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和其他書法家臨摹的相比是否最佳?



線情並茂瀚墨書畫



古今臨摹《集王聖教序》的可以說難以計數,也可以說是自《集王聖教序》出世以來歷朝歷代的書法家沒有不學習過《集王聖教序》的 ,古代留存的臨摹《集王聖教序》的法帖,最著名的有趙孟頫、王鐸、董其昌等的臨摹《集王聖教序》作品。

翰墨書道認為王鐸臨摹的最接近或者說相對忠實與原帖,特別是氣韻格調方面,更難能可貴是王鐸避開了臨摹學習《集王聖教序》書法容易出現疏散的弊病。而趙孟頫的臨摹作品雖然非常有水平,但摻入個人意思的成分多一些,包括董其昌的臨摹作品。這是才忠實與原帖的角度來品論他們臨摹的作品。

如果從以取法或遺貌取神的角度看趙孟頫和王鐸難分伯仲。

【王鐸臨摹本】

趙孟頫臨摹的作品的點畫線條的變化豐富方面,特別是粗細變化方面教原帖更豐富,且露鋒起筆具多,所以整體比較,有些不夠含蓄淳厚,骨力遒勁。而王鐸則恰恰突出了趙孟頫所沒有表達出的《集王聖教序》所具有的這種典型性特徵,故略顯俏麗一些,這也正是趙孟頫書法風格較為明顯的一個藝術特色。

王鐸的臨摹作品,在用筆上弱化了《集王聖教序》原帖中具有的部分露鋒起筆的筆意但高明的是沒有失去勁俏的意味,而骨感的形質,更深入的傳達出了《集王聖教序》原帖的深髓。

我們臨摹學習《集王聖教序》書法,可以汲取三家臨摹之長,為我所用。本題後另付了許多書法家臨摹練習《集王聖教序》的部分作品,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部分作品正綜合了王鐸和趙孟頫臨摹《集王聖教序》的長處,可惜部分略顯得不夠成熟和疏散,是其美中不足的地方。其中最優者當屬張旭光,繼承《集王聖教序》最得其精髓。

一管之見,不當之處,歡迎交流探討。🙏

【趙孟頫臨摹本】



【董其昌臨摹本】


現代人臨摹練習的作品







翰墨書道


首先,我們都知道碑刻集王聖教序有好幾個臨摹版本,我們先看一下這幾個臨摹版本:查升,趙孟頫,沈尹默,陸維釗,王鐸,梁巘。

首先,我們來看,要說最符合碑刻神韻,從結構,筆法,外貌來說,趙孟頫的無疑是最像的,但不能說最好,我們都知道臨帖分實臨和意臨,這幾位都是書法大家,水平絕對都是槓槓的,只是臨出來的風貌不一樣,趙孟頫是實臨最好的,而意臨最好的,我覺得是王鐸,王鐸相信不用介紹,也是一位了不得的書法大家,王鐸臨的可以看的出來,自己的東西多一些,但他沒有脫離碑刻的精華,又寫出了不一樣的風貌,所以,實臨趙孟頫最像最好,意臨王鐸最好。

本人拙見








求書一途


趙孟頫所臨集王聖教序,確實很棒。但,是不是最好的呢?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現在研究趙臨聖教序,覺得它好,無以復加了。哪天又來把玩另一名家所臨聖教序,又覺得都不如它。所以很難說哪家第一。

趙臨聖教序,在有一個方面可以說最。那就是它最忠實地臨寫,臨得最像。字形像,筆意像,神態也像。我個人覺得是這樣,不知是否有偏頗?



筆翰頗好


趙孟頫臨《聖教序》最佳比之其它書家?

從臨摹作品看,比其原帖更加溫清活脫,具逸緻,逸韻,未脫自己風格,皆知趙孟頫是承接啟後魏晉風度的關健人物,我們以發展觀點來分析,趙孟頫臨的這份聖教序,更加燦爛魅力,原來是集字而成聖教碑文,屬於匠人而為,而趙孟頫之臨是有自己的性情,活生生的文人情趣,以及具有高度的藝術情懷,大家知道趙孟頫書畫精絕,稟賦具成,他在繼承過程,實居超邁之藝境,其書墨從形貌意態上已經不是純魏晉風格,而是繼承了魏晉風度的神韻而獨出機杼,成為自己的風致,將鐘王的神韻神契於自己靈魂中。可以曰之為超越了鐘王,鐘王作為魏晉風格之代表,作為神而被崇拜了幾千年,到清代中晚期被顛覆,那麼到元代文化藝術很長時間沒有發展,趙孟頫擔起了拯救了魏晉唐宋之書脈,而是從鐘王書法之源頭開始,他不單單是繼承發揚,依然創新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大家看看他的正楷既不是魏晉鐘王形狀,也不是唐宋諸家的楷貌,而是具有自己的如花似玉之溫潤溫清溫和之美女插花式的書法,不要小看趙孟頫的柔順書之面貌,而是棉裡裹銀鉤,最為代表儒家文化之柔剛兼濟,試問從元代至今,能否有第二個趙孟頫書之魅力嗎?

