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澆滅自己那顆浮躁的心?

最近終於靜下心來讀了一些書,愈發的發現自己之前還是很浮躁的,從來沒有用心的去完善自己,改自己的過,只是一再的流於表面,覺得我必須這樣做,我一定要這樣做,而始終沒有內化於心,沒有將自己所知道的東西,知道的道理內化於自己的心裡,落到實處。

這段時間靜心讀書之後,才發現自己到底是哪裡有了問題,自己立下的志向,自己只是立下了,而從來沒有真正的定過,經過,一直處於一種浮躁的內心狀態下,總是火急火燎的,上躥下跳的,一會這樣想,一會那樣想!

讀了《大學》和佛經裡的一些經典才知道,水清則月現,知止,不動心、不動念!這才是覺者、才是佛、也才是聖人,這才是最高境界!王陽明、謝安、孔子、釋迦牟尼等等都是如此!其實我們都被宗教的一些東西感覺把佛、菩薩講的非常神秘,其實他們在梵語里根本就不神秘,佛就是聖人就是開悟的人,釋迦牟尼的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族的一個王子,後來開悟,也就是孔子說的知天命、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然後就成了聖人,牟尼就是聖人的意思。而菩薩實際上在梵語裡面是傳道的人的意思,菩薩就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也是傳道的人,比聖人低一個層次,其實就是跟著孔子學習的那些賢人,這些就是菩薩的境界了!

《大學》裡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就是修身,修自己的心,就是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修身,嗅到不動心不動念的狀態,沿著自己所立下的志向而一直的走下去。親民的意思是要利民,要把大眾、民眾、百姓當做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他們,這就是古人對官員士大夫的要求,做官一方就要為百姓著想。對於現在的人同樣如此,你越是考慮大眾的利益,考慮更多的人的利益,你就路就越走越寬,不管是做官、領導者、經商都是如此。比如馬雲的發心是要讓天底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比如周恩來的發心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比如王陽明的發心是要做聖人等等。止於至善,何為至善,至善就是利益大眾,利益萬民,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最大的至善。

《大學》緊接著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就是知道自己止於什麼,自己的大志是什麼,知止才能定,定才能靜。不管道家、儒家還是釋家都講靜的功夫,有的說靜坐,有的說禪定,有的說打坐等等,目的都是讓自己定下來,靜下來,靜下來的目的是什麼,是克己,是反省、找到自己的雜念、邪念、過錯,以及為何犯錯,然後逐一的通過找到自己的內心來從心中改過,就像了凡四訓裡說的從心改過一樣,“何謂從心改過?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大抵最上制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曾國也是通過靜坐也一一的改過自己的缺點,比如好色、比如輕浮、浮躁、以及後來的戒菸等等,他的老師唐鑑也對他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最是靜自功夫要緊。”

靜而後能安,也就是才能安心,心安,心安了,就可以考慮事情了,這個時候就能得了,就是得到你的那個“止”。否則,只要你靜不下來,定不下來,總是動來動去,浮躁,上躥下跳,就永遠得不到那個“止”,也就是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釋家也是這樣說的,戒定慧,定才能生慧,才能生智慧。

知止方能不動心、不動念,不動心不動念方能做出正確決策!這才是戒定慧,只有定才能生慧,定才能靜,才能安,才能不動心不動念,才能做出正確決策!

心要像不動的水面一樣平,這個時候水中的月亮就出來了,你的心也定了。絕不可因為外在干擾而動心動念!人,但凡你做錯事的時候,一定是動心動念心存僥倖、心中懷有憤怒、生氣、希望、狂喜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心動的時候。心一動,水面就動了,水中月亮就沒了,散了,亂了,你的心也就亂了,心亂了,必然做錯事!

所以定才能生慧,不動心不動念!只要動心動念的時候,做了就會後悔,而且立即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