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現在在自學聖教序,大家幫我看看問題在哪裡,好讓我少走彎路,謝謝啦?

莫問今朝8


從圖片看,題主的臨摹水平還是不錯的。並且沒有學習《集王聖教序》常出現的毛病,就是“疏散”的問題。

習作問題在於線條的形質感和原帖比較仍然不夠。所附作品的點畫起筆以露鋒為主,使得字體顯得不夠含蓄。《集王聖教序》原帖的用筆是非常含蓄遒勁的。

我們可以試做一下比較,不難發現題主習作存在的問題。從上圖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出雖然《集王聖教序》的點畫用筆因行書的緣故沒有象楷書那樣的逆鋒起筆,但沒有那種似乎多餘的無力的虛尖。





原帖的每一個筆畫都是乾淨利落,遒勁有力。這說明我們學習臨摹《集王聖教序》在對技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的情況下,一定不要好高騖遠,要繼續紮實的進行臨摹學習和讀帖,要把帖讀透徹了,把帖中的字的點畫結構以及神采讀之入心了,臨摹的功夫才能達到惟妙惟肖,神采具似。


翰墨書道

整體上看,寫的還是挺好的,基本上算入帖了。美中不足存在一點點小毛病,個別筆畫不精緻,如〈陰〉字的捺畫,收筆應該是側鋒駐筆,而你寫成了出尖,近似楷書了。有些字形不太精準,線條質感稍微有點兒柔潤了,節奏感、力度感不夠突出……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是直接照著字帖寫的,而且是選的放大本,或者說,是按小字版本故意放大幾倍臨寫的。

當今書法界,無論是教學、自學者,99%都這樣做,我覺得,這正是走彎路、走錯路,誤入歧途的主要緣由。這種作法最大的缺點就是,總也寫不像,訓練週期長,脫帖不會寫……究其原因,主要是臨摹方法不正確,導致筆性手感不對,與原帖差距太大。

對臨法主要用於中後期創作練習,不宜初學者在基本功訓練過程中使用。



所以,需要立即變換一下練習方式,否則,再想提升就困難了。也許你意識到這點了,才求助大家的。

針對題主描述的“想少走彎路”,提幾點建議:

1、聖教序原帖字體近似於中楷,恰好適合採用《潘氏分步摹臨法》,這種臨摹方式與練習硬筆書法是一樣。也是獵取字法最快的。特別提醒一下,為防止損壞字帖,宜用鉛筆摹寫,或用熟宣紙。如圖:

2、王羲之的行書,多以側鋒法為主,筆畫起、收處和轉折的地方,出現的稜角,以及字的收尾那個像橫鉤似的小尾巴,是筆鋒行進過程中停駐、駛轉時,處於側鋒狀態自然產生的,決不是“上提~下按~回鋒”之類刻意描畫出來的。因此,千萬不要“筆筆中鋒“。

毛筆,宜用長鋒兼毫,或鼠須、羊毫加健的,總之,必須是鋒尖、肚小、彈性好的筆。

宣紙,王體行書宜用熟宣、半生宣。



另外,王羲之執筆法是撥燈法,如果採用當今流行的假冒偽劣的“五字執筆法”,肯定寫不好,同時,還要考慮到寫行書,宜懸腕、懸肘,或保持虛枕。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建議參考一下我的《潘氏三指執筆法》,這是將王羲之的“撥燈法”和陸希聲的“五字法”精髓合二為一的新款式,適合書寫各種書體,及其大小楷和不同風格的字體。同時,看一下腕法、肘法(舉例子)。如圖:

△圖為寫5釐米左右的字時,執法、腕法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樓主您好,您的字看起來非常規整,非常好看!但是我還要說一些不足!希望您不要生氣,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您包涵

我就以蓋聞兩字舉例說明

1.兩點的形狀不準確,第一點沒有上挑的牽絲

2.蓋字三橫的方向,間距,以及長短不一樣,您寫的太中規中矩了

3,皿字第一筆是點,您寫成了豎

4.皿字長橫沒那麼長,您寫的不太準確太長了


5.皿字裡邊是一點一撇

6和7出的筆畫形狀不對,究其原因就是用筆的問題

8,耳字裡邊兩橫不準確!至於起筆行筆收筆的一些問題由於字太小了看不清,所以沒法具體說明

所以我個人覺得樓主您需要把您寫的字和原字帖進行仔細對比,看看自己哪裡不足,該調整哪裡!

也寫聖教序,有些東西能看到自己也寫不出來!但行書一定要有變化,即使是一個字裡的筆畫也要有變化,這才有趣!為什麼蘭亭序裡21個之字都不一樣,這就體現了變化重要性!

