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教育孩子,到底該不該打?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答案。

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案例。

有一個小男孩,跟著大人一起吃火鍋。席間,他拿著一根穿滿肉和菜的“串串”在滾燙的油鍋裡亂甩,周圍坐著的大人被熱油濺到。

如果你是席間的大人,打算怎麼辦?

其中一個大人(疑似孩子父親),沒有翻臉和批評,然而也沒有隨他胡鬧。

他用筷子輕輕蘸了一下火鍋裡的熱油,滴了一點到男孩手上。小男孩馬上縮回了手,搓了搓自己被熱油點到的手,很顯然是感覺到了痛。

周圍的大人看到小男孩可愛的表情,都笑了,小男孩自己也笑了起來。

男子小小的懲戒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直接讓小男孩體驗到後果,及時幫助了這位小男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不得不說,真的很贊!

01

兒子三歲時,很是調皮。有一次,他把他爸爸的一隻拖鞋從六樓陽臺扔了下去。

我瞬間腦補高空墜物的血腥畫面,“砰”的一聲關緊窗戶,板著臉跟他說:“你這種行為非常危險,萬一砸到人了怎麼辦呢?還扔不扔了?”

看我一臉嚴肅,兒子連連搖頭。

怎料到,兒子又跑到自己的房間,把接線板扔了下去。

那一瞬間,我氣到原地爆炸,狠狠地打了他一頓。

兒子從沒見過我發這麼大火的樣子,邊哭邊說:“寶寶錯了,不會再扔了。”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自此之後,兒子再也沒有高空拋物過。

平時對孩子呵護有加的老公,回來後得知情況,也非常支持我的決定:這是底線問題,是要好好懲罰一下才行,你不光是對別人負責,更是對他的未來負責,我支持你!

近年來,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都瞭解到,對孩子一定要溫和,不能崇尚武力解決問題。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耐心聆聽他的心聲,儘可能尊重他的意願,維護好他的面子。

但當一個孩子油鹽不進,屢教不改,打破底線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給他相應的懲罰。

李銀河說過:“法律的出發點不是懲罰人,而是保護人。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家庭教育。

孩子犯了錯,尤其是觸及到底線也不計較,沒有懲罰,那是為人父母的失職。

02

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在電梯間小便,他的媽媽沒有逃避,二是主動加入小區的業主群,並誠懇地道歉:

“各位鄰居大家好,我剛剛加入本群,我是昨天電梯裡小便孩子的媽媽,昨晚是孩子同學的媽媽提醒我,才知道孩子的行為的。

給大家帶來生活的煩惱,我作為家長,首先為自己的失職給大家道歉。雖然平日口頭提醒過愛護公共衛生,他沒聽進去,我們也監督不力。

知道此事後,我們昨晚也狠狠地批評教育了他,孩子知道錯了,也希望各位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原諒,並決心打掃一個月電梯間,作為道歉補償。”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孩子犯錯了,這位媽媽沒有選擇包庇和袒護,沒有用“孩子小不懂事”來當護身符,反而教會孩子認錯,讓孩子寫檢討書,並付諸於行動,幫助他一起改正錯誤,這一個月的電梯間打掃經歷,必然成為孩子行為做事的底線。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分享過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

有一次,孩子做錯事情,被姥爺大聲呵責。

當時李玫瑾老師心疼孩子,勸說孩子姥爺道:“孩子那麼小,你把他嚇著了。”

孩子姥爺回答:“他經過我這樣的事,以後走上社會,沒什麼事能嚇著他。”

的確,打孩子,是為了讓他感同身受;兇她,是為了令他避免再犯;但打罵的背後是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03

有人說:“孩子的抗挫能力差,沒有規矩,多半是家長慣的。”

慣子如殺子,一昧的溺愛,無條件的滿足,無底線的退讓,無原則的妥協,孩子變得越來越“熊”,讓原本可以修正的小錯誤生根發芽,蠢蠢欲動,長出利爪。

不溺愛孩子,趁早給孩子立好規矩,這一點郭德綱就做得很好。

有一年,岳雲鵬在北京做一場商演,郭麒麟作為助演嘉賓登場,但是由於題材選擇上的失誤,演出現場一度陷入尷尬。

郭德綱認為觀眾花錢了,買票了,必須對得起人家。

郭德綱回家後,沒有給郭麒麟留一點情面,一直將兒子罵到深夜,甚至罵到了社交平臺,罵到郭麒麟在微博上公開道歉。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有人對郭德綱的教育方法不認可,一次郭德綱在接受採訪時,媒體就此發問。

郭德綱說:“天下父母沒有不疼孩子的,但你當爹的寵著,外面那些人可不全是他親爹,你把他罵夠了,他出去之後就沒有人再罵他了,你說是你罵他好還是讓外人罵他好?”

罵夠了,是立好規矩,設好底線,做好榜樣,從小給孩子教育好了,到外面就不會再犯錯誤,當然也就不會再捱罵了。

郭麒麟嚴於律己,謙遜有禮,相聲說得越來越受歡迎,這與郭德綱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不禁想到我遠方表哥的經歷。

表哥小的時候想買雙球鞋,但是家裡經濟困難,他開不了口,放學後偷拿了隔壁大伯的救命錢。

母親知道了,拎著他去給大伯磕頭認錯,還了錢還賠了10個雞蛋,回到家後母親狠狠地打了哥哥三巴掌。

後來,表哥靠著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開辦工廠,路越走越寬,日子越過越好。回想當初,他歷歷在目,無不感激地說:

“感謝媽媽的三巴掌,一巴掌告訴了我做人要善良,一巴掌告訴我做人要有底線,一巴掌告訴我做人當自強。”

父母寵孩子最好的方式,並不是把他擁在懷中,捨不得打罵,而是傾注深遠的目光,教會他怎麼做人,怎麼做事。

04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偷臨死前狠狠地咬下母親的耳朵,憤恨地對她說:

“我小的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並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

畢竟不是任何的對不起,都可以換回沒關係,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有挽回的餘地。

比起小偷的經歷,好在我們的孩子還沒到這步田地,我們還有補救的餘地,一切都還來得及。

適當的懲罰,才能讓孩子不越雷池,知道後果,付出代價,產生同理心。

只有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把好舵,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桿秤,多點“下狠心”,少點“豆腐心”,當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可以找到最好的出口。

我打罵孩子,被10000人誇獎“好媽媽”

END

▍作者簡介:

許小貓,又名原心。高校教師,二孩媽媽。十點讀書、凱叔講故事、媽媽網育兒等各大平臺簽約作者。願和你一起以理性看世界,以溫情暖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