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本文作者為中國臺灣著名推理作家、評論家

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得主:寵物先生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文章作者:寵物先生

最近因為工作忙碌的緣故,會主動寫讀後文的機會可說幾乎沒有,這次是應編輯之邀讀了書稿,沒想到還挺喜歡的,便抽空寫了書評。說是評論,更接近感想抒發,算是給閱讀軌跡做個記錄吧。

(內含劇透)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這本《二重身》是法條遙於2010年獲得第十七屆日本恐怖小說大賞、開始於文壇嶄露頭角的作品。恐怖小說我讀得不多,多是從推理作家跨界而寫的作品從而入門,例如綾辻行人、貴志祐介等作家,愛倫·坡這個開山鼻祖自然也是,因為他,恐怖和推理可以說系出同源,只是日後走上不同的道路。

"恐怖"(Horror)當然也有許多分支,《13號星期五》的血腥虐殺是一類,《七夜怪談》的詭譎、緊迫氣氛與無來由的惡意侵襲是一類,《大逃殺》描寫人在殘酷的非日常情境之心理又是一類。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故事接近結尾處會營造逆轉,讓讀者感受到"原來前面描述有如此可怕的意義"之類型(也因此一些恐怖小說會用上敘詭,但也不是必備)。當然這些分支彼此並不衝突,你可能能找到一部混搭作品,或多或少都搭載上述元素。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電影《13號星期五》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電影《大逃殺》

有別於"驚悚"(Thriller)一類,恐怖小說是含有非現實或超自然要素的,這本《二重身》也有如此設定:擁有"二重身"(Bilocation)症狀的人會不時在附近分離出一個幻影,這個幻影大家都看得見,且保有本體的記憶,並持有本體當下附著的一切小型對象(衣服、配件、口袋中的文具之類,這些自然也是幻影),也能與四周的人物互動,但不會意識到自己是"二重身"(亦即與本體意識相同,認為自己也是本體)。因為"二重身"只能出現在本體附近,一旦與本體距離拉開便會消失,但本體附近有可能出現新的二重身。

常讀文學作品的人看到這設定應會聯想到doppelganger(自身像幻覺)這個詞,芥川龍之介曾苦於這種現象,也多次在其短篇中提及。本作的"二重身"概念與doppelganger有些許差異,例如互動性、延續性,以及"二重身"並不如同doppelganger象徵著死亡這點。或許可說法條遙參考了這個現象並加以調整,以作為恐怖氛圍與情節轉折的素材。

見到這設定時,我便猜想作者會不會用上某種手法(如果是對推理結構敏銳的讀者,應該都會想到),為避免劇透就不說那是什麼。然而不管作者使用與否,那頂多就是閱讀體驗的一個額外加分項目(當然對於沒猜著的讀者,這加分或許還挺多的就是了),撇開這點不談,這樣的超現實設定本身就隱含著一個巨大的命題:To be or not to be。

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倘若自己遇上"二重身"現象,會對分身幻影抱著怎樣的感覺?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電影《二重身》劇照

可能多是疑惑、害怕,極少會有帶著好奇心,甚至想要親近他們的。無論初始情感為何,生活上必定會產生鉅變——畢竟別人認為你幹下的事,自己竟沒有任何記憶,後來才發現那是分身做的——若這類事屢次發生,人要不感到崩潰才怪,唯一不受影響的,大概只有離群索居、毫不與人往來的人吧。

因此,書中有著"存在另一個自己即Bilocation協會"這樣一個名稱冗長且怪異的組織,目的便是拯救那些遭遇"二重身"現象的受害者而組成的自救團體。協會里除了女主角忍,還有其他數名成員,他們因為生活上屢次發生的麻煩,都對分身產生一定的厭惡感。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處置自己的分身?成員們最初達成的共識,是要"殺害"分身以杜絕後患。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嗎?或只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手段?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經常有許多恐怖或驚悚小說,去探討"單一個體分裂"的世界觀,上述本作角色們面對自我與分身的存在性問題,嚴格來說與這些作品相去不遠,或許設定細節不同,主題仍是一致的。就拿已經被用爛的題材"人格解離症"(舊稱多重人格)來說好了,貴志祐介《第13個人格ISOLA》(簡體版譯為《第十三種人格的恐怖》)最終還是得面臨如何處理其他人格的問題。以心理治療實務來看,"將所有人格統合為一"貌似最好,知名傳記作品《24個比利》也是這麼告訴我們的。

誠然,以虛構的"二重身"世界觀構築的本作,作者必然會增添其"統合"的困難度。殺害分身不成,無法融合的話又怎麼辦?當故事進入中後段時,我們可以見到書中角色們開始有了各自的抉擇,也都邁向自身結局——生存,抑或毀滅。生存下來的,或多或少也做了犧牲與妥協。‘’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在部分成員死去的當下,女主角開始對協會的意義存疑,進而對創辦人飯冢展開調查,過程中出現的一連串線索與伏筆,都在最後匯聚成一線,揭示了組織內幕與創辦人的過去。詭譎懸疑的氛圍,搭配被隱瞞的巨大真相——這正是我最喜歡的恐怖小說模式,後期逆轉的設計甚至更接近"推理"多些。

有兩點不得不提:一是我前頭提到,因"二重身"設定而聯想到的某種手法。這手法作者的確是用了,但一些細節我倒是沒想到,可說僅猜中其一,未得出其二。劇情中執行該手法的某項設計令我想起綾辻行人的一部作品(是哪部我就不說了),搭配其二重身的設定,也算玩出了新意。

第二點是創辦人飯冢的過去,這不僅是推理小說中的"動機"揭示,更是連結到女主角自身境遇的絕妙對照,而這樣的對照一直延續到故事最後一幕,成為當女主角必須做出重大抉擇時,情緒的能量來源。我相信一路看下來的讀者,應該很能理解她的心境,卻也會為她的決定深深嘆息。

而當我捫心自問:如果是我,是否會走上不同的路?在我腦中的確有別的解決方案,也"看似"更理性,但誰能保證那就是最佳解呢?

視情況而定,也有可能更好或更糟。

正如同我們熟知的那句《哈姆雷特》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延伸閱讀: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得主讀《二重身》:生存還是毀滅?

日本作家法條遙大獎作品《二重身》——我和另一個我的故事

點擊“瞭解更多”,閱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