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台上姐妹情深,台下金枝欲孽:综艺强行煽情惹的祸?

文 | 从易

煽情一直是一些综艺节目的惯用手法。煽情的表现形式一般就两种,要么通过“比惨”来催泪,要么通过“比泪点”来催泪。只是节目组的小算盘,还是低估了现代观众的“聪明”。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综艺强行煽情到底有多尬。

超女台上姐妹情深,台下金枝欲孽:综艺强行煽情惹的祸?

(尚雯婕。IC photo/ 图)

时下综艺节目热衷于搞老剧组重聚,通过“回忆杀”触动观众的记忆和情怀,提升话题量和收视率。只是并不是每一回重聚都其乐融融,最近就发生了“翻车”的案例。

在最新一期《王牌对王牌》节目中,嘉宾是06年超女冠军尚雯婕,她与主持人和来宾们聊到自己2006年参加《超级女声》时的经历。随后,伴随着当年主题曲《想唱就唱》的BGM,许飞、厉娜、唐笑、韩真真,这四个曾与她并肩作战的朋友“惊喜”登场。节目组的安排和设计,完全在尚雯婕的预料之外。尚雯婕感慨万千,动情落泪。

但她眼角的泪还没干,许飞就“开怼”了。“我微博私信你过,你从来不回复。”“那些时光很宝贵,你为什么要把我们弄丢呢?”尚雯婕解释、厉娜澄清后,许飞还不罢休,屡屡质问,画面一度非常尴尬。但最终还是在大家的圆场下,彼此找了台阶下。

节目播出后,有人开始质疑许飞的情商太低。本来事情也就这么过了,结果4月5日,许飞直接在微博上“开撕”尚雯婕。她说工作中遇到尚雯婕,想要加微信,均被尚雯婕以手机没带的理由推掉;许飞不明白尚雯婕为何台下形同陌路,台上却泪流满面,并质疑尚雯婕团队在拉踩自己。尚雯婕这边没有回复,倒是韩真真发微博表示理解尚雯婕,厉娜给韩真真点了赞,场面变成一场“混战”。

孰是孰非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很多网友纳闷的是:明明人家关系压根就不熟,也没啥联系,为了强行煽情硬是把人凑一块,这样真的好吗?如今,综艺节目扎堆地搞重聚,台上都是泪流满面,可这有多少是真切的,有多少是“演”的?

何妨动情,何必煽情

坦白讲,有些剧组的重聚和“回忆杀”,的确能够打动人。毕竟很多老剧的确陪伴观众度过美好的青春岁月,看着剧中的人物重聚,也仿佛是昔日重现。

而动情的也不只是观众,还包括戏中人。像有一回《还珠格格》剧组重聚,王艳一见到扮演老佛爷的赵敏芬走出来,哭得稀里哗啦的。因为当时两人穿的都是戏中的戏服,仿佛一个是还是老佛爷,一个还是晴儿,仿佛是老佛爷与晴儿20年后重逢。王艳后来说,她上一次见到赵老师,还是1999年自己的婚礼上,一晃都20年过去。

这样的怀旧和重聚未尝不可,演员本来感情就好,重聚是真的久别重逢,是断掉的情缘再度接上,观众也喜闻乐见。

不过,经典的老剧组就那么几个,演员之间关系好的经典老剧组就更少了。当综艺节目扎堆重聚后,也就出现了过度透支的问题。如果说以前的重聚是“人心所向”,现在越来越多的重聚则像是“演戏”——原本并不熟悉并不亲密的剧组,一起来演惊喜、落泪的桥段。

像同样是《还珠格格》剧组重聚,赵薇、苏有朋当嘉宾那一期,请来了曾出演《还珠格格》的演员们,但他们大多是剧里只有几场戏的配角。苏有朋和赵薇私底下关系很好,压根就不需要到节目里“重聚”;而那些只有几场戏的配角,早相忘于江湖了,平时也不联系,重逢后的感动又从何而来?

强行煽情,它的情感基底是假的(或者说不真),通过刻意做出一些意外的言行举动,来制造一种动人的情感、情绪、氛围等等,煽情观众的情绪。明明大家不熟,硬是打着《还珠格格》的旗号,再消费一回“回忆杀”。

这一回翻车的超女重聚亦然。借着许飞手撕尚雯婕的机会,很多人重温了那一届超女的是是非非,也是活生生的“金枝欲孽”。许飞和厉娜从好姐妹“反目成仇”,尚雯婕和刘力扬“相互插刀”,尚雯婕和谭维维从敌对到“相逢一笑泯恩仇”……总之,很多选手私底下关系并不一样,节目组不知是没做好功课,还是高估了大家的“演技”。

因此,这个事虽然有人批评许飞、有人批评尚雯婕,但最该受批评的应该是谁?何必强行煽情呢?

超女台上姐妹情深,台下金枝欲孽:综艺强行煽情惹的祸?

(许飞。IC photo/ 图)

多些真诚,少些套路

煽情一直是一些综艺节目的惯用手法。煽情的表现形式一般就两种,要么通过“比惨”来催泪,要么通过“比泪点”来催泪。

“比惨”,就比如以往一些选秀节目,热衷于渲染选手的凄惨身世,再经由节目获得重生,制造出一种励志感。选手的身世或许有真实的部分,但节目组往往会通过剪辑、音效等进行放大和夸张,“一分惨”营造出“十分惨”的效果,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刺激观众的泪腺。

更恶劣的是无中生有。节目组通过编故事等手段来包装选手,什么身世凄惨、父母双亡、家道中落、经历坎坷等等,形成台上台下、镜头内外声泪俱下、如泣如诉的煽情“场域”。但事实上,选手的家人都好着呢。

而“比泪点”,就常出现在各种剧组重聚节目中。哀叹青春逝去,哭一哭;哀叹物是人非,哭一哭;哀叹久别重逢,哭一哭……也不管重聚的人是情到深处还是虚情假意,是有感而发还是矫情做作,节目只关注“泪点”的制造,而不管流下的泪水是真是假。

无论是“比惨”还是“比泪点”,说到底,为的还是收视率、话题量和点击率。信息爆炸时代,观众的注意力稀缺,为了夺人眼球,就剑走偏锋。凄惨故事能迅速进入人们的话题中心,成为热点;“回忆杀”能引发广泛共鸣,通过煽情拴住观众的心。就比如虽然观众骂节目组“乱来”,但节目组可能内心偷着乐呢——节目的观众度又蹭蹭往上涨了。

只是节目组的小算盘,还是低估了现代观众的“聪明”。以前的观众是“煽情易感人群”,制作人比观众聪明,观众轻易就被节目组带着走,情绪被节目组操纵。这是以前“比惨”套路屡试不爽的原因所在。

其实,观众上的当多了,他们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对弄虚作假、炒作、过度煽情等行为的容忍度降低,很多煽情套路也由此失去了公信力。看到“比惨”“比泪点”,观众不是第一时间启动泪腺,而是在想,这是真的吗?久而久之,很多年轻观众就成了“煽情无感人群”。他们并非对真情无感,只是担忧情感被消费,而过犹不及地连真情都怀疑并排斥。本来是想反对煽情,结果可能连真情都误伤了。

真心希望节目制作方可以多些真情,少些套路。像“一招鲜吃遍天”的剧组重聚,不仅令观众审美疲劳,也制约了节目的创新。观众欢迎真情重聚,而不是例行公事的强行煽情,一旦逼迫观众成为“煽情无感人群”,那么节目组哪怕有真情,也不会有人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