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凶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作者 / 喬苗兒


“12集一個案件,我服。”

“偶然點開的一部劇,結果一下午沒了。”

“剛開始看還在吐槽小成本製作,看幾集真香了,結尾神反轉。”

“鏡頭晃,造型也土土的,劇情硬核,節奏快到飛起,什麼時候出第二部?”

12集刑偵懸疑短劇《兇案現場》的彈幕和評論,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互聯網語境下廣大受眾的審美趨向:觀眾不再盲目迷信大卡司、大製作、大IP,只要故事好看,“三無”作品同樣能靠口碑出圈。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創作經驗可以通過實操積累,市場風向同樣有跡可循,唯獨觀眾審美變幻莫測,因此行業內流傳著“金盃銀盃不如觀眾口碑”的說法,能憑藉口碑出圈的《兇案現場》,有兩手秘籍。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懸疑之「術」

不論是刑偵涉案題材還是懸疑推理題材,面向的用戶群體垂直化的程度更高,熱衷於此類題材的受眾,均是閱劇無數的“老饕”,因此對於創作者來說,要想吸引觀眾,需要明顯區別於同類劇的記憶點,靠得是懸疑之「術」,也就是通常來說的技巧。

《兇案現場》中羅華和董珂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利用高度相似的外形,完成復仇計劃,同時混淆警方視聽。“雙胞胎”設定已經發展成為非常成熟的懸疑點,《白夜追兇》裡潘粵明扮演的關宏峰、關宏宇兄弟,更古早的《立案偵查》中陶虹飾演的葉嬙、葉沁姐妹,甚至諜戰劇《一觸即發》中鍾漢良飾演的楊慕初、楊慕次兄弟,都是利用“雙胞胎”人設營造懸念,完全出新不現實。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兇案現場》的高明之處在於利用信息扣押,讓觀眾和劇中人處於同一個接受信息的水平線上,這裡不妨和《白夜追兇》做個對比。

《白夜追兇》開場就讓觀眾知道,關宏峰、關宏宇是雙胞胎兄弟,白天出現的是哥哥關宏峰,晚上出現的是弟弟關宏宇,這些信息劇中人是不知道的,觀眾為兄弟倆身份何時暴露而憂心,從而產生緊張感。《兇案現場》完全不同,在第8集羅華身世之謎浮出水面之前,觀眾和劇中的馮浪、範芸一樣,完全不知還有一個與羅華長得一模一樣的董珂的存在,半路殺出的“雙胞胎”令之前順理成章的劇情變得不再可信,觀眾不僅要忙於分辨當下鏡頭前的到底是董珂還是羅華,還要懷疑之前出現在警察局、酒吧的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有觀眾稱《兇案現場》是“需要戴放大鏡”看的劇,在區分人物方面,名副其實。劇中給羅華和董珂設定了兩處極為細微的差異:羅華高度近視,而董珂視力正常,偽裝成羅華的董珂,必須隨身攜帶眼藥水來緩解高度近視鏡帶來的不適;羅華在調酒、品酒方面不但有天賦,且極為自信,而董珂調酒品酒不過是現學現賣,動作生疏。觀眾帶入馮浪的視角,拼湊起劇情當中的碎片,沉浸式地體驗到解謎的樂趣。

而全劇的“幕後boss”,也是反轉的神來之筆,同樣是通過信息扣押的方式實現。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劇中,楊卉是專業素養平平的表演專業學生。初看之下,這一人物的設定很有迷惑性,在觀眾看來無外乎是創作者為了使人物更加接地氣而賦予的身份標籤,卻不曾想到,在整個劇情發展的過程中,“表演”成了楊卉的保護色,一度騙過了觀眾。在彈幕和評論中有觀眾認為“楊卉有問題”“透著一股冰冷的氣息”,也僅僅停留在猜測層面,直到最後楊卉作為幕後boss的身份揭開,她扮村口懷孕毀容的大姐入木三分,以自殘的方式試圖製造被監禁的假象,得知自己親手殺害尋找多年的父親後裝瘋賣傻、最後吃掉全家福合影的行為才愈發顯得不寒而慄、細思極恐。

所有的戲劇故事能歸納為36種原型,懸疑推理題材也不例外,即便懸念和反轉是生命線,強行求創新不如用巧勁,《兇案現場》在信息釋放的節點上動了腦筋,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創作之「道」

今年年初開始,各家視頻網站紛紛佈局12-18集體量的短劇,其中懸疑推理更是主力軍,以愛奇藝為例,除了《兇案現場》,同類作品還有《唐人街探案》《不完美的她》等,Q2還有《沉默的真相》《隱秘的角落》《在劫難逃》《餵食者協會》等多部作品進入待播序列,懸疑推理題材+短劇模式,熱度和前景可期。

