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蘭戈貓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人。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道盡了他的霸氣和英雄氣概。多少人在讀了《三國演義》之後,誤讀了曹操,給予他一個“奸雄”的稱號,奸,不是他,雄,的確可以擔當。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那不是真實的曹操,真實的曹操是小編特別欣賞的。真實的曹操,霸氣、真實,他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勢力,最後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

他的目光極其深遠,他善於爭奪權力,同時也善於在興修水利,指導農民開闢農耕,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

他有勇有謀,同時愛才惜才,唯才是用。因為他的出生並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人才市場的局面,從而挖掘到了許多人才。

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寫過兵書、武藝高強。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許多名著,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

比如《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再者,《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所有的詩歌都展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非凡的才能。他讓當時無數人驚歎,同時也讓無數人發出了其人必有大作為的感嘆。當時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正如他寫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何須畏懼年老色衰,何須懼怕年華不在,只要有雄心壯志,依舊可以對酒當歌,唯我獨尊。

“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個想法很多人都有過,只是曹操敢於直面自己的雄心和野心,他毫不掩飾,而是這是在三國中,三國給予他的性格,不是他本人親自說的,只是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罷了!




墨子小遊戲


這個怎麼說呢,曹操為什麼說這句話,咱們只能根據他的行事風格來推測,至於他為什麼這麼說,除了他自個兒,誰也說不明白。

那咱們就推測著掰扯掰扯

不管是一些書籍中,還是古裝劇中,不管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還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都和曹操掛上了鉤,成了曹操的人設“話語”了。


根據情景,曹操的這句話,說於殺呂伯奢一家之後,人家一家高禮節招待曹操,結果因為曹操當時的敏感和多疑,引發殺心,最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事後曹操就說了這麼一句話。


那麼後來成為“曹魏公司”奠基人的曹老闆,當時為什麼要說這麼一句話呢?

主要還是曹操本人的性格原因。

曹操這個人還有一個形容他的詞兒叫做“生性多疑”,這從他後來的行事也可看出,說是警惕性高也行,反正就這麼個意思,曹操是比較相信他自己的,他認準了一個事,那就按他認準的來。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的意思,直白點說就是:我能對不起別人,別人不能對不起我。

曹操在當時殺了呂伯奢一家,是出於當時心裡的不安和懷疑,然後就動手了,事後知道緣由之後,也明白是他自己想多了,可是他沒認錯,反而說了流傳甚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


與其說這是一句話,不如說這就是曹操他的行事風格,至於曹操當時為什麼說這句話,是對他自己行為的一種解釋,還有就是他自己想說了,那就說了。


魔方歷史觀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性的人物,目前為人所公認的是,曹操是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卓有成就的文學家。

在波譎雲詭、戰亂紛紛的東漢末年,他南征北戰,掃蕩群雄,統一了北方。又實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的政策,為全國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殘暴、奸詐等缺點,易中天稱他為“可愛的奸雄”。

隨著演義小說《三國演義》的風行,曹操奸詐狡猾、殘暴不仁、自私自利的反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然而《三國演義》作為演義題材類的歷史小說,卻有許多與歷史不合的地方。

曹操的人物形象,自古以來也有著兩極化的分裂,西晉時的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評價曹操道:“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給予了曹操很高的評價。

自西晉以下,對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曹操的形象也一路從“英雄”到“梟雄”,“奸雄”再到“奸賊”。

南宋以後,正統觀念加強,曹操“奸臣”形象的議論佔了上風,到明朝對曹操的批判更是達到了高峰,也才有了《三國演義》中曹操奸詐狡猾的人物形象。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的第四回,文中寫曹操假借獻刀之機行刺董卓未遂,倉皇出逃,在中牟縣遇到了縣令陳宮,陳宮為曹操的赤膽忠心所感動,於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隊列,兩人在逃亡途中,經過呂伯奢一家,晚上,呂伯奢準備殺豬款待曹操,曹操聽到磨刀聲,疑心呂伯奢一家要殺自己,於是殺盡呂氏一家,陳宮因此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此句一出,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千百年來洗脫不淨了。

然而這句話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陳壽的《三國志》中也只是簡短地寫道“太祖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可見曹操確實在中牟縣被抓了,後來也被放了,但卻沒有陳宮救曹操的後續橋段。

南朝劉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註解中引用了三部史書的資料。其中,根據《魏書》記載:“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按照《魏書》的說法,是呂伯奢一家要搶劫曹操,曹操反擊之下才殺了數人,屬於正當防衛,沒有過錯。

而《世語》中所記載的是:“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這個版本中,曹操疑心呂伯奢的家人要把自己抓到董卓處領賞,於是殺了呂家八人而去。

《孫盛雜記》中有了第三個版本:“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裡寫曹操在發現自己殺錯人後,發出悲愴的感嘆,說道“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這是最接近於《三國演義》中“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說法。

然而這三個版本的記載並不見於正史,實不足深信。經《三國演義》這一改編,曹操奸險小人的形象卻從此深入人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