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載體的演變,中國紙最後成功的打敗了埃及紙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件。但有了文字,就需要記載文字的載體。將字寫在哪兒?

最早的文字載體是土坯,這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的書寫載體。

蘇美爾人很早就發明了鍥形文字,估計同時也發明了在土坯上寫字的辦法。根據考古發現,蘇美爾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圖書館。圖書館中存貯著大量的土坯,土坯上留存著密密麻麻的鍥形文字。

原來兩河流域近海處有許多沼澤地,蘇美爾人在沼澤邊緣挖取溼泥,製成薄薄的土坯,用削尖的蘆葦做筆,在溼土坯上寫字,然後將土坯嗮幹,存貯起來。一個土坯大概就相當於一張紙。很多土坯堆曡在一起,可能就是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

文字載體的演變,中國紙最後成功的打敗了埃及紙

寫有鍥形文字的土坯

在中國,最早的文字載體是竹簡、木簡,中國古人將竹、木劈成長條狀,在上面刻子。將許多竹簡、木簡用細繩子串在一起,就可以記載許多歷史事件。一串竹簡刻完了字,捲起來保存,稱作一卷書。

文字載體的演變,中國紙最後成功的打敗了埃及紙

竹簡,古代中國最常用的文字載體

古埃及人是最早用紙張作為文字載體的。不過,他們的紙,與現代所稱的紙張並不是一回事。尼羅河谷出產一種水草,叫紙莎草。紙莎草的草莖有胳膊粗細,富含纖維與黏汁,古埃及人將莎草莖切成數尺左右的薄片,靠薄片自身的黏汁將多張薄片黏在一起,然後壓平晾乾,就是一張潔白平整的莎草紙了。

文字載體的演變,中國紙最後成功的打敗了埃及紙

出土的埃及古畫,以莎草紙為載體

莎草紙的出現,讓古埃及人找到了一個發財的好路子。他們除了自用,還大量出口給地中海沿岸國家。這時候,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早被阿卡德人打敗了。用土坯寫字也的確不方便,土坯太重太粗苯,遠遠無法與莎草紙相比。於是,土坯被淘汰了,兩河流域的人用上了莎草紙,希臘人也用上了莎草紙,中東及歐洲的許多民族都從埃及進口莎草紙。

在中國,繼竹簡、木簡之後,絹帛也成為文字的載體。絹帛柔軟輕薄,用來寫字比竹簡、木簡好多了,保存運輸起來也很方面。但缺點是絹帛太昂貴了,除了皇室、政府可用,其他大多數人都用不起,太奢侈了。這時候,真正的紙張出現了。

過去的說法是東漢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其實大謬不然,近代的考古成果獎中國的造紙術向前推進了至少二百年。

1978年,在陝西扶風縣中顏村,發現一座西漢古墓,出土文物眾多。其中出土的三枚銅泡被五銖錢蓋住了泡口。取掉五銖錢,從泡內掏出了揉成一團的紙張。紙張不大,只有6.8×7.2釐米,但的確是紙張,經專家鑑定,是由麻類纖維製成的紙張,實測厚度為0.022釐米。估計是漢宣帝時代的紙張。

1957年,西安灞橋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一座漢武帝時代的古墓。墓中出土了一枚銅鏡,銅鏡下面墊著一沓子紙張,經整理點數,紙張有八十多片。經顯微鏡觀察及化驗,這些紙張主要用苧麻、大麻製成,經切斷、蒸煮、舂搗等工藝製成,雖顯粗糙,但與現代紙張的製作方式是一脈相承的。

中國紙張製造後經改造完善,用破布、樹皮、麥草等都可作為原料,製造成本低廉,紙張柔韌耐用。中國的造紙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東、歐洲,很快就被當地人接受,並廣泛使用。

因為比起中國紙,古埃及的莎草紙太貴了,切片黏合工藝也太複雜,導致產量很低。這種紙還有一個致命弱點,原料紙莎草只生長在尼羅河谷,其他地方都沒有。古埃及人正因為這一點才能高價出口,賺取高額利潤。

中國紙張及製造技術被廣泛接受後,沒人再購買莎草紙了,連埃及人自己也放棄了莎草紙的生產。時至今日,莎草紙已經失傳,只能根據考古顯現的莎草紙推測當時的生產工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