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108121881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藥膳加上瑜伽調節代謝和神經,指的是經絡,不是血管。疏通經絡。都說瑜伽的理療效果極佳,不想上了年紀身體各種疾病通通找來,就要提前做好準備了。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可是我們身體氣血的通路,我們的健康與否都與它息息相關,無論是是否有這方面的疾病,或者困擾,提前練起來一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經絡通則身輕如燕,經絡堵塞則會引起身體的多重疾病,想要擺脫身體疼痛從疏通經絡開始吧。瑜伽這種運動可以提高我們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新城代謝的速度,提高體溫讓身體氣血更加旺盛,從而達到疏通靈經絡改善身體的作用。
站在牆壁前,以拉抻背部開始我們今天的瑜伽動作,雙腿分開與肩膀同寬,膝蓋彎曲向後拉抻肩膀下腰,當背部拉抻至最大限度時,雙手按住牆面保持動作。
雙腿成單膝跪地姿勢,用左腿膝蓋跪地,小腿向後抬起腳背貼著後屁股,右腳則腳掌踩實地面,上身前屈趴在右腿上,將左手手臂從右腿大腿下方繞過在腰部後方抓住左手。
雙腿放鬆跪在地面上,雙腿膝蓋與肩膀同寬,上半身挺直,雙手抓住兩側大腿,拉抻背部韌帶頭部向仰,當頭頂牴觸在地面上時,胸部及腹部向上頂出。經過科學證明: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可以調節我們的神中樞經系統,讓我們在鍛鍊過程中肢體更加協調,身體更加靈活,從而增加心臟及血管的收縮天彈性,防止經絡堵塞。
坐在地面上拉抻雙腿,右腿向後伸展大腿及膝蓋貼實地面,左腿向前伸展膝蓋彎曲小腿向內伸展。上身趴在左腿小腿上雙手手臂沿著頭部兩側向上伸展。
首先,我們在躺在地面上,雙腳分開腳趾抵住地面,雙腿屈膝將膝蓋抬起,雙手向下抓住兩腳腕,用我們的頭頂頂著地面,肚子上上發力將我們的上半身挺起來,身體呈一個“口”字。
以身體最放鬆的姿勢趴在瑜伽墊上,兩手臂向前伸展手掌按住地面,雙腳腳趾抵住地面,腳趾踩住瑜伽墊向上移動將我們的臀部向上拱起,保證我們的臀部要高於頭頂。
練瑜伽伴侶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中醫的經典理論之一,作為重要的病理機轉而廣泛流傳。中醫講的“通”原本指氣血的通暢,而氣血運行的通道叫經絡,所以“通”也就是經絡通暢。
所謂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這裡的“通”指的是通經絡、暢氣機、通血脈、通七竅等,意義是很廣泛的。氣血與人體經絡、臟腑各個方面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氣血經絡通暢則生機旺盛,氣血不通則百病叢生,一處不通則一處受病而影響全身生理機能。例如,在臟腑可出現腹脹、腹痛、甚至更嚴重疾病;在皮肉可出現皮膚青紫、皮下血腫、產生疼痛;在四肢可出現四肢疼痛、四肢冰涼、四肢腫脹等不適症狀;在心腦可出現心慌心悸、頭暈頭沉、耳鳴耳聾;婦女經血不通可出現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等。
總之,哪裡不通哪裡就會不舒服,繼而殃及池魚,導致全身多處不適。中醫認為,此處疼痛則是此處不通、阻塞產生疼痛,彼處疼痛則是彼處不通、阻塞產生疼痛,採取一定的治療方法,將不通之病區、部位打通則疼痛消除。所以,在臨證中,經脈不通則疏通經脈,血脈不通則活血祛瘀,氣機不暢則調整氣機,運化失調則疏調腸胃等等。例如,婦女經血不通可選擇活血化瘀的桃紅四物湯,而肝胃不和氣機不暢的可選擇柴胡疏肝散等等。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這一說法,這其實是中醫的經典理論之一,很多人好奇的是,此時的“通”,指的究竟是經絡還是血管呢?
