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生活的哲學》有感

生活哲學的核心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你控制自己能控制得了的,接受自己控制不了的,用智慧來劃分二者的不同

。這也是斯多葛派的精髓,認知行為療法。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所以你需要改變的不是客觀世界,是你的認知對於客觀世界的看法,對於情緒也是一樣,“在你的情緒控制你之前,控制你的情緒”。

想要人生幸福,就要把精力花費到自己能控制得了的事物上。只有把精力花費到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面,你花費的精力才能得到回報,進而促進你再去運用更多的時間深研,再得到更多的回報,形成正循環,正收益,循環往復之後,我想人生結果不會太差。如果把自己能量運用到他人身上,比如為了得到另一半的歡心,無止境的付出,終有一天你會嚐到心痛的苦果。如果把精力花到得到別人的認可方面,總是虛無縹緲的一件事,人是善變的動物,也許今天的認可,明天就成為投鄭你的石頭。


讀《生活的哲學》有感


人生哪些東西是你能控制得了的呢?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那一本書中,把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劃分為三項內容:1,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質,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2,身外之物,即財產和其他佔有物。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即人們對他的看法,名譽和地位等。我們幸福的原因存在於我們的自身之內,而不是自身之外。你能控制的了的事物就是“人的自身”,既使在這一部分你所能控制的了的也很少,例如外貌,智力等也是老天爺給的。但健康,力量,氣質,精神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為能控制的東西少,生活才要做減法,把精力聚焦才能有所成。這也是吳軍在《見識》那本書裡面提倡的態度,大道至簡也趨同。如果你把人生的目的去尋找2項和3項,那付出的精力很可能打水漂,但你損失的不但是精力還有時間,當你發覺自己一生一無所成,要不痛苦要不麻木,所以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痛苦和無聊中搖擺。

對於我自身來說,能控制得了的東西放在第一位的是健康,每天的走路在7000-10000步,經常坐在辦公室,搞的頸椎和腰椎都快出問題,所以就買了健康手環,一是記錄步數,而是提醒自己久坐要去走走。其次為讀書,我閒暇時間大部分用來讀書,讀各種書,傳記,哲學,投資,社會學等等,只要感興趣,能讀的下去就讀,越多越好,至今發現只有書籍才是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其他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只有書籍和時間才是永恆的朋友。最後就是投資,投資是認知的變現,是思考的一種副產品,這和做企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一個企業只為掙錢反而掙不了多少錢,如果一家企業有利益之上的追求,如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為消費者帶來價值,反而大錢就會送上門來,你細細品,有點精妙。至於其它佔有物包括和其他人的關係,如情感,名譽,地位等不會過分追求,自然而然,隨遇而安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