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難!齊家更難

治國難!齊家更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有人對孔子說,你這牛吹了半天,說了許多為政的大道理,頭頭是道,你自己怎麼不出來為政呢?你自己來幹嘛!說到這裡呢,如果一直有看《論語》分析的,應該記得之前有說過,《為政》解釋為孔子的政 治哲學思想是不太對的,因為孔子不講政 治,只講為政。拿現在的政 治哲學來說,是大原則,並不是政 治的一種方法。所以孔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他引用了《書經》裡的話解釋,《書經》裡不是說過了嗎?一個人在家要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家人、朋友(社會關係),這也就是政 治了。有人說自己不得志,不是什麼什麼長,沒有什麼什麼長在身,但是呢,其實不是還有個家長在身嗎?這個資格還真不容易,這個事情也真不容易做好。孔子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說,何必一定要出來從事政 治工作,才叫作為政呢?

下面講的是為政的原則。

治國難!齊家更難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的道理——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讀中國歷史,對於從政的人,始終要注意一個道理,所謂“百年大計”。一件事情,一個政策下來,要眼光遠大,至少需要看到百年或幾十年以後的發展與變化,這是古人政 治的道理。

天下沒有一個完整無缺的法律或完整無缺的辦法。天下事一定會變,而且時時在變。對為政來講,這個“錦囊妙計”就是百年大計。不可只顧眼前,如果只顧眼前,事情因時間的發展改變而情況不同,就變成言而無信,結果就是朝令夕改。改來改去,老百姓搞不清楚,就會出大問題。所以孔子說做人處事對朋友“信”是很重要的。無信絕對不可以,尤其是一些當領導的,處事時一定要多想想。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輗和軏都是古代車子上的車杆子,大的是牛車,輗是牛車上一根用來套在牛肩上的樑子;小的是馬車,軏是馬車上掛鉤的地方,這是車上的關鍵所在。他說做人也好,處世也好,為政也好,言而有信,是關鍵所在,就像大車的橫杆,小車的掛鉤,如果沒有了它們,車子是絕對走不動的。

講到這裡,《為政》這篇也快結束了。前面問了謀生辦法的子張又提出了一個大問題: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張問孔子將來時代的演變知不知道?孔子說知道。怎麼會知道呢?孔子說殷商的文化是哪裡來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變而來。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夏朝原有文化有的減損了,有的增益了。但增益也好減損也好,總由前面的歷史蹟象而來,必須要變才變。殷商以後是周,周朝文化又是從殷商漸變而來。我們現在說的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在一個系統中漸變傳下來,並不是頑固得一定永遠保持原來的樣子才叫傳統。“其或繼周者”,孔子是東周的人,這意思是說,周代的文化也是要變的,而將來歷史的演變,不必說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就是千百萬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可以知道。孔子並沒有神通,也不是先知,換句話說,是他要人憑智慧,多讀歷史,就知道過去。既然用上述的法則,循歷史的軌跡就可以知道過去,用同一法則,也能知道未來。以前說的溫故知新也是這個道理。

下一段就把為政的道理講完了,沒篇都有一個結論,但是《為政》這篇的結論非常有意思。

治國難!齊家更難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什麼要把這句話作為《為政》篇的結論?而且為什麼提到鬼?

中國文化講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所以鬼在這裡,不是一般的魔鬼,而是祖宗的靈魂。要拜鬼,是拜自己的鬼還是拜別人的鬼呢?這句話非常有意思,很幽默,也很深遠,拜別人的祖宗就是拍馬屁(諂媚)。殷尚鬼,那時的社會風氣,每個人都誠懇老實,迷信的成分多;周則注重人文文化。孔子所崇拜的就是人文文化,這是上古文化的轉點,所以孔子在這裡提到鬼之後,就說了第二句“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應該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沒有勇氣。沒有智、仁、勇就無法從政,換句話說,也不該從政。

歷史上有許多人是見義不為,對許多事情明明知道該做,多半推脫沒辦法而不做。我們做人也是這樣,“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比如晚上睡覺想著明天要幹嘛幹嘛,第二天起床後還是重複這以往的每個日子,惰性改不掉;對於很多事,理論上認為都對,做起來就認為體力不行,這就是想得到做不來。對個人的事是這樣,對天下的事也是這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為政就是一種犧牲,要智、仁、勇齊備,看到該做的就去做,打算把這條命都付出去。盡忠義,要見義勇為。

所以把這句話放在《為政》的最後,這是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見義勇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胸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