在中醫上,往往習慣將氣血運行的通道稱為經絡,因而所謂的“通”大多指的是經絡的通暢情況。很多人可能對於經絡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其包括了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實通所具有的意義是很廣泛的。
一般認為,機體氣血經絡的通暢,其生機則較為旺盛,但是如果氣血不通的話,則可能會出現百病叢生的情況,症狀較輕的,可能會在機體的臟腑中出現有腹脹、腹痛甚至是一些相關疾病,情況嚴重的,則可能會在其四肢出現有疼痛和冰涼等不適症狀,對於女性朋友們而言,則可能會出現經血不通的情況,進而導致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疾病的病發。
由於這一情況的存在,能夠給機體帶去的不利影響是比較多多,因而患者們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及時採取一定的治療方法,爭取將機體的不通病區和部位打通,以更好消除機體的疼痛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機體的健康。
擅長:在腫瘤中醫治療、臨床常見內科、婦科等疾病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診療特色。
醫聯媒體
痛是一種生命現象。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疼痛?中醫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什麼通?通什麼?這裡的通是指“經絡”的暢通,經絡暢通則不痛,經絡不通則會痛。易學和炁學證明:經絡是生命的意識系統,人的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由經絡引起的,生命現象同五臟六腑裡的五行氣物質(炁流、能量)有關,見易學的“五行”理論闡述。輕微的不通會癢,痛是完全不通。神經是經絡和肉體器官的過渡通道,神經不通則經絡裡的行氣就不能夠通過,就會失去運動能力,但是不會痛,而是沒有了感覺。
痛則不通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說明痛是由於經氣不通所引起的。而能導致經氣不通的因素包括外邪(風、寒、溼、熱)及正氣不足。如一患者於冬天外遊途中,不慎跌進水池,其後雙腿腫痛一個多月仍未能消退,這是由於寒溼之邪侵入所引發的。當然,不是每個痛症也有明顯的外傷史,大多數的痛症都是正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的「虛實夾雜」的狀況。居於海邊是溼氣較盛的地方,但不是每個家庭成員也出現腰痛重著,四肢重墜,下肢浮腫疼痛等溼痺(因溼起的痛症)表現。你有溼痺的表現,是因正氣先虛,機體化溼能力下降,溼氣滯留不去而引致的。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中醫的經典理論之一,作為重要的病理機轉而廣泛流傳。這一古老的智慧影響的不僅僅是炎黃子孫,德國細胞生理學家埃爾溫·內爾受“不通則痛”的啟發,攻克了離子通道的關閉和開放的課題癥結,發現了細胞膜上的離子道,於1991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在西方,疼痛的歷史是宗教退卻 ,個人意志得到彰顯的時期。在東方疼痛的治療史日趨完善,以《黃帝內經》為疼痛之根的大樹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花兒綻放。1
中醫的疼痛歷程中國對於疼痛的研究和治療由來已久,《黃帝內經》中的《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講“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猝然而痛”。從此後代醫家便從中得出了一個基本共識:寒邪侵襲是身體疼痛的主要病因,氣血運行阻滯是身體疼痛的病機。也就是說氣血流行不暢是疼痛的變化基礎,疼痛是氣血流行不暢的表面現象,當然需要注意的是疼痛出現的人體部位可以是病變的部位,也可以是人體病變部位的陽性反應。隨後就有了李東垣的“痛則不通”(《醫學發明·瀉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和朱丹溪引申的“痛忌補氣”的說法(《丹溪心法·腹痛》),為後世治療疼痛病證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寒邪是疼痛的主要原因,在《黃帝內經》中對於猝痛的理念可以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脈外猝痛。得溫則止病情較輕,得溫不止病情則較重。其病機為”寒性收引,脈絡失養,經脈攣縮拘急”。
