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致虛極,守靜篤”?

如何理解“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六章。 原文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

“致虛極”,造其極曰“致”。“致”是動詞,是做到、達到的意思。真空無象曰“虛”。“虛”就是佛家所說的“空”。以往道家只講“清”與“虛”二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虛”則是象徵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相通意同。虛而至虛曰“極”。“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靜篤”,寂然不動曰“靜”。虛一渾厚,靜而至靜曰“篤”。“守靜篤”講的是修煉功夫,要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心。如靈貓捕鼠一般,目不轉睛,聚精會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雞之孵卵,緊閉雙目,精神內守,專注在所孵的雞蛋上。這是一種修定的功夫,也是虛靜到極點的比喻。
致虛者,天之道也。守靜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虛,以至於達到至極,則萬物之氣質不實 。地之道若不守靜,以至於至篤至實,則萬物的生機便不會發生。所以說,虛是造化萬物的樞紐;靜是決定萬物品類質地層次的根蒂。天地有此虛靜,故日月星辰,成象於天;水火土石,成體於地。象動於上, 故萬物生;體交於天,故萬物成。所以虛靜之妙,無物不稟,無物不受,無物不有。萬物都是出入於陰陽,才能升降造化。成就萬物,與萬物並作者,皆是此虛靜之妙。


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雖生生不已,但卻終而無不歸其本。樹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終而落葉歸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沒有無根之事物。萬物之根在何處?蓋在將開未開、將動未動的靜態之中。人與萬物未生之時,渺茫而無象。既育之後,則生生不息,終有滅時。唯將生未生時的虛清狀態,才是萬物之根本。

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道生萬物,人在道中,人要得玄關,惟有收心歸靜,凝神於虛,養氣於靜,達到虛極靜篤,自然萬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就是人心之“復”。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復見其天地之心乎。”人應當常思複本的重要意義。如果真能經常致其虛極,守其靜篤,即可與天地為一體,與萬物為一身。那麼,我之性體,可與天地並立;我身中之炁,可與萬物並通。陰陽消長的規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復靜之理便可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