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点酒,把经济搞活

1900年6月6日,一位名叫凯丽•内森的美国人,拿着斧头冲进一家酒馆一通乱砸,留下一片狼藉后扬长而去。一个月内,内森用同样的手法,砸了100多家酒馆。


她的事迹登报后,获得了禁酒主义者的大力支持。她还在美国多地巡演,号召大家加入禁酒运动,让酒彻底从美国消失。彼时,禁酒民意已成燎原之势。


“斧王”凯丽·内森


最终,在清教徒、女权组织和资本家各方的共同推动下,1920年1月17日零点,美国修改宪法并颁布了史上最严禁酒令——《沃尔斯泰德法令》(Volstead Act)。


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虽然个人在家喝酒不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参加酒局则违法,最高可被罚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喝点酒,把经济搞活


禁酒令颁布后妇女踩碎冷冻啤酒的冰块


禁酒期间,美国烈性酒的消费量约下降了一半,其他酒精饮料的消费量则下降了约三分之一,但这也几乎彻底摧毁了美国的酿酒业,导致了110亿美元的税收损失,与禁酒令相关的犯罪活动逐年增加,相关执法活动花费3亿美元。


30年代初,在美国禁酒令颁布10年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过剩的商品卖不出去,失业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人心惶惶,美国各界开始呼吁解除禁酒令。


1933年,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通过《宪法第21条修正案》,结束了禁酒令。此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如同一辆被踩下油门的汽车,高速奔驰起来。


1933年,人们滚下一桶酒,庆祝禁酒令废除


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而酿酒必然消耗大量粮食,因而酒在历朝历代的官家手中,既是政治赏罚的重要物质手段,又是大宗税赋的经济收入对象。


酒跟盐、铁一样,是普遍的生活生产物品,社会需求量极大,加上利润丰厚,榷酒政策应运而生。所谓榷酒,就是由国家垄断酒的生产和销售,不允许私人从事与酒有关的行业。通俗地说,就是酒的专卖。


中国榷酒政策,始于西汉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是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的重要一环,为当时频繁的边关战争、浩繁的宫廷开支提供了财政支撑。后来,榷酒制度开始衰落,直至被取消,实行税酒。也就是说,不再实行政府专卖,而只是征税了。


西汉酒买卖图


有人根据《宋会要稿食货志》关于东京曲院一段时间平均年产200多万斤曲的记载和苏轼《酒经·酿酒法》介绍的配曲量计算,仅北宋东京每年酿酒就达8000万斤,该城人口高峰期为150万,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商品酒多达50余斤。因为酒的税率高,随着商品酒的大量生产,国库收入猛增,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的酒税收入为1164万贯,约占国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可见,昌盛的酿酒业,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酒已然成为了百姓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压低产量并不能减少需求,甚至还能抬高酒价,提供暴利空间,促使私酿走险,带来社会生活的紊乱。


再者,从节约粮食的角度上去考量,是对谷物用途过分保守的一种偏见,本身就违背了产业发展规律。以粮酿酒,因酒取税,同样有利于国计民生。


马克·吐温曾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香烟,那么世界就会纯净得多。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酒,那么世界就会寂静得多。”


疫情之下,我们对「静静」已经不那么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