閒賦情致,從趙孟頫臨聖教開說,其韻更勝原帖之作。其特點,溫潤閒雅,與晉具化,得以出新。

古人宋濂雲:“趙有三變,初臨思陵,中習鐘王,晚乃學李邕”。其被後人爭論不休,皆因書奴而蓋之,其實不然,美就是美,醜陋永遠
不會……。既然趙孟頫是奴書,那麼我敢當以媚俗之言而評析。由此可知其成就很高,至於與其他書家比較,感覺各有風采,無可比擬,若吾輩能看出誰好誰不好,那麼做為一介愛好者,肯定是一千個莎土比亞筆下的哈莫雷他。


狂喜淡墨a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一、趙孟頫《臨王羲之聖教序》是酷愛趙字者逐步弱化趙字甜媚,進入二王法脈的最佳路徑。

我們首先釐清趙字和二王的關係:

1、趙孟頫不是純二王法系。有碑學的DNA;

2、趙孟頫早期中期晚期是不同的。晚年作品基本上已經完全迴歸二王法系;

3、趙孟頫是五體皆能的超級大家,書體上已經超出了二王法系的楷行草。

很多初學者,練書法的初心,就是基於趙孟頫行楷之美,從這個角度說,趙孟頫於大眾的書法普及,功莫大焉。但從書法修習路徑的角度,習練趙書實在不是初學者的最佳選擇。

趙字的美奠基於一個“熟”字。史載日書二、三萬字的趙孟頫的臨池之勤奮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以李邕的融合碑帖二學的結字方法為依歸,再以宋高宗趙構的“簡化版二王筆法”為筆法支撐,兼以終生的勤勉和藝術修為,形成了他獨有的清華風韻。

趙孟頫的另一個特徵是強化單字的美,弱化篇幅章法的變化與整體性。

所以,趙孟頫是書法史上罕見的超級大家,但其有兩點特質導致不適宜於學書者追隨:

1、熟才能美。

假如你不具備趙孟頫那樣的勤勉和不可測的臨池深度,學趙,只能把你導向一條死衚衕。以唐伯虎之天資,大半生學趙,書學無所成。晚年恍然轉學李邕,才得小成。即為此例。

2、書法章法缺一堂重要的課。

二、趙孟頫和王鐸的《臨集王聖教序》各佔勝場

王鐸少年學《集王聖教序》而二十七年不改初衷。至三十七歲前後方開始廣泛涉獵其他書帖,尤其是《淳化閣帖》,也並沒有脫出醇正的二王法系。

世傳王鐸臨本《集王聖教序》可以說體現了無法輕易追隨的大王原版氣質,入古之深,不在“集古字”的米芾之下。線條沉厚剛健、結字清雅勻稱,極少懈筆,反而因此失去了初學者臨寫的必要性,因為既然你如此之像,臨你還不如直接臨《集王聖教序》,對嗎?世人都知王字之美,卻很少有人能理解“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右軍如龍”中所述王羲之書法的矯健剛強,王鐸的筆力是右軍、北海之後罕見的,至今如此。

他的臨本,臨的好,很大程度上是筆力雄傑力追右軍的結果,並非在一筆一劃上承接了二王筆法的原版再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王鐸臨本其實是意臨,而不是實臨。初學者基本上是無法望其項背的。

趙孟頫臨本則不同,點畫形質力追原作,一改平日寫字的“二王筆法”的簡化作風,點畫亦步亦趨,有些碑版模糊難辨之處,也用所學二王筆法(尤其是定武蘭亭本)加以彌補和生動化。

從這個意義上說,除了少數趙孟頫晚年“人書俱老”階段的風神散淡的書札作品,真正原汁原味於“二王法脈”的,還真只有這部《臨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可謂初學者窺探《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絕佳津樑!

