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引言

現代上班族過得是什麼生活?

“過了星期三,翻過一座山。過了星期五,只剩一上午”是現代大部分上班族的真實寫照。此外,之前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996”也道出了廣大上班族內心的苦。一年中最令上班族快樂的,大概就是國家法定假日了。

“笑看人間沉浮事,閒坐搖扇一壺茶”,在這節奏飛快的社會里,這樣的悠閒生活為人嚮往。然而,寫出此種悠閒詩句的古代人真的有這麼清閒嗎?他們一週要工作幾天?逢年過節放假嗎?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休假制度從漢朝就確立,到唐朝時一年可放假120天

古人管休假叫“休沐”,說通俗點就是上了這麼久班,放個假讓你回家洗個澡再來。為什麼古人要特意放一天假來洗澡呢?第一,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因此只能蓄髮、不能削髮,隨著年齡增長,頭髮越來越長,洗髮也成了令人苦惱的事情,需要的時間比較長。第二,古人沒有吹風機,費了大功夫洗好了頭髮,就只能坐著等頭髮風乾,這樣披頭散髮有礙觀瞻,因此無法出門應酬,也無法辦公,所以才需要一天時間來修整。

休沐日是古代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環,畢竟只壓榨不放鬆,很容易適得其反。中國古代的休假制度由來已久,但基本都針對公務員群體。在先秦時期,《禮記》中就有公務員因事請假回家的例子。

秦朝時,休假制度初步形成,分因病休假和身體年邁退休,沒有固定的休息日。到了漢朝,皇帝本人年輕時也愛告假偷懶,自然能體恤底下人的心情,因此在漢代,休假制度正式確立,《漢律》中規定,官員每工作五日,就可以休息一天,回家看望父母妻兒,並沐浴休息。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於田。”——《史記·高祖本紀》

除了規定好的休沐日,漢代對於節假也十分重視,逢年過節前後都有幾天休息時間,官員不上朝,皇帝不理政,各自安好。此外,對於一些既有功勞、又有苦勞的肱股之臣,上位者也不吝惜給他們放放假修養身體,因此漢朝也有“予告”假和“賜告”假,就是官員本人沒有提出申請但上級特許的假期。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三國時,社會動盪,政府人手不夠,無法再完全按照漢朝的“休沐”制度來,又怕官員太累起了逆反心理,統治者靈機一動,開始了一種新的制度,“輪休”。官員們在為政期間上奏書請假,然後就可以輪流休息,這樣既不會耽誤朝政,也能讓官員們有時間親近家人、解決私事,一舉兩得。“輪休”制度對後代的休假制度有一定影響,在各個朝代得到發展創新,並直到現在也存在於職場之中。但即使輪休,家中有老父老母,又有妻子親兒的官員依然覺得不滿,由此,朝廷又隨機應變,出現了“省親假”,也就是官員可以請假回家探親。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人才輩出,官員數量增多,政府壓力減輕,休假制度的完善自然也就被提上了日程。唐朝有旬假制,就是十天休息一次,休息日比漢代的少了一半,但是其他的假卻多了很多。身在唐朝做官,除了基礎的休沐之外,所有親屬的喪事都有假期,從7天到30天不等,子女的及笄禮和及冠禮也有一日或三日假期。此外,父母離官員遠的,每三年或五年都會有15到30天的假期,讓官員能夠有時間看望照顧年邁的父母,但古代交通不便,車馬行駛速度很慢,因此規定這段時間不得包括官員浪費在路上的時間,是實打實的完整假期。

再加上每年5月有15天的“田假”每年9月有15天的“授衣假”,唐朝官員每年大大小小的假期加起來有120天之多,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休假最多的朝代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因為已經足夠完善,唐以後的幾個朝代基本沿襲唐朝的休假制度

,雖然日期上有所減少,但大體不變。休假既然能被稱為制度,自然是有嚴格規定的。現在的上班族們不可以不上班,但可以不休假,古代不一樣,如果官員只工作不休假,就會被認為是不忠不孝之徒,甚至還會遭到罰俸的懲罰。

明朝管理嚴格,放假時間越來越少

不同於宋金元對於唐朝休假制度的繼承,明朝時,從唐代流傳下來的休假制度幾乎全部被廢除,全新的更加符合明朝社會情況的一套休假制度被建立起來。明代是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在世界上由先進向落後轉變的歷史時期,國家的行政管理的各項職能,全都有官員來操作並付諸實施。這對於明朝的官員來說也許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明朝的休假時間是整個封建社會所有朝代中最少的。