二、寒熱搏擊於脈中,腹痛拒按。其病機為“寒邪化熱,寒熱相持,氣滯血瘀”。
三、寒凝腹痛。1)腹痛喜按。其病機為“寒凝腸胃之外,膜原之下,血氣不得散行,按之血氣可散而痛止”。2)腹痛喜嘔。其病機為“寒客腸胃,胃氣失降,上逆而嘔”。3)腹痛洩瀉。其病機為“寒客小腸,受盛失職,下為洩瀉”。
四、宿積腹痛。疼痛按之有塊。其病機為“寒侵小腸膜原之間,血脈凝澀,日久則成積塊”。
五、熱結腹痛。表現為腹痛便秘焦渴,其病機為“熱結腸胃,傷津灼液”。
六、脈寒而痛。1)按之無益。其病機為“寒入挾脊之脈,按之深不可及”。2)痛而喘動應手。其病機為“寒客衝脈,寒凝氣滯,衝脈不暢”。3)背與心相引而痛,其病機為“寒凝背腧,背腧注心,脈澀血虛或瘀”。4)肋與少腹或少腹與陰股。其病機為“寒滯膽脈少腹,陰股均為肝脈所過,血澀脈急,故相引而痛”。
七、五臟氣厥而痛。表現為猝然痛死不知人,其病機為“寒侵五臟,髒氣上逆,陰液大陽氣耗散,五臟失養”。第二個階段就是張仲景提出疼痛治療方法,張氏在《傷寒雜病論》中把疼痛分為外感和內傷,記載了治療疼痛完整的理、法、方、藥辯證體系,例如太陽經頭痛,頭項、背、脊一起痛,發熱惡寒者屬於外感風寒,邪氣留於腠理經絡所致,應該應用辛溫解表法。可用香蘇散加劑。陽明經頭、額、眼角、鼻疼痛者屬於太陽經病邪傳入了陽明經。治宜升清解表,可用柴葛解肌湯加減治療。少陽經疼痛,兩頭角痛連耳前後痛者,同時口苦,耳痛,肋痛。這是邪入少陽所致。治宜和解少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所創治療心胸疼痛和心脈動悸的甘草湯、治療心胸疼痛的生脈散等是具有補性的方劑。
第三個標誌性事件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正式提出了“痛則不通”的實性疼痛病機。這也是當今中醫學界公認的疼痛病機之一,對於不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通道不通暢。
二、通道不通行。
其中通道不通暢有包括了以下三點1)通道變的狹窄。2) 通道內物質超過其正常的承載能力。3)通道內的物質逆行。
通道不暢通也包含了兩點。1)通道自身的物質或外來物質徹底阻塞了通道。2)通道本身不正常完全關閉。
李東垣並且提出了“通利之法”即“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也”。中醫疼痛歷史的第四階段在明朝,張介賓在前人的基礎上又補充了“不榮則痛”的理論,張氏在《葉選醫衡·痛無補發辯》中說“凡治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實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瀉亡陽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夫以溫補而治痛者,非不多也,奈何醫者,專執痛不可補氣之說,豈良法哉”。在《質疑錄·論肝無補法》中說“肝血不足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搐、為爪枯、為目眩、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凡此皆肝血不榮也”。“不榮則痛”進一步完善了疼痛理論。中醫疼痛歷史的第五個階段在清朝,葉天士和王清任把中醫的疼痛理論推上了新的臺階。葉天士提倡從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的角度分別對疼痛進行辯證,以規範化疼痛的辯證,並且提出了“通絡止痛”的治療打法。
葉氏針對“通絡”提出來了八種方法。1)針刺宣通法,此法經常與內服藥聯合用。雙管齊下。2)有情溫通法。此法針對情志內傷,病大損耗氣血較為有效。3)溫腎宣肝之法。此法依據是肝主宣洩,同時肝宣洩功能的發揮依賴於腎陽的溫煦。4)健中通絡法。此法針對中焦營血虧虛致使的絡脈失養。5)蟲類搜剔法。此法針對頑固的寒溼滯絡。6)逐瘀通絡法。此法針對實中有虛的氣血痺塞。7)辛潤法。此法針對寒化火熱傷陰血之症。8)辛香法。此法針對寒溼入絡之疼痛。清朝的王清任又把活血化瘀融入治療疼痛的方劑。例如治療“眼疼白珠紅”先讓患者服用通竅活血湯,再服加味止痛沒藥散。對於血瘀的頭痛,表現出“無表症,無裡症,無氣虛、痰飲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時,應用血腑逐瘀湯施治。對於前胸疼痛者用木金散治療,,前胸後背皆痛者,用瓜蔞薤白白酒湯可以治好。有突然間胸痛,方劑無效時,可以用血府逐瘀湯施治。,對於肚腹疼痛,不移動屬於血瘀者,用膈下逐瘀湯施治。對於少腹疼痛,不管有無積塊,或者女性經水不調者應用少腹逐瘀湯 施治。對於痺症引起的肩、背、腰、腿或是周身疼痛者用身痛逐瘀湯治療。對於老年人小便陰莖疼痛者,無論時間長短均用黃芪甘草湯治療。對於跌打壎傷等物理損傷以致瘀血者,用玉龍膏貼治。時致今日,中醫的疼痛理論已經基本成熟了。
