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重文輕武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駐足小站看歷史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以武力建國。然而建國後,武力在宋朝的統治中不被統治者重視,反而更加重視文治,遂成

“重文輕武”之局。箇中緣由如何?且聽書生道來!

重文輕武的根源: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回師開封,逼迫周恭帝禪位,宋朝得以建立。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統一中原之前,中原地區藩鎮林立,擁兵自重,各自為政,政局不穩,百姓遭受戰亂之苦。在他建立宋朝後,為防止出現上述情況,為了政局的穩定,所以便偏向於文治,由此埋下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局面。

“重文輕武”的體現:

上文說到宋朝建立之初便已顯現“重文輕武”的跡象,那麼終宋一朝,“重文輕武”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 削奪藩鎮兵權:宋太祖出身於藩鎮擁兵自重,各自為政,政局不穩的五代十國時期。所以太祖掌權後,趙普向太祖建議削奪藩鎮兵權,太祖採納了他的建議。

太祖初受天命……普曰:“……唐季以來,戰爭不息,家國不安者,無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安矣。”語未卒,帝曰:“卿勿復言,吾已悉矣。”

  • 解除武將兵權:
    趙匡胤稱為天子後,仍然難以安枕臥眠,擔心武將傭兵過重會效仿他黃袍加身。於是他便召來石守信等武將飲酒,在酒席中表達了他的憂慮。並表示要是他們願意上交兵權,太祖願賜予他們金帛、田地。結果石守信等武將為表忠心,甘願上交兵權。這便是歷史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帝曰:“人生駒過隙耳,不去多積金帛、田地,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明日,皆稱病,乞解兵權。

  • 優禮士大夫:除了收歸武將及藩鎮的兵權外,趙匡胤還優待士大夫,提高士大夫的待遇。對士大夫的優待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制祿之厚:宋朝官員的俸祿由“正俸”和“職錢”。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在京朝官如宰相、樞密使,月俸三百千,春、冬服各綾二十匹,絹三十匹,棉百兩。除此之外,還有祿粟,宰相樞密使月一百石,而這僅僅是“正俸”。“正俸”以外,還有“職錢”,如御史大夫、六曹尚書的職錢為六十千。在“正俸”和“職錢”外,還有“公用錢”,即我們今天說的公款:自節度使兼宰相以下,二萬貫至七千貫凡四等…。由此可見宋朝官員的俸祿之厚。(2)退職之恩禮:在宋朝為官,只要你在做官時沒有犯罪,或在外閒居,等你退休後,還能享受朝廷的優待,給你發退休金。(3)
    子孫恩蔭:子孫後代享受恩蔭範圍之廣,以宋朝為最。

文臣自太師及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若孫,及期親大功以下親,並異姓親及門客;太子太師至保和殿大學士,蔭至異姓親,無門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蔭至小功以下親,無異姓親。

  • 改革科舉制度,擴大科舉錄取名額:宋朝延續唐朝的科舉取士制度,並加以改革,擴大了錄取名額。宋朝進入殿試的士子,基本上不會淘汰,全員錄取。因此,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士子,允許他們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稱為特奏名。
  • 文人任宰相,文官掌機要:趙匡胤在建國後,因定年號之事,讓其定下“宰相須用讀書人”規矩。後來這條規矩被堅守祖宗之法的宋朝得以貫徹執行。此外,趙匡胤還讓文官掌機要:如讓文官掌管樞密使,由文官出任通判、轉運使等地方官。

宋朝的“重文輕武”之局從宋太祖趙匡胤的出身及建國方式便已決定。宋朝建立後的一系列措施,讓“重文輕武”之局正式形成,並貫穿宋朝始終。


孤庸書生


我舉個比較能說明問題的例子——關於大宋名將狄青出任樞密使的爭端。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寫的是北宋仁宗年間的西北邊患,仁宗年間,原先臣服於宋的西北党項族首領李元昊起兵反宋,自稱皇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朝下詔討伐,一時間宋的西北邊疆烽煙四起,由於將領指揮無方,軍隊戰鬥力弱,宋軍在戰爭之初屢遭慘敗,將士傷亡慘重。

在一片哀鴻中,狄青如一顆閃耀的新星突然崛起,與西夏前後二十餘戰,狄青率領宋軍不避矢石,所向無前,愣是讓野心勃勃的李元昊在戰場上沒有佔到多少便宜,不得不悻悻然與宋議和。

宋仁宗皇佑四年,即公元1052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在家鄉安德州建立“南天國”,攻佔邕州,並多次打敗北宋前往討伐的軍隊,廣南大亂。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狄青率軍夜襲崑崙關,一舉平定儂智高之亂,恢復了南疆安定。

狄青像

因為狄青在討伐儂智高之前已經是樞密副使,宋仁宗大喜之下,決定任命狄青為樞密使,即北宋軍事部門最高長官。然而這一任命卻遭到了以龐籍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的反對。

龐籍,字醇之,山東單州人,宋朝名臣,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而且是一人獨相,這在宋代比較少見,也可見宋仁宗對他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狄青也是他在擔任對西夏前線指揮官時發掘的將才,所以龐籍對狄青可算有知遇之恩。

但是,估計是龐籍在狄青任樞密使這件事上說了狄青的壞話,而狄青又成了後人歌頌的大英雄,所以龐籍被後人黑成了大奸臣龐太師的原型。

龐籍為了阻止狄青出任樞密使,不惜搬出了祖宗成法,勸仁宗說:

祖宗重名器如山嶽,輕金帛如糞壤,此陛下所當法也。青奉陛下威靈,殄戮兇醜,誠可褒賞。然比於(慕容)延釗與(曹)彬之功,不逮遠矣。若遂用為樞密使、同平章事,則青名位已極,萬一它日更立大功,欲以何官賞之?