三、墨跡筆法有“法帖3.0”本,可得全豹。

對於古代墨跡,200線印刷質素的印刷品字帖的還原度是可笑的。古人字跡筆法微妙、轉瞬即逝,精微處的蛛絲馬跡往往被印刷品丟失殆盡,更何況還有印刷廠沒有學過書法的美工運用PHOTOSHOP進行的自以為是的修圖作業,印刷之下的古人法帖其實已經與原作沒什麼關係了。

幸好有“法帖3.0”系統可以幫我們無限接近真跡,讓我們在詳細讀帖中能體會古人每一根筆毫的轉動、翻折和微顫,古人筆法,就在其間。

臨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書友,可以收藏“法帖3.0”版的《趙孟頫臨王羲之聖教序》絹長卷,心摹手追,在兩位古人之間,找到那條通往“魏晉筆法”的入山之路。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敬請點贊關注,冬夜碼字,不勝溫馨!謝謝!


大成國學堂


毫無置疑,趙孟頫臨摹的《聖教序》肯定是所有書家中最好的,沒有之一。

自趙孟頫所臨的《聖教序》一出,便給乾枯瘦硬的原碑刻賦予了血肉、穿上了人文外衣,讓人回味無窮。


從此帖的風格中可以看出,這是趙孟頫中晚年作品,與《閒居賦》處於同一時期,是間於前期豐腴和後期瘦硬的變法力作。這一期間是趙孟頫創作的鼎盛,功力深湛、內力與招式配合無隙、開合轉換由心,就是映照啟功先生所說的“透過刀鋒看筆鋒”的最佳範作。


趙孟頫所有的臨摹之作,有別於各巨擘名手的“熟帖而生臨”重於突出自家面目;也別於“熟帖而熟臨”的泛泛眾俗,是化有形為無跡可尋的“熟臨之生帖”;是返璞歸真詮釋原作精粹的臻於至善之仙品。

以上,我們或許能從趙孟頫臨的《聖教序》箇中去體會一二!

[臨池管窺]謝謝閱覽!


臨池管窺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元代的著名書法家,是元代書壇的領袖人物,由於趙孟頫是宋朝皇室後裔,在元朝雖然他官致一品,榮祿5朝,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很有限,加上他自己內心也為在元朝做官而掙扎和矛盾,無處發洩,便舞文弄墨,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書法和繪畫的創作之中。

到了宋代的末年,“尚意”書風已經接近尾聲,由於尚意思書風主張書寫自我。後期開始不注重臨帖,開始走向粗獷和狂野路子。


到了元朝,趙孟頫的出現,無疑是阻止了這種變化,他以純正、典雅的復古之風出現在世人面前,讓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是他讓人們又重新認識和學習了王羲之的書法。

趙孟頫在書法上主張復古,學習王羲之、王獻之和唐代人的書法,宣揚復古書風,他自己本身也在不斷的實踐,也是在學習王羲之。另外趙孟頫還是一位多面手,不僅會寫行書,他的楷書、隸書、篆書和草書都很好,他還開啟了學習章草的新路子。

關於王羲之聖教序書法名人歷史上學習過聖教序的人有人多。名人都學習過聖教序,比如王鐸,他們的這種胖版我覺得都沒有趙孟頫寫的優美,


不二齋


從不同角度來看,排名不一樣!

1.從接近原帖角度的話,唐代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比趙孟頫更逼真!

2.從筆法角度學習的情況,學趙孟頫的蘭亭最容易得筆(也就是得到筆法)

3.從字帖的清晰度來看,趙孟頫臨摹的蘭亭和馮承素的清晰度差不多!

為什麼趙孟頫的蘭亭最容易得筆呢?

因為相對於馮承素的摹本來說,趙孟頫把王羲之的筆法簡化了很多,簡化了就更容易學習!


佳順書法網院才主哥哥


趙孟頫自五歲起就開始學書,自幼天資高邁,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功力過人,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鍾的地步。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有稱“趙魏公字好學甚勤,羲獻帖凡臨數百遍,盛名光照四海”之說,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書法承襲二王,圓潤秀媚、渾厚瀟灑、神采熠熠,風格或舒展放鬆,或端莊肅穆,或雄茫蒼健。他臨摹的《聖教序》有懷仁集字《王㠖之聖教序》的勁勢與韻致,更融入個人的圓潤遒勁,他臨過《蘭亭序》多遍,深得王㠖之筆意技法,雖有人臨過《聖教序》,但勝過趙孟頫的還未見記載。元鮮于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不為過之!

世人只道趙字婉轉流利,卻不知其外秀內剛,六十歲以後作品更是老辣厚重,絕無柔媚之氣。

古有“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之說。

趙孟頫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特別是臨二王書體己惟妙惟肖,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我特別喜歡趙孟頫寫的《青山吟》、《白雲吟》,太美了,看她千遍也不厭倦。

個人愚見不當之處請斧正。

附我前幾天受邀為地藏寺寫的“紀念堂”匾額正在寺廟製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