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密佈的石磨

書本上的歷史,不一定就是歷史本身。

書本上的歷史,或砍去了枝蔓,使人不知道歷史本來是一棵參天大樹;或隱藏了的細節,使人不知道歷史本來是一部連續大劇;或修飾了文辭,使人不知道歷史本來是一種成王敗寇。

歷史在哪裡?

歷史在老人的皺紋裡,在老牆的印記裡。在城市的某個小巷,在鄉村的某個角落。在名山大川的石刻之上,或在田野阡陌的故紙堆中。

甚至,你看到的,只不過是歷史的影子。你聽到的,只不過是歷史的回聲。

那麼,不如我們一起去找一找,看看歷史究竟藏在哪裡?

歷史印記錄①||青苔密佈的石磨

田野鄉村之間,最能隱藏曆史的印記。

這裡有足夠廣闊的空間,任何一種歷史的瓶瓶罐罐,都可以為它所容納。

於是,鄉村就自然成為歷史的收納箱。只要你願意去發現,你一定能發現你想要發現的東西。

在四川省蓬安縣平頭鄉袁家包村,就留下了諸多歷史的印記。

當然,這些歷史並非遠古,而是近在咫尺。

比如,那些散落在地面,身上佈滿青苔的石磨。

這些石磨,磨盤與磨芯皆身首異處,殘缺不堪:

有的半截身子插進泥土,有的形單影隻橫陳路邊。經長期日曬雨淋,風侵霜染,雞啄犬探,蟻走蟲爬,它們早已不成個樣子。對它們來講,那密佈身上的青苔,還算得是一種保護。

歷史印記錄①||青苔密佈的石磨

不必說把歷史再往前推幾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這種石磨在農村的不可或缺性;單說在中國農村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乃至以前,這種石磨也幾乎是每家每戶必備的打米磨面的工具。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那個時候,電力是十分短缺、甚至根本就是摸不著看不見的。農民要打米磨面,只能全靠一雙手。

當然,並非說一雙手可以把米和麵搓出來。千百年,老祖宗們發明了一種工具,它可以依靠人力的驅動去打米磨面。這就是石磨。

然而石磨畢竟需要人力驅動。

在那個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天天推石磨磨米磨面是不現實的。一來因為物質短缺,天天磨也沒得啥磨的;二來,吃不飽飯的人們,也沒有天天去磨米磨面的精力。

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非得過年過節,或者重大的特殊的日子,這些石磨才轉動得起來。

歷史印記錄①||青苔密佈的石磨

一般來講,石磨的用途是:將豌豆、黃豆、小麥等粗糧碾爛磨細,再用它們的粉末,做成老百姓喜歡的涼粉、豆腐等食品。

不用說,經採自於自然界的石頭打磨成的石磨精細加工後,那些被加工出來的食品渾身上下都透著自然的純純的鄉村味道。這種味道,現在我們已經品嚐不到了。

儘管經過石磨加工的純天然食品,品嚐起來如此之美妙,但天長日久地單純依靠人力驅動,那也是讓人非常厭煩的。老百姓們隨時都盼望一種新的能源革命,改變這種長期依靠人力的局面。

所幸,袁家包村所屬的南充市蓬安縣,在上世紀70年代以來,依託地處嘉陵江的優勢,通過水電開發,逐步改變了這個縣的能源供給方式。袁家包村也成為當然的受益者。

在上世紀70年代,蓬安人靠肩挑背磨,在嘉陵江上建起了馬回水電站,時為5×800千瓦的徑流式電站(簡稱小站),後改造為5×2000千瓦,單機引用流量22.78立方米的中型電站。但是,雖有這樣一個電站提供電力,但老實講,電力仍然非常不夠用。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因為必須優先供給工業用電,農村電力仍然短缺,經常停電,電力供應往往是跟不上的。那時,每個鄉鎮的自然村都建起了依靠電力驅動機器打米磨面的集中加工點,這些加工點在白天進行米麵加工的機會都很少。人們為了打米磨面,往往要等到晚上甚至下半夜排著隊去等。運氣不好的人,眼看正要排上自家的時候,馬上停電了,又只能等待下一次來電。

也就是說,雖有了一個水電站,電力仍然不夠用。農村的石磨偶爾還是可以發揮一些作用的。

歷史印記錄①||青苔密佈的石磨

上世紀90年代初,蓬安引進了奧地利依林公司燈泡貫流式發電機組,建成2×2.305萬千萬的大電站,單機引用流量225立方米。這個時候,蓬安的電力供應已經基本實現自給自足。農村的米麵加工點停電的時間也少了,老百姓們基本上可以根據需要到加工點去加工米麵。

這個時候,農村的石磨就逐漸邊緣化。

2000年,蓬安利用已有的大壩、船閘等水工建築物,在大電站的基礎上擴建了2×1.5萬千萬的軸流轉漿式機組,單機引用流量151.71立方米,成為蓬安縣地方電網的骨幹電源,實行自發自供,並通過110千伏線路與國家電網併網,餘電上網。此時,蓬安已經徹底告別電力短缺的時代。

而此時,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大城市流動,原來的集中加工點也逐漸消失。為了方便加工,很多家庭自己購買小型的加工機器,坐在家裡,把需要加工的東西往機器裡面放進去,電閘一抽上去,頃刻就加工完成。

在這個時候,石磨就不得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命”稍好一點的,它還能在主人家屋子外邊某個角落裡孓然孤立。“命”不好的,基本上就被丟棄進垃圾堆,在天長日久後成為又變成泥土的一部分。

就這樣,如同我們現在在袁家包村看到的那些散落在地上、青苔密佈的石磨一樣,中國農村很多地方的石磨,都是如此存在狀態。

歷史印記錄①||青苔密佈的石磨

也許,它們在見證了一部農村能源發展史之後,最終可能會隨著歷史的塵埃湮滅消亡吧?或者,它們就這樣默默地躺在地上,靜悄悄地見證中國農村今後還將出現的發展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