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後的你我,想離開體制,就想想這些

作者評:結合自己近20年的工作經歷,談談,那些促使你鼓起勇氣離開體制的原因。

80、90後的你我,想離開體制,就想想這些

一是夢想很豐滿,現實卻未免有些骨感。很多人剛畢業那會兒,躊躇滿志,自以為能靠自己的本事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在這分水嶺,因為個人想法追求不同,有的進入了體制內,有的留在體制外。體制內就像“圍城”,外面看起來很神秘,可是,自打過五關斬六將費力進入以後,有感覺被困其中。那些曾經追求的工作穩定、家庭幸福,遠看似乎唾手可得,近看卻是一地雞毛,進入體制內留給自己的卻是無止盡的加班。此外,進入體制內,由於選崗不如意,不幸選擇了綜合能力要求高、工作內容多、耗時長的崗位,又遇到了百般刁難甚至故意找茬的領導,於此,幸福感獲得感更會大打折扣,離開體制的念頭更是一天比一天強。

二是一山望著一山高,有對比就會有傷害。我一個朋友,上週,他辭職離開體制了。他說,他想離開那個溫水煮青蛙的舒服區,到社會這個大染缸裡去錘鍊。他是個很優秀的人,大學畢業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了體制內。剛進體制時,他生活安逸,工作穩定,每個月有固定工資拿,相比那些還在四處投簡歷找工作的同學,他確實是“賺大了”。可是,當兩三年過去了,他愈發沒法跟那些同學比了。因為創業的同學有了小小成就,也開始在自己的平臺上奮發有為;那些到處找工作的同學,最後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收入還不菲。我那個朋友說,對比起來,在體制內這幾年,除了會說幾句官話、虛度時光,其他,什麼都不會,並且,在這裡撐不死也餓不著,一眼能望到退休後。所以,他選擇了離開。

三是適者生存,不懂得適應體制而選擇離開。在體制內,有時不免會出現工作分配不公平、晉升提拔不公平等現象,有的清高的人,特別是書生意氣的人、文藝青年,就看不慣這些,同時,也不想去改變自己,整天都是一種激進、偏激狀態。時間長了,不但影響心情,而且還影響工作。他們開始整天抱怨、怨天尤人,最後喪失了進取心,也就沒了繼續待下去的打算。當然,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時絕對的。也許,在體制內不懂得改變自己,到了體制外,照樣沒法適應該怎麼辦?無論在體制內外,我們都要時刻保持進取心,以不變應萬變。

80、90後的你我,想離開體制,就想想這些

四是對體制內的生活持悲觀態度居多,體制外的生活持樂觀態度居多。有的人,之所以離開體制,很可能是一時衝動,是在沒有認清形勢、合理分析的情況下,貿然作出的決定。在作出決定之前,要客觀認識體制內外的生活。在體制內,你可以混日子,工作即使幹不好,雖然你不想進步,但也不會開除你。在體制外,更多是以績效未考核評判標準,只有老闆和打工兩種角色,很多事情,基本都是老闆說了算。你如果不適應崗位需要,完成不了工作任務,那你隨時都可能被辭退。此外,如果離開體制,選擇了自由職業,就表示你不再有穩定的收入,不再有醫保社保,任何突發狀況,都要自己獨自面對。

五是環境使然,負能量爆棚想離開體制。有的職場小白,初入職場,工作社會經驗缺乏,很容易聽風便是風聽雨便是雨,太容易被環境影響。特別是當他周圍都是慵懶、負能量滿滿的人,每日的話題就是如何離開體制內、體制外如何光鮮亮麗,這樣,耳濡目染時間久了,最多不過半年,被同化的概率極其大,他們的說話方式、思維方式、對工作的態度也就越來越接近身邊的“老油條”了。最後,可能會選擇離開體制。

80、90後的你我,想離開體制,就想想這些

六是人各有志,追求使然。對大部分人來說,家庭出身,決定你手上掌握了多少資源。資源掌握的多少,又決定了你能從別人那裡交換來什麼。這就好比門當戶對,只有通過資源共享,才能獲得更深層次的資源。正是每個人的出生不一樣,導致他們的價值觀不一樣。有的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發家致富;有的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結交朋友,交換資源。前者,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交換來金錢,後者更側重人際關係的交換。如果,進入體制內是為了高官厚祿,顯然,是行不通的。這種情況下,有這種志向的人就會選擇離開體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