這是我寫的聖教序,寫的不好請各位書友批評指正



墨寶

聖教序是集字字帖,正因為是單字集字,所以初學者最好的字帖,臨聖教序主要的目的是瞭解王字的結構特點,順帶了解王字用筆的韻致。我一開始的時候也曾經臨蘭亭序,結果非常挫折,因為蘭亭序不僅是字體結構精妙,用筆也有非常多的神來之筆,初學者往往在二者之間顧此失彼,後來放棄了,先臨聖教序和趙孟頫的行書,待到基礎感覺稍微好一點的時候再臨蘭亭序,後來挫折感就沒有那麼強烈了,信心和興趣就回來了!聖教序能打基礎是因為以練習字體結構特徵為主,因為是集字,所以每個字都可以單獨臨寫,不需要像蘭亭序那樣不僅單字要兼顧用筆和結字,還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呼應,剛要照顧到整篇的佈局,所以初學者從聖教序練起是明智的選擇。

看你臨的作品,好像還沒有找到臨聖教序的特點,用筆大都是露峰居多,其實聖教序多為方筆,至少露峰入筆的筆畫不多,而且你關注筆畫的時候忽略聖教序字體結構的特徵,建議剛開始不要整篇臨寫可以單字精臨,有一定基礎後再整篇臨寫,這樣進步會快些,至少基礎會牢固些。

臨聖教序單字














臨蘭亭序單字










臨蘭亭序整篇




正式臨帖不到一年,同為初學者,一起共勉之!


Owendady

我是古風書法。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先說優點。《聖教序》是集字經典,其最大的優點是保留了王羲之書法的字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臨習聖教序容易僵硬等歧路。看您的臨作,單字行書筆意還是把我的很準確的,這是其一,其二,在字形的把握上還是比較準確的。


再說不足。

第一、線條的力度不足,稍顯發飄。這大概是由於您的基本功不紮實造成的。所謂基本功,或篆、或隸、或楷等正書的練習,沒有這個基礎學習行書如空中樓閣。

第二、章法上的不足,字距、行距過近。《聖教序》字距較近而行距較遠。您的臨作字距過近會直接影響到行氣的貫通。這說明對《聖教序》整體的把握還不夠。


第三、輕重、大小變化上的不足。《聖教序》雖為集字經典,但其輕重、大小變化極為豐富,看您的臨作,輕重、大小變化極為欠缺。


所言如有不當之處勿見怪。


古風書法

我覺得題主的王羲之聖教序臨的還是不錯的,基本風格把握的很好,從落款也可以看出,題主是有一定的書法基礎的,大方向上也是正確。

關於題主現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覺得用墨太淡了,顯得字不夠沉著,沒有力度,用淡墨寫行書有一個特點就是用筆可以稍微靈活,但是筆畫容易漂浮。

淡墨是比較難以把握的,整個書法史上也只有董其昌善於用淡墨,其他的書法家基本都是濃墨,我們平時寫字,儘量不要用淡墨,古人說墨淡傷神是正確的。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用筆不對,尤其是起筆不正確,入筆的方向也不對,你現在還是用楷書的筆法寫行書,還沒有完全進入行書的狀態。

關於如何少走彎路

你現在的基礎很好,初學行書,我建議你還是找一個老師吧,這是真正進步快又少走彎路的辦法。

幹什麼都要有一個師傅帶帶才能更快的上路。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用心點評每一幅書法習作——

此幅節臨王羲之《聖教序》習作,已經很不錯,看來沒有少花時日。目前從所臨的效果來看,略顯平淡,要注意以下四點,必有大的提高:

下面從此臨作中選幾個字加以具體說明:

第一,特別要注意字中內部結構的疏密、欹正關係,才能寫出韻味。如“蓋”字三橫畫的欹正關係;


又“洞”字內部的左密右疏關係,在右邊形成大片空白,形成對比反差;

第二,筆畫既要有柔,也要有剛,書法講究陰陽互生、剛柔相濟。原帖中如下圖,“有”字寫得柔,“聞”字寫的剛。剛勁效果需要用健筆,加上持續鍛煉出來的功力;

第三,注意用墨,目前墨色太淡。墨淡傷神,墨濃遲滯,要適中為好;這一點不須用圖說明;

第四,注意筆畫字形的大小、輕重對比關係,要有意識地表現出來;如上圖的“二儀”二字,一輕一重,一大一小,相互對比。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這聖教序質量很高啊!


不知你練多久到此水平,非常難得。細看有趙孟頫書法影子,賞心悅目,真好。

聖教序是唐懷仁和尚集王羲之字而成的一篇序文。其書法盡顯書聖王羲之高古筆法,歷來為書法愛好者奉為至尊,醉心其中者無計其數。以王羲之書法為法帖的學書者也數不勝數,可以說凡學行書無不參考聖教序。

如果說問題的話本人以為該臨書和原作相較缺少些活潑,差點靈動感,平正有餘,再下功夫追求些險絕即完善矣。

當然話說容易,實踐起來困難,本人也困惑練字遇瓶頸,難有突破,配圖幾張,還望各位高人指點迷津,謝謝。




旭日餘輝4

整體看你的臨作,有了一點模樣,但離聖教序的風貌還有較大差距。

1、用筆遲疑。我們臨帖首先要明白其目的,我們不是要複製一張與原帖一模一樣的複製品,不要過於在意字形是否一致。

臨帖是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求的是神,這樣就不至於在臨的時候遲疑不絕,筆墨凝滯。

2、沒有表現出行書的輕靈,結體拘謹。《聖教序》靈動、多變、圓活、奇正,不但具有楷書沉著穩重的點畫,而且兼具草書靈活多變的轉折和牽連。

建議你多參考王羲之的其他帖,以及後代書家臨習的《聖教序》。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1、寫的速度過快了,線條比較輕滑!

2、寫的太平正,沒掌握到結構上的特點,開合、奇正、錯落等要多揣摩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