2“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的關係《黃帝內經》對於痛症指出了兩條病機:1)不通則痛。2)不榮則痛。並且後世醫家對於前者制定了瀉熱、祛寒、消導、活血、行氣等治療方法,以使血液循環流暢。針對後者制訂了補益之法和灸法來固本培元,溫通血脈。換句話說“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分別是從虛與實的角度概括了痛證的病機,這也是中醫治療疼痛症狀的主要理論指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真的是並列關係嗎?張景嶽認為“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換句話說也就是氣血虛時間長了會進而化為“不通”,由此說明“不通”和“不榮”息息相關,有著因果關係。在人體疼痛發生過程中共同發揮著作用。在痛證的辯證過程中這一點尤需注意。因此止痛應寒熱並用,補瀉並施,隨機應變。
3不通的後果和疼痛的分類然而“不通”真的會痛嗎?非也。不通可以造成脹滿、可以造成麻木、可以造成腫脹、可以造成氣逆、可以造成不孕、可以致痺、可以致痿、可以致癰。無論是脹滿,還是麻木、還是不孕、還是……都沒有疼痛這一主觀感覺,但他們的實質都是不通。再談談“痛”吧!邪氣以不同形式、相異途徑侵入人體,會引發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疼痛症狀。如今痛有脹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痠痛、絞痛、空痛、隱痛、走竄痛和因虛致痛之分,那麼他們的原因又各是什麼呢?其實脹痛屬於氣滯、刺痛屬於血瘀、冷痛屬於寒凝、灼痛屬於火邪竄絡、重痛屬於痰溼困阻、痠痛屬於溼邪侵襲、絞痛有有形實邪阻閉氣機和寒邪凝滯氣機之分、空痛屬於氣,血,陰精不足、隱痛屬於陽氣,精血虧虛、走竄痛屬於氣滯,風邪。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因虛致痛有陽虛、陰虛火旺、腎虛骨髓失養三種。
4通也會痛《黃帝內經》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就是“動而不息”的運動觀,所以“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並不是絕對的,“通則痛,不通則不痛”也是合理的。清朝的葉天士分析腦中風時說“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內風時起”。近代醫學家張伯龍、張山雷、張壽甫認為腦中風的發生的原因在於“肝陽化風,氣血並逆,直衝犯腦,上下氣血運行受阻,經絡、肌膚、筋脈失常,而導致‘不通則不痛’。”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華佗創制麻佛散阻礙氣血運行,從而屏蔽痛覺信號的傳導,以便於進行外科手術。其原理也就是“通則痛,不通則不痛”。《黃帝內經》說“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其大體也。”所以面對複雜的疼痛疾病時要仔細思考痛之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常中有變,寓變於常”,謹慎行事。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並不是狹義的疼痛,所謂的通指的是氣機通暢、血脈通暢、經絡通暢。古代人善於使用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的意思,您可以將這裡的痛理解為“悲痛、痛苦、哀痛、疼痛”;意指人體內出現氣機不暢、血脈阻滯、經絡阻滯,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疾病帶來的痛苦和磨難。
這裡的“通”指的是通經絡、暢氣機、通血脈、通七竅之意。經絡氣機順暢,血脈通暢,則百病不生,此之謂“流水不腐”。
“人身血脈似長江,一處不到一處傷”、“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一脈不和,周身不適”、“氣血不通,百病叢生;氣血若通,百病自去。” 因此,不能只將“通”理解為通經絡;也不能將“痛”理解為“疼痛”。
