現時往往會情緒壓倒理性、盲目衝動代替思考,正被“無名氏”的群體所裹挾。

第二,易受暗示和輕信。勒龐指出,群體成員彼此間通過暗示、情感傳染等加快了無意識個性的顯現,人們立即將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為成自身行為趨向。

第三,情緒的誇張與單純。勒龐認為,雖然群體中的個體表達出來的感情各有不同,但普遍極為簡單而妄誕。大多數民眾處於群體感情的狂暴中,對自己的言行並未有足夠的責任感,更加激化了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第四,偏執與專橫。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在心理學範疇又被稱為匿名狀態,個體藉助“數量即正義”之名行不負責任之事,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最易滋生出如教條主義、摒棄責任、頑固偏執的心理。

實際上,西方學界近百年來對群體行為的研究,早已拋棄了勒龐的理論。過於絕對的非此即彼論述與對群體的極度不信任,使得勒龐的理論遭到諸多學者們的駁斥,在主流社會心理學中已不佔主流地位。

但之所以想把它分享出來,一是在於近期頻頻發生的“鍵盤俠”“雪花論”事件;二是在於某些地方群體事件引起的緊張局勢。也許讀完本書後,你會對群體產生一些新的認知,對自己、對社會甚至對世界有更深入的瞭解。至少我是這樣的。

分享書中的一些觀點: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自己不受約束的一面。”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

“群體會讓每個人在其中的錯誤縮小,同時讓每個人的惡意被無限放大。”

在“鍵盤俠”、“雪花論”面前,我們是一味盲從,還是獨立思考?

我讀的是夏小正譯本,比較常見的還有馮克利、戴光年和胡小躍譯本,去知乎查了一圈普遍反映馮本比較晦澀,胡、戴的好一些,我讀的夏本也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