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佛臺微塵


日本遣唐使來華

唐朝時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發展的頂峰,因而周邊國家如日本,新羅,高句麗以及占城國紛紛派出使者和留學生來唐朝學習先進的政治,文化制度,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日本,從公元7世紀到公元9世紀半長達250餘年間,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多達十幾次。

元朝時期倭寇始現

蒙古元朝時期,倭寇已經開始侵擾中國沿海。尤其元世祖忽必烈曾三次派軍隊遠征日本,都因颶風而無功而返,據相關史料記載,元武宗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在寧波進行貿易的日本商船,與元朝官員發生衝突,於是在慶元當地進行了搶掠。這是中國現存史料中對倭寇入侵的最早記載。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嚴重

日本在十四世紀中葉發生了南北對峙局面,諸侯割據,互相攻伐不斷,後來因南方勢力戰敗,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因而明朝政府派戚繼光,俞大酋等著名愛國將領,將倭寇趕出中國東南沿海。

總結

隨著戚繼光七戰七勝,徹底將倭寇趕出中國後,中國沿海地區也恢復了平靜,人民生活也安定下來,因而到了清朝,也就沒有所謂的倭患,加之清朝以及日本因原城事件實行閉關鎖國,所以沒有來往。


景粼玖序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這麼幾個:

第一,中日貿易被幕府官方壟斷。

在清代,日本完全處於江戶幕府的控制下,中日貿易被限定為在長崎港進行。

當時幕府的政策很嚴厲,除了薩摩藩等少數幾個有特權的藩以外,不允許大名私下和別國做海上貿易,違者嚴懲。

至於普通老百姓,私下貿易是死罪,可以斬首。

在這種制度下,普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浪人和武士,不能隨便出國去做海盜。

就算不被別國殺死,回來也會被幕府處死。

而明代是日本戰國時期,當時天皇都是虛的,各大名就是土皇帝,誰管誰呢。



第二,清代日本人做倭寇的願望不強。

倭寇主要是日本國內生存困難的浪人,以及一些想撈外快的底層武士。

說來說去,他們主要還是為了撈錢,才遠渡重洋來做倭寇。

幕府時代,日本國內比較穩定,武士們都有穩定的俸祿,也就沒有必要用命換錢。

大家要知道,做倭寇是非常危險的。且不談作戰,古代從日本乘坐木船航行到中國沿海,存在較大的危險性。

日本當年從中國回國的遣唐使,很多都死於海難。

日本武士也是人,喜歡老婆、孩子、熱炕頭,誰沒事去拼命?



第三,倭寇大部分是中國海盜,他們又有新的勢力可以勾結。

其中明代倭寇,大部分中國沿海的海盜。

他們同少量倭寇勾結,形成燎原之勢。

《明史日本傳》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

明史《籌海圖編》中提道:“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不過數千,其餘則皆中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

這些中國海盜熟悉本國情況,也有很強的武裝力量。但為了防止大明對他們進行追殺,都謊稱自己是日本倭寇。

在清代,由於真正的日本倭寇不來中國了,他們就找到了新的勢力。

很多人不知道,清代南洋海盜勾結中國海盜,一度幾乎掌控了中國沿海。



康熙時期,佔領了臺灣,似乎應該蕩平了反清的海上力量。

然而,整個康熙時代,沿海海盜猖獗,到了乾隆時期更是誇張,連清朝水師都要躲著海盜。

比如著名的海盜頭子蔡牽,這小子是清乾嘉年間的一個海盜頭子,稱霸於臺灣海峽。蔡牽實力強大,部下海盜有2萬人之多,有軍艦上百艘,還向洋人購買了不少火炮。

當時蔡牽公然在臺灣海峽收保護費,過往船隻如果不交錢就會被搶劫,成為第二海關。

蔡牽牛逼到什麼地步?他根本不把清朝水師放在眼裡。

嘉慶七年(1802年),蔡牽率領艦隊攻打廈門,佔領大、小擔山,奪取了很多火炮。

嘉慶九年(1804年),蔡牽艦隊在臺南掠奪,遭遇溫州鎮水師。結果溫州鎮水師被蔡牽幾乎殲滅,潰不成軍。

第二年,蔡牽又出兵圍攻臺灣府城。

而蔡牽這種大海盜,當時還有不少。蔡牽屬於福建幫,而廣東還有七大海賊匪幫,海匪總數超過7萬。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清朝滅亡。

當年英國佔領了香港以後,第一件事就是組建海軍,開始和周邊的海軍作戰。當時海匪肆無忌憚的攻擊英國船隻,甚至敢於同軍艦交火。

大家還記得成龍的電影《A計劃》嗎,就是打海盜。


薩沙


根據史書記載,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是從唐朝未年開始的,早年倭寇的侵入,也只是混一口飯吃,這些倭寇依靠簡單的渡海工具,死裡逃生,進入大陸沿海地區,並與當地土匪相勾結,進而幹起了殺人越貨的營生。

唐朝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雖然唐未國力有所衰弱,但己與日本有了交流,此時的日本還處於原始社會狀態,他們不斷派人到唐朝朝拜,學習技術與佛教,唐朝也派人到日本,和尚鑑真就多次想渡海到日本,這個時期的海盜也只是零星的,並不能成為一種氣候。

宋元時期是倭寇大規模騷擾東南沿海,此時的倭寇由於得到了中原的治煉技術。在武器裝備上比以前有著很大的發展,他們不再向以前畏畏縮縮,逐步有預謀有計劃地攻擊當地行政機關,甚至是駐軍,因此,這個時期的倭寇己經從量變達到了質變,直接影響到當時海上貿易和東南沿海人們的生命安全。

明朝時期,東南沿海是倭寇最猖狂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倭寇己經發展成為一個軍事組織,不只是搶一些財物,還要奪取土地,另一方面明朝時,江南地區經濟己經很發達,特別是瓷器和絲綢,這些倭寇掠奪絲綢回去以後,就能賺到更多的錢,因而不惜挺而走險。早期的明朝是開放沿海貿易的,但中期開始閉關鎖國,面對倭寇的威脅,明朝政府派戚繼光、餘大猷等將領徹底掃平倭寇。戚繼光的隊伍也隨之調往北方鎮守,防止北方民族的侵犯。

清朝建立時,日本島國也發生了變化,幕府將軍逐漸統治了日本列島,此時的海盜生涯己不是日本人謀生的手段,因而倭寇的出海數量明顯減少,不再有大規模群體出現,由於依據漢字的片假名和平假名,日本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隨著文字的推廣,大和民族的文化也隨之形成,到了清中期,天皇己經成為日本的中心。隨著明治維新的完成,日本己經不再是小打小鬧,依靠海盜盜竊與搶奪那麼簡單,而是把罪惡的眼光投向了朝鮮,投向了中國,終於在1895年爆發甲午海戰,以中國失敗,割讓土地和賠款結束,1905年,日本強迫朝鮮簽定江華島條約,朝鮮被日本強佔。1931年9月侵佔東三省併成立傀儡政權,1937年7月,終於曝露了侵吞中華民族的狼子野心。(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