氣血與人體經絡、臟腑各個方面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氣血經絡通暢則生機旺盛;氣血不通則百病叢生。一處不通則一處受病而影響全身生理機能。在臟腑可出現腹脹、腹痛、甚至更嚴重疾病;在皮肉可出現皮膚青紫、皮下血腫、產生疼痛;在四肢可出現四肢疼痛、四肢冰涼、四肢腫脹等不適症狀;在心腦可出現心慌心悸、頭暈頭沉、耳鳴耳聾等等。總之,哪裡不通哪裡病,繼而殃及池魚,導致全身多處不適。
祖國醫學對“通”的認識在於身體的所有道路暢通,乃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通,順天應人,自然身體健康。對“痛”的解釋也不僅僅是疼痛,而是全身的不適症狀。
百年一服堂
中醫裡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指經絡氣血運行通暢,人體沒有疼痛或者不適症狀出現。在某些病理條件下,經絡氣血運行不通暢,經氣循行受到阻礙,氣機阻滯,患者出現疼痛等症狀。疼痛的發生,是某一條經絡氣血循行受到了阻礙,運行不到疼痛的循行部位,只有清除阻礙,經絡氣血循行暢通,才不會疼痛。有的時候是患者氣滯血瘀,痰濁瘀血阻滯造成的。有的是患者氣血陰陽不足,無力鼓動血脈運行 氣虛血瘀造成的。如
1、手太陰肺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怕風易出汗咽痛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乾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悶,面色皮膚無華。
2、手陽明大腸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牙痛頭痛口乾皮膚過敏;青筋斑點多腸胃功能減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3、足陽明胃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喉嚨痛胃痛怕熱消化不良;倦怠膝關節痠痛便秘;唇乾舌燥身體消瘦。
4、手太陰脾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脘腹脹氣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嘔吐作悶容易倦怠虛胖;頭脹頭腦不清溼重腳腫便溏;關節酸脹糖尿病。
5、手少陰心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心煩心驚心悸心悶心痛;短氣上氣有壓力感憂鬱易怒;口腔潰瘍口乾口臭。
6、手太陽小腸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小腹繞臍而痛心翳悶頭頂痛;容易腹瀉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
7、足太陽膀胱經不調的常見症狀:
惡風怕冷頸項不舒腰背肌肉脹痛;腰膝痠軟靜脈曲張尿頻尿多尿急;前列腺疾患。
8、足少陰腎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手足怕冷口乾舌燥腰膝痠痛咽喉炎;月經不調性慾減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頻尿少尿黃。
9、手厥陰心包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失眠多夢易醒難入睡;心煩健忘胸翳悶口乾;神經衰弱。
10、手少陽三焦經常見症狀:
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膚容易過敏;肌肉關節痠痛無力食慾不振。
11、足少陽膽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口乾口苦偏頭痛容易驚悸;善嘆息便溏便秘皮膚萎黃;消化不良關節痛脂肪瘤;痰溼結節積聚。
12、足厥陰肝經不通的常見症狀:
口乾口苦情志抑鬱胸脅脹痛;眩暈血壓不穩易怒衝動;皮膚萎黃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經不調乳房疾病小便黃。
11、督脈不通的常見症狀:
虛寒怕冷手足不溫疲勞乏力;頸椎痛腰椎痛痔瘡便秘;陰陽失調。
12、任脈不通的常見症狀:
怕熱汗多陰陽失調月經不調;陽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悶氣喘。
上述各經絡若不通,有不適症狀,可以通過針刺、艾灸、拔罐等中醫治療方法解除!
