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的火腿腸
這不一定。寒門能不能出貴子,跟家庭和孩子本人都有關,同樣跟社會的大環境有關。因為時代的變遷,使原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的農民們不得不被時代的潮流裹挾,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背上行囊,告別自己的一家老小,漂泊異鄉,出去打工賺錢。目的是為了讓一家老小的日子過得好一點,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
這些年輕的父母走了,家裡的孩子只能由老人去照顧,老人們除了要在自己的包產田裡種莊稼外,還得照顧自己的孫兒孫女。這些老人們對自己的孫兒孫女大都非常溺寵,加之老人們大都沒有文化,他們無法地監督孩子的學習和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這些留守兒童大都處於放養的狀態。顯而易見,這些孩子肯定比不上有父母一直陪伴的孩子,不管她們的學習成績還是行為習慣,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們都比不上有父母在身邊的同齡孩子。
通過調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考上大學的人數要比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多得多,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因為在孩子眼裡,父母是天,父母是地,父母有錢無錢對她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能有父母在自己的身邊,他們就學習得高興,玩得開心,吃飯口味香,睡覺踏實。他們都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只要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就這麼簡單。然而看起來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他們的父母就是做不到。這是孩子們的悲哀,更是時代之痛……
這諸多的因素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學業無成,然而有父母陪伴的家庭,雖然這些父母因為孩子他們選擇了留守,在經濟上他們的確很拮据,然而他們的孩子卻都考上了大學,這或許就是古人說的熊和魚掌不能同時兼得吧……
飛雲過盡
就拿以前的封建社會來說,那時候的“寒門”就算是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脫離他們貧困的狀態,唯一可以改變現狀的就是參加科舉走仕途之路(也許一朝金榜題名,飛上枝頭變鳳凰),所以當時寒門多出貴子。
而如今一方面獲取財富的方式很多,有些“寒門”的父母(因文化水平不高)不太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一些寒門子弟早早輟學,另一方面,一些“寒門”的父母由於經濟所迫,把生活的大部分重心都放在賺錢養家上,沒有多餘的精力再來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而與之相反,富裕人家的父母一般文化水平較高,他們不但實現了財富自由,而且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可以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親情陪伴,所以種種差異就形成了寒門難出貴子,富貴人家出貴子的現實局面。
李娜娜85
“寒門難出貴子,體現的恰恰是對奮鬥者的公平”。最近一篇網文被不少人轉發,作者提出了一個挑戰公眾日常認知的觀點:寒門之所以難出貴子,很重要的原因是寒門的父母不努力奮鬥、上進。“如果你不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你的孩子也很難實現他的夢想,把自己的夢想嫁接在孩子身上,越來越不現實。”
父母不知道努力奮鬥、上進,“等到孩子沒出息的時候,就開始抱怨階層固化,卻忘了別家孩子的父母搏命的時候,你在釣魚、打麻將、玩遊戲”。意思也就是說父母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的營造,給予孩子的家庭經濟文化資本,對孩子成長的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進入現代社會,家庭經濟文化資本在孩子的成長、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但是,寒門身處的社會底層與城市精英階層所能提供的家庭經濟文化資本,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這遠不是家長的奮鬥、上進就能改變的。山區農村家庭與北京中產家庭所能給孩子提供的經濟文化條件,能比嗎?又哪是喊幾句要努力奮鬥,就能夠輕易改變的?與社會精英階層相比,底層的奮鬥過程更為艱難,限制上升的天花板更低,“奮鬥18年才能和你喝咖啡”並不誇張。
當我們談論寒門出貴子的話題時,不能忽視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之間巨大的經濟文化差異,而且這種差異的消失,遠遠不是靠個人的努力就能夠實現的。它受制於多種複雜的社會因素,如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國家的制度性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