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費孝通《鄉土中國》

七十多年前,在《鄉土中國》這本薄薄小書的開篇,費孝通先生留下了這樣一個結論。

由此,一個理解中國社會的新視角誕生了,這不再是居於廟堂之上的俯瞰,而是來自基層鄉土社會的觀察,從文化本位的視角重新構建中國的多元與一體。

早在1936年,師從馬林諾夫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

的費孝通,便以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而震驚學界,該論著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也開啟了國際學界對中國社會與人情的認識之門。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生於波蘭,在英國成為著名人類學家,“民族誌之父”,現代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隨後的近七十年裡,費孝通先生始終投身於對中國鄉村的考察和思考,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為中國的社會學和人類學鋪下了廣闊牢固的基石。

2005年4月24日,費孝通先生於北京逝世,享年94歲。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費孝通

今年是費孝通先生忌日的15週年。

新京報·文化客廳系列活動第36期,我們將舉辦第九屆“費孝通思想研究講壇”線上特別版,邀請到費孝通先生的博士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旭東,為你講解費孝通先生的鄉土研究範式,回望中國社會在鄉土中生長的過去。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費孝通先生與《鄉土中國》,趙旭東特發來一篇文章作為本次活動的介紹。

讀懂費孝通

從《鄉土中國》出發

撰文 | 趙旭東

費孝通一九四七年出版的《鄉土中國》一書,它代表了那個時代對中國社會理解的新視角的形成,即一種來自基層鄉土社會的觀察,而非廟堂之上居高臨下的那種俯瞰視角的深度理解。

一箇中國學人,也從中開始了一種理解中國之路的探尋,並嘗試著要從一種文化本位視角去做一種有關中國的多元與一體關係的觀察和思考,這種觀察和思考將成為一種對中國意識的本土社會科學方法的理解之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費孝通思想中印轍清晰的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民族學相互融為一體的理解中國之路。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這本書最初的出版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七十多年了,而費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離開這個他所熱愛的世界也已經有十五個年頭了,但在我們的漢語世界之中,似乎對於《鄉土中國》一書的閱讀的渴求不僅不減,而且在變得愈來愈強烈了,人們試圖從這份閱讀之中也自然渴望從中獲得一些對新環境、新處境以及新選擇的新啟示。

與此同時,這也許是一種當下中國人最為正常不多的一種思想應對了,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人在面對一種城市化生活的轉型,有太多的人在面對越來越多時間離開自己家鄉而遷移進入城市之中去生活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有太多的人將面對在並非自己所曾經熟悉的生活空間裡的一種心靈孤島般的生活應對。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因此會有很多人似乎有一下子突然被拋擲進了一個由越來越多陌生人所組成的社會之中的那種生活世界的陌生感,也許,在街頭,我們彼此之間可以高度地禮貌和互敬,但卻真正少有曾經的傳統熟人社會的那份彼此相互關注、關心和關愛的情感存在。

在此意義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去追問這一切何以會發生?又何以會在中國發生?曾經的鄉土中國究竟是一幅怎樣的風貌?

對於全部這些追問,我們無論如何都需要重新啟動一次對於費孝通所寫下的《鄉土中國》一書的新閱讀、新思考以及新理解。

在一箇中國發展的極為特殊的新時代裡,我們或許也需要從《鄉土中國》的文化邏輯來一次真正的再出發,來一次真正的基於費孝通思想研究的社會科學詩和遠方的心靈朝聖之旅。由此而去全方位地理解我們自身,理解我們周遭的語境,理解國際範圍內日益湧現出來的一系列新的文化轉型。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也許,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一起去重新閱讀《鄉土中國》或許是一個相對會增加自信以及文化自覺力量的不錯選擇。

如果我們想要去理解自己過去的生活,理解彼此和諧相處之道,理解對中國而言的鄉村之重,那首先便要去理解《鄉土中國》這本薄薄小書的精髓。

讀懂《鄉土中國》或許可以讀懂費孝通,可以明白他所寫下全部文字的硬核究竟是在哪裡;同樣地,我們要想理解中國的未來,也需要能夠真切理解《鄉土中國》這本小冊子激發和啟示我們的所思所想,或許由此才能真正解決當下的各種對未來的迷惑以及種種現實生活困境的存在,還有希望可以在哪裡去做一種尋找的出路所在。

長在土裡的莊稼無法移動,

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像是半身插入了土裡。

有賴於泥土的生活,使一個人像植物一樣在一個地方生下根,

在悠長的時間裡去摸熟周遭的生活,

如同母親認識她的兒女。

讀懂費孝通

從《鄉土中國》出發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 活動時間 |

2020年4月24日週五晚19:00

線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 主講 |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趙旭東

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 你將瞭解 |

☆ 曾經的鄉土中國究竟是一幅怎樣的風貌?

☆ 中國的人情社會是因何構建的,又是如何在現代化的洪流中被解構的?

☆ 城市化的生活中,我們彼此之間可以高度地禮貌互敬,卻鮮少再出現過去的傳統熟人社會間的彼此關注、關心和關愛的情感。而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又何以在中國發生?

☆ 面對著城市化生活的轉型,我們從族群走向個體,被一一拋擲進了由越來越多的陌生人所組成的社會之中。身處在並不熟悉的生活空間裡,我們該如何應對心靈孤島般的生活?

☆ 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的文化本位視角是如何體現的?我們又該如何建立起自身對於故土的文化自覺?

☆ 通過《鄉土中國》的閱讀,我們該如何全方位地理解我們自身,理解我們的周遭的語境,理解國際範圍內日已湧現出來的一系列新的文化轉型?

| 活動主辦 |

新京報·文化客廳 × 北京外研書店 × 北京市大眾讀書會

| 特別支持 |

書萌

| 書店聯盟 |

經開書房、成都散花書院、福州鹿森書店、紙的時代書店、在溪書屋、北京社科書店、彼岸書店、西安知無知書店、雲胡書坊、刀鋒書酒館、陸上書店、上海三聯書店·微言小集、南京二樓南書房、鄭州方庭書店、成都三聯韜奮書店、青苑書店、獨秀書房、尋麓書館、野百合書店、小黑魚讀書會、灕江書院、外圖廈門書城、南昌美書館

本場活動地點

新京報·文化客廳線上活動群

入群方式

掃描群二維碼可直接入群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群滿200人後

可添加文化客廳線上小助手入群

讀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讀者提問

若有問題想向嘉賓提問

可點擊網頁

http://shupingzhoukan.mikecrm.com/T0G8iUu

新京報·文化客廳

用文字搬運想象

活動策劃:呂婉婷;文案編輯:崔健豪; 海報設計:魏斯瑞;

編輯:董牧孜,校對:柳寶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