針尖上的生命
痛:病字頭。在字典中帶病字頭的字往往都和疾病有關,痛字也不例外。《說文解字》中對痛的註解就是“痛,病也。”
同時痛也是一種自我感覺,一種悲傷的、難受的感覺。
至於痛產生的原因,《素問·舉痛論》中是有記載的。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人體經脈中的血氣是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的。血在氣的帶動下,通過經脈不間斷地濡養著全身。在血氣的濡養下,人身才能活動自如,並思維活躍。
暢通的經脈是血氣運行不受阻的前提。因此中醫有“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理論。
如同一條甬道,人能走那麼甬道就是通的。人不能走,而且還帶有病字頭,就不通而痛了。
從痛的角度來說,不通是疾病的病源。所以保持通暢的經脈是保持健康的必要前提。
阻止血氣運行,令經脈不通的原因也有很多。《素問·舉痛論》篇重點說了寒邪致痛的病機。
自然界的水遇寒則冰,人體的血氣則遇寒則凝。自然界有熱脹冷縮的特徵,人體感受寒邪,經脈也有收引的特性。
在中醫學中寒邪的特點就是凝結、收引,且病者感覺寒冷,喜溫而惡寒。
人體感受寒邪,如果寒邪滯留於經脈之外,經脈感受寒邪,收縮不伸。經脈收縮拘急,並且牽引周圍細小的脈絡。內外引急,就會突然發生疼痛。這種痛喜按,得溫而緩。
如果寒邪滯留於經脈當中,與脈內的熱氣互為搏結。經脈脹滿而實,血氣運行紊亂,並且不可按壓。這種痛拒按,病者常護住疼痛部位,按之恐更痛。
/完/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抱朴言
白古今
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痛”,主要是指經絡,那麼經絡有是指人體的什麼呢?經絡是十二條,在人體周身循環不息,給人體分佈所需營養,使人體肌肉有力、關節靈活,筋骨強壯。經絡就是氣血,氣血一通、精氣神足,人體就健康、不生病。
共享論點
應該是經絡,但也涉及血管。中醫沒有單獨血管的說法,只是說氣血。而現在看來,氣血流通的通道,當然會包括血管,特別是毛細血管。中醫的通,指的應該是全身經絡的通暢,但也不排除血管的暢通。畢竟中醫有血瘀一說,總不能認為血瘀只是離經之血,即血的外溢吧。否則,中醫調治女性的經期病就不可能了。
中醫認為,經絡是主血管的(沒有直接說過這樣的話)。出現氣滯血瘀,中醫認為是病,就可以著手治療。現代西醫也發現,一些慢性病,可能累積數十年,才慢慢到“病”發作的時候,比如血管堵塞。血管堵塞肯定是從毛細血管不通開始的,然後身體血管裡的垃圾排不出去,慢慢的才會波及大血管。就像河流,最先堵塞的肯定是支流。支流不清理,日積月累,就可能堵塞大河。中醫關注微小的堵塞,先治為快,那裡還會有大血管問題的出現呢!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說明中醫可以知微見著,讓疾病不再發展,也就不會有危及生命的大病;反之,對小病置之不理,其實就是任由危機四伏,最終就是大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