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這兩天,官員寫某某經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之所以關注,原因很好理解。書和官員扯上了關係,很多人讀到書中內容,感覺智商受到了暴擊。官員出書本無可厚非,但過度追捧就有待一說了。

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官員寫文出書自古有之,我們要理性看待。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就曾做過季氏吏(負責管理倉庫)、司職吏(專管牧場養殖)等官職,後期又做了魯國的大司空、大司寇,併兼任代理相國。孔子官做的不錯,但他一生致力於古籍的整理,如修訂《詩》《書》《禮》《樂》等。孔子有沒有自己冠名的書呢?有傳《春秋》就是孔子撰寫的。儒家講究“述而不作”,孔子思想影響深遠,個人著作算是比較少的了。

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西漢的東方朔被徵辟後,先後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職,很得器重。漢武帝也屢屢賞賜他黃金、布帛等物。除了官員之外,東方朔還是一位文學家,他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名篇留世。東方朔名氣很大,很多人假託其名作文。明朝的張溥將東方朔名作彙集成冊,形成《東方太中集》。

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也都在朝廷做官。他們的發跡和出名大都不是因為政績,而是文學。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楊炯的《從軍行》、《出塞》等名詩。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四人只有名篇名作流傳,但少有著書立說。直到明朝,人們才將他們的作品進行整理,形成文集。

唐宋八大家中,很多人都做過高官,也有不少人著書立說。如韓愈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柳宗元有《柳河東集》等;蘇軾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王安石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官員(尤其是文官)大都具有雙重身份。為政仕途的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至少也是出色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要進行文章、詩詞創作的,但出不出書就不一定了。即便出,也是將自己的作品彙集成冊,形成文集。古代的官員出書,與其說是官員出書,不如說是知識分子出書。

自古文壇政壇一體,出書這事並不奇怪。古代講究,學而優能文,文而優則仕。古代文人的進身之階和理想抱負就是做官。所以,官員、文人和寫文出書三者幾乎是融為一體的。

儘管有傳統,但官員寫書刻書還是要把握一個度。至少不能濫用權力,透支公共資源,來為自己的聲望和錢包買單。

清代四川總督劉秉璋第三子劉聲木做過補用知府以及山東、湖南學務的差事。劉聲木寫過一本《萇楚齋五筆》的書。書中提到官員出書牟利的兩個案例。

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一個是祁寯藻。祁寯藻是嘉慶十九年的進士,教習輔佐道光、咸豐、同治三帝,號稱“三代帝師”。祁寯藻在任江蘇學政時,曾“以自己所刊各書,命諸生買讀”。自己在學政位編印書籍,讓生員購買。這就涉及濫用職權為自己牟利了,而書就是一個工具。祁寯藻因此受到彈劾,被革職處分。

古代官員為何愛出書?沒辦法,水平太高了

另一個是徐松。徐松是清代著名地理學家,博學多才,撰寫了《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註》、《新疆識略》等地理著作。徐松曾任湖南學政。他犯了祁寯藻一樣的毛病,編書並且刻印了《經文試帖新編》,而且作為教材,強行攤派給生員,從中獲利。事發後,徐松由湖南直接流放伊犁。

古代官員出書,其目的不一,但大致算來,無怪乎三種:一是佈道,二是揚名,三是牟利。佈道多半是知識分子的理想情操,我們或可理解。如果是為了揚名謀利,動用了公權和資源,從中進行請槍手、強行攤派等各種騷操作,那就不可饒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