明朝官員的休假主要分成四種:例行休假、皇帝賜假、朝假、特殊假期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例行休假就是現在的法定休息日,明代取消了從漢朝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休沐制度,休假日被一砍再砍。而且明朝的休假制度差別待遇十分明顯,因此只有進士出身的皇帝近臣庶吉士還能“五日一休沐”,其他官員則沒有這樣的特權。庶吉士外的官員,每年只能盼望著過年過節,因為只有在這些時候,他們才能從繁重的政務中掙扎著喘一口氣。明朝的年節休假比起前朝更加完備,元旦、冬至、元宵、端午、中秋都是可以放假的日子。

元旦放假五日,冬至放假三日,元宵節在明朝很受重視,放假十日,是春節假期的兩倍。此外,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到第二年的正月二十日,還有為期一個月的“封印”。這段時間裡,官員們不用處理任何司法案件,但是還是需要不是到工作地點進行一些日常事務,相當於給了官員們三十天的緩衝期,讓他們能更好的面對新一年的繁雜工作。

在這些少得可憐的法定假日之外,皇帝的賜假成了明朝官員的希望之光。家中有婚喪、疾病等急事的,都有可能得到皇帝的恩賜。一些功高勞苦的大臣得到皇帝賜假的可能性更大,比如萬曆年間,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他向皇帝告假回家葬父,皇帝準了他的假,給了他整整三個月時間為父服喪。後來張居正告假回家看望老母親,回京之後皇帝體恤他一路奔波,特意賜假十天,讓他好好休整。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然而這種特殊的恩賜恐怕只有張居正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才能享有。當然,皇室成員和位於京城的大臣們比起地方官員還能多放一個朝假,也就是在皇室中有人去世時,便會輟朝不議政事。一般而言,輟朝都會持續三到五日,為皇室成員舉行喪禮。如果有大臣不幸去世,根據大臣的官位品階,皇帝有時也會輟朝。比如明朝開國將領常遇春年僅四十暴疾而亡,明太祖朱元璋便輟朝為其舉哀。

明代還有一些特殊假日,基本上等同於今天的事假省親、遷葬、祭祖等都可以作為請假的理由。明代請事假的流程很完善,請假基本都可以請到,只是時間長短不同,而且一旦超過准假期限,就會被送到官府問責並進行處罰。

丁憂也是明代特殊假日的一種,就是請假回家為父母守孝。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丁憂是

對孝道的踐行,因此對其十分重視,但丁憂制度規定只有文臣可以丁憂,武官沒有這種待遇。明代官員丁憂的期限是二十七個月,如果官員沒有守滿孝期就重歸官場,會被認為是不孝之舉,將會受到懲罰。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放假少樂趣不能少,明朝官員下班後的快樂時光

從明朝休假制度的改變就可以看出,明朝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君主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官員的地位則越來越低,成為了君主的附庸甚至是壓榨對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朝放假放的少,官員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很多官員便遲到早退,處理政務時也三心二意,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官場愈發腐朽墮落。

但人生苦短,就算假期再少,日子還是要過。明朝官員把下班後和放假期間的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用這些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文官們有丁憂之假,且時間長達兩年零三個月,文官們便利用這個時間整理思路、著書講學。比如明孝宗時期,有一個叫湛若水的官員,他在家守墓三年,築起了一個講社用來教習學生,只要有學生來,他便傳授他們自己學過的知識和在官場學到的經驗。

不止湛若水,禮部尚書王直還在丁憂期間

跑到私塾裡去教書。如果不適合教書,那也可以自己在家寫書,像文學家王世貞所著的文學評論集《藝苑卮言》,就是在他為母親守喪的日子裡完成的。

朝五晚五,十天一休:“996”在明代“上班族”裡成為奢望

結語

這樣看來,古人的休假時間也是隨著朝代的改變而改變的。唐宋時官方的休假日雖然多,但十天才休息一次,而且假期中很多都與喪病有關,讓人無法將這些假期當作真正的假日來享受。

明朝更不用說,一年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工作,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來上班,天快黑才能下班,比起現在的“996”,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上班雖然很累,但忙碌一週,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還是很有成就感。週末再賴個床,邀三五好友相聚,晚上窩在沙發裡看看電視玩玩手機,倒也不失為一種忙碌的幸福。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唐律疏議》

《明經世文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