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有講到范仲淹為母親“丁憂”一事,那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丁憂”呢?

“丁”的意思是“遭遇、遭到”。“憂”是指“憂愁”。什麼憂愁呢?主要就是指父母過世

也就是說,父母去世了,你就遭到憂愁了,就叫做“丁憂”。父親去世就稱為“丁父憂”,母親去世就叫“丁母憂”。

《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們知道,在儒家的傳統裡,“孝”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個“孝”當然主要是對待父母而言。那麼,“孝”通過什麼來反映呢?

——禮!

孔子在《論語》中告訴我們,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算是為“孝”立了一個很高的規範。

所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其中包含了一條很重要的規矩:守喪三年

不過這還只是一個很高的理論規範而已。孔子雖然如此說,但是在孔子的時代,並沒多少人這麼做。

真正開始施行這個“守喪”制度,還得從漢朝說起。

《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西漢時規定,父母如果去世,在朝的官員要回家為父母守喪三年。

具體做法是:搬到父母墳前,搭一個破草房子,吃喝拉撒睡都在破房子裡。當然,吃的必須是粗茶淡飯,穿的也必須破破爛爛,還不能更換衣服,晚上睡覺也要睡在土塊上,不能睡席夢思之類的高級品,至於洗臉梳頭理髮洗澡那一套就免了,性生活那更是想都不能想。

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也就是表明父母去世你很悲傷。你為了感激父母對你的生養之恩,用折磨自己三年的方式來報答。

為什麼又偏偏是三年呢?

《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孔子另外解釋了:“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就是說我們生下來三年,差不多才會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就按“三年”的期限作為報答。

不過這個三年不是我們今天說的三年,實際上是25個月,也就是兩年零一個月。但是有時候又會碰上亂七八糟的閏月現象,所以後來乾脆統一規範為27個月了。

《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法令雖然如此規定,但是也可以通融,畢竟三年不是一個短時間。不過這種通融也只是對一些特殊的人群而已。

最特殊的當然是皇帝

皇帝要做表率,所以不能不守喪。但是皇帝是一國之君,又怎麼能去守喪呢?這種情況就需要通融。於是皇帝就以一天代替一個月,27個月,也就只需要守喪27天。

這27天期間,皇帝就在宮中安安靜靜待著,不要參加娛樂活動,吃得清淡點,穿得樸素點,表現得難過一點,也就算是守喪了。

《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皇帝之外,還有大臣

假使你是朝廷裡一個很重要的大臣,比如丞相,朝廷少了你一天都不行,可你偏偏又碰到了父母去世的情況。你要是繼續工作,不去守喪那就是不孝;你要是辭職守喪就是不忠,這就真正是“忠孝兩難全”。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抉擇呢?

這時,朝廷會出面將你留下來繼續工作,用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奪情

也就是說,你本來有孝順父母之情,要替父母守喪的。但是現在朝廷為了天下蒼生著想,要委屈你死去的父母,要把這份情給奪過來。這樣你就可以繼續留任了,也沒人會指責你不孝。因為這是朝廷逼你這麼做的,不是你自願的,不是你的錯。

還有一種情況,比如你一開始辭職去守喪了。但是在守喪期間朝廷出了事情,需要你立刻回去工作。也就是說你守喪只守了一半,就被朝廷召去工作,這也有個專門的名詞叫——起復

以上便是“丁憂”守喪制度的大約情況。本來是一種禮節,但是後來也被利用到政治鬥爭之中。那就另當別論了。

《清平樂》中提到的“丁憂”,到底是怎麼回事???

堅持原創,及時分享文史知識,我是【太白老師】,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