——《續資治通鑑》

龐籍像

皇上,你可知當年慕容延釗,曹彬二人,一個平定湖南,一個討平南唐,他們一個想做樞密使,一個想做使相(加宰相頭銜的節度使),太祖皇帝都沒有答應。如今狄青功勞與二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就這樣封他做了樞密使,以後再有功勞,你打算怎麼賞他呢?

老龐這句話的潛臺詞十分厲害:如果狄青平定儂智高就封樞密使,如今大宋西有西夏,北有大遼,燕雲十六州還在遼國手裡,要是狄青日後把這兩個敵人都給打敗了,你是要把皇位讓給他做嗎?

其實,這種言論背後就是文官集團對武將集團根深蒂固的排斥和猜忌,而歸根結底就是文官集團自從中唐以來二百多年被武將集團打壓,有朝一日終於奪回權力之後對武將的清算:別問我為什麼不想讓你上位,就因為你是武將。我想,就算今天不是龐籍,是張籍,李籍,只要在這個位置上,他說的話都是一樣的。

讀史至此,我就想嗆老龐一句話:靠你,能從李元昊手裡搶回一寸土地嗎?能殺儂智高一個叛軍嗎?

可是,最終為什麼狄青又做了樞密使呢?這就得感謝文官集團內部的傾軋了。

當時,朝廷的副宰相即參知政事是梁適,樞密使是高若訥,根據朝廷制度,如果宰相出缺,遞補的首先是樞密使,然後才是參知政事,因此,梁適如果想當宰相,就要先過了高若訥這一關。

因為狄青的情況不一樣,作為武將他是不可能做真宰相的,如果讓狄青做了樞密使,那隻要宰相崗位開缺,下一個接替的一定是他梁適。而且,在龐籍獨相的前提下,梁適可能過一晚就做宰相了。

事情發展到這裡,有關狄青做不做樞密使的問題,已經不是他本人是不是有資格的問題,而演變成了帝國的政治邏輯和權力爭奪問題,然而當事人狄青自始至終沒有說過一句話,也沒有人請他發表任何意見。

真是悲劇!

不甘人下的梁參政很快開始了他的表演,他只用了十個字,就改變了剛剛還對老龐意見點頭稱是的宋仁宗的態度:

“狄青功大賞薄,無以勸後。”

——《續資治通鑑》

宋仁宗皇帝趙禎

這句話讓宋仁宗感到很沒面子。因為身為人君最怕的是人家說自己言而無信,而宋仁宗在剛剛收到狄青平定儂智高的捷報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速議賞,緩則不足以勸矣。”

——《宋史.狄青傳》

梁參政其實是在批評宋仁宗:皇上,你說話不算數呀!

梁參政這一手玩得十分漂亮,既達到了目的,又隱藏了自己,順帶還捧了狄青,今天他幫狄青說了好話,等到以後狄青做了樞密使,還不能賣自己幾分薄面?

這時候,另一個重要人物跳了出來,那就是隨狄青出征崑崙關,立有戰功的宦官石全彬,這位石公公的出發點和梁參政是差不多的,他想要皇上進一步獎賞自己的功勞,又怕太突出自己,所以就先抬出了主帥狄青和副帥孫沔,極力陳說朝廷對二人封賞實在說不過去,讓奴婢都感到不公平了。

由於剛剛才看到梁參政的彙報,又聽到石公公為狄青打抱不平,宋仁宗感到自己的面子掛不住了。他喊來了龐籍,以少見的嚴厲態度向老龐下達人事任命指示:

徵南主帥,樞密副使,河中尹,護國節度使狄青,任命為樞密使,其餘官職如故;

樞密直學士,給事中,知杭州孫沔,任命為樞密副使;

入內押班石全彬先給觀察使俸,一年後授予實際觀察使職務;

徵南副帥,給事中、知桂州餘靖升任工部侍郎;

戶部侍郎,樞密使高若訥免去樞密使職務,改為尚書左丞、觀文殿學士。

龐籍一下子搞不清發生了什麼,導致皇上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只好推脫說:“容臣等退至中書商議,明日再奏。”

沒想到宋仁宗不依不饒說:“你們誰都別走,就在宮裡商量好了回報,我坐等。”面對宋仁宗的堅決態度,最後文官集團不得不做出了讓步,全盤接受了皇帝的意見。

皇佑五年的這一輪較量,雖然以狄青擔任樞密使而告終,卻讓人見識到了一個武將毫無話語權的北宋朝廷,文官集團的暫時讓步根本沒有改變重文輕武的格局,也為四年後狄青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


每日一段歷史


孤庸書生答得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