雖然佔據了短劇在當下市場的紅利,《兇案現場》在內容上確實冒著挑戰觀眾審美訴求的風險,同時也加大了自身的創作難度。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觀眾習慣於在抽絲剝繭的懸疑推理故事中尋找解密的快感,高密度的案件、強懸念和反轉更能強化這種快感。早期的國產刑偵劇《重案六組》系列、《案發現場》系列等,都嚴格遵循單元劇的模式,1-2集講述1-2個完整的案件,案件相互穿插,毫不拖泥帶水。同期在愛奇藝播出的《民國奇探》也是很典型的用高密度案件對觀眾形成粘性的作品,雖然不是短劇,36集23案的故事密度,同樣能夠帶來類似於升級打怪的遊戲快感。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兇案現場》是反其道而行,12集一案的佈局謀篇,偏社會派推理的類型,一度受到觀眾的質疑,擔心注水,質疑節奏慢或者故事講不清楚。實際上,社會派推理在文學和影視領域均是一個比較受爭議的推理類型,因為社會派推理改變了以往推理小說偏重案件推理過程的本質,而把重心轉移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交流,深刻挖掘犯罪動機,並以反應社會現實為最終目的,也是懸疑推理或刑偵涉案最見高低的地方,《兇案現場》勝在深諳創作之「道」,把握住了人性和生活的兩點真。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劇中秦鳳嶺尋女這條線。觀眾除了看到將羅華當街割喉出手狠辣、把開水澆到趙旭楠身上面不改色的“劊子手”秦鳳嶺,同時在不斷鋪陳的細節中發現,令其瘋狂乃至觸碰法律底線的原因,是其作為父親對於女兒無處安放的愛。曾經的秦鳳嶺也是在黑道上名震一時的人物,為了家庭女兒迴歸正道,努力地成為一個看起來溫和的老頭兒,這是他作為父親的柔軟。女兒失蹤遇害,他沒有等警方的查證走訪,而是一意孤行用與法律向背的方式解決問題,不但無法為女兒伸張正義,更讓自己的家庭完全破碎。現實社會情與法的衝突,在一個父親的身上展現得一清二楚,共情與反思的意義,勝過簡單的精神愉悅和快感。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社會派推理一般需要多線程多角度的情節把控,不僅需要奇巧的案情設置,還需要梳理清楚案件當中每個人物的心理動機;不僅需要與本格推理同樣精密的邏輯過程,還不能簡單粗暴採取架空處理與現實社會脫節。最難的還是情緒上的層層遞進,待到結局真相揭曉,對反派的“誅心”是逃不掉的。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羅華、董珂兄弟機關算盡,製造了自以為天衣無縫的為父親報仇的計劃,殊不知也將自己從被害者的身份推向罪犯的深淵。為了在外貌上和羅華一模一樣,董珂去整容,模仿羅華的小動作,羅華為了不留下痕跡,終日帶著手套生活,可以說完全過著非人的生活。還有被仇恨矇蔽雙眼的楊卉,靠著表演偽裝自己,欺騙身邊的所有人,到頭來發現自己親手殺死了尋找多年的父親。《兇案現場》對反派的塑造超越了非黑即白的割裂兩面,而是儘可能地將人性複雜的多面展現出來。

因此在看完《兇案現場》結局之後,觀眾的情緒並非簡單粗暴的爽感、快感,而是難以一言蔽之的複雜情緒:對劇中反派因自身性格或外部環境造成的悲劇命運而唏噓,又或者是對身邊親情、愛情和友情的關照與審視。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懸疑涉案或刑偵涉案類型,一度因追求案件的燒腦、反轉,而陷入到脫離生活的創作困境當中。此前有評論稱“劇中人穿著99制式警服,卻做著遊離現實生活之外的事”,評論不留情面,卻一針見血。

《兇案現場》用嚴格遵循現實生活邏輯的方式成功“避雷”。劇中以馮浪、範芸為代表的青年警察,破案過程中無一開金手指。馮浪“因為窮而不去泡吧”,動輒蒙著被單睡到解剖臺上;範芸的桌子永遠一團亂,加班睡辦公室早起啃包子;連破案都沒有想象中的高科技,盡是土法上馬,沒日沒夜人工篩監控、為找一條新聞遍翻陳年報紙——現實生活中的年輕幹警莫不如是。看似散碎的閒來之筆,無形中卻讓人和劇都接地氣,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回到文章開頭,被故事吸引的觀眾開始將注意力放到演員班底和幕後卡司上:王青、劉怡潼、李欣燃、夢楠不僅有了姓名,演員劉怡潼和劉奕君的父子關係都被觀眾“識破”,巧合的是這對父子都在熒幕上貢獻著反派角色(劉奕君在熱播劇《獵狐》中飾演金融巨頭王柏林)。監製趙浚凱也被觀眾認出是曾經承包回憶的內容生產者,曾經《重案六組》《亮劍》名動一時;還有導演胡儲璽,關錦鵬的關門弟子,《紅蜘蛛》、《新神探聯盟》出自他手;連同為《白夜追兇》攝像的司元甲,新銳編劇許敵首部懸疑網劇作品都沒逃過觀眾的火眼金睛,從幕後走到臺前,走進觀眾視野。


如果還有繼續值得深挖探討的內容,《兇案現場》的開放式結尾處理是目前觀眾討論和關注度很高部分,是否會有第二季、楊卉到底是不是真的瘋掉,留白的處理給予觀眾無限現象。對於短劇來說,就此形成季與季之間的聯繫,能夠在觀眾口碑的基礎上培養觀眾季播的收視習慣,也是短劇未來可以期待的發展方向。

從“小破劇”到“硬核真香”,12集短劇《兇案現場》做對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