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都將入晉格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請問入晉格之難,難在何處?

牛嵴柴夫


那麼,為什麼二王的書法精神和趣味那樣值得追求?甚至要成為終生追求的美學理想?

直接把二王學得跟王羲之一樣嗎?我們看實踐就非常清楚了。


例如米芾的書法風格,跟二王簡直是天壤之別的美學趣味。

至於趙孟頫董其昌被清代合併稱“董趙”,是因為,二人的書法風格與王羲之比較接近。

而且,趙孟頫、董其昌相對來說,都是提倡“復古”的,他們的藝術風格也比較接近二王。這樣的話,好像入“晉格”就是復古,就是像二王一樣,才是入了晉人的法眼了。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晉格”理解。清代一位學者,在談到唐代楷書的時候說,唐代楷書丟掉了隸書的豐富多樣性,過於單調統一,後來的書法學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結果楷書越來越沒有生氣了。

我覺得,這才是要追求“晉格”的根本原因。


晉代書法是沒有雕琢痕跡,崇尚自然美的書法,這種自然的完美與雕琢的美最大的區別就是,自然的美是沒有那麼多的裝飾和人為之作,而是在修煉的過程中,產生的“自然而然的完美”,這些美,其實也有一些樸實和醇厚的,沒有像經過雕琢以後的那種那種完美更突出。

樸實淳樸的美,它的最大優勢就是來源於自然,但是,又不是刻意為之的那種“自然”。所有達到淳樸自然之美境界的書法家,他們的作品都是有一種淳樸的自然之美的。


晉代的書法,是多種多樣的,總體上還是隸書體系,這個體系裡有漢代隸書,也有漢代楷書,也有魏晉時代的“魏碑”,而當時沒有這樣的區別,所以,很長時間,把書法都叫做隸書,唐代初也是把書法叫做隸書的。

但是,這些“隸書”已經明顯不是我們概念中的漢代隸書,而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書法風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楷書”、“行書”和“草書”,所以,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他們所謂的“晉格”,可不是漢隸,漢楷和魏碑,而是二王書法體系。

因為唐代以後,在書法領域基本上完美在淘汰了隸書和魏碑的影子,只有王羲之這個書法體系了,也叫鐘王體系。


鍾繇代表漢代楷書、王羲之代表晉代的行書,這就是所謂的“晉格”。

前面我們說了,由於楷書、行書、草書是唐代以後的書法主流,所以,學習書法,主要就是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

但是,唐代的書法太拘於法度、宋代的書法有過於沒有法度,元代趙孟頫就提出了回到晉代的問題。

要回到晉代,就要學習晉代的書法精神,這就是不要拘於法度而必須要有法度。


這個“法度”就不是技法問題,而是藝術境界的問題。

例如,趙孟頫一直反對把書法當做“算盤子”撥來撥去的,那就索然無味了。

重新回到王羲之的晉人境界裡,正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與法度的自由。

所以,你看看趙孟頫,他的楷書與唐代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這就是他突破了古代書法家的楷書法度,同時有極為有“法度”。像趙孟頫楷書裡的法度,都在古人的法度之外了,同時有非常符合法度。


例如,他的楷書都有一種行書的筆意,寫起來就有一種速度美的快感,這是古代書法家中非常少的“法度”。可能,只有唐代褚遂良的楷書,還有這樣的法度,褚遂良這樣寫字,可以說是發揮了晉人趣味的,在唐代像褚遂良這樣寫字的書法家,真的非常少。但是,這種法度,卻沒有趙孟頫成熟。


同樣是追求晉人意趣,褚遂良和趙孟頫的書法風格也不一樣,這個就是一種精神,追求自然之美。



我們學習書法,都有有一個過程,畢竟我們距離晉人的精神和時代太遙遠。但是,藝術的法則是相通的。

只要我們先入法,在跳出固有的“法度”,發揮自然之性,就會符合晉人的精神。

千萬不要以為把晉代的書法學到手,就是追求到“晉格”了。


我再次說說宋代與米芾齊名的薛紹彭,他的書法風格,簡直就是王羲之的翻版,風格功力造詣真的不在米芾之下,所以,在宋代與米芾齊名,但是,這麼有名的書法家,也沒有進入“宋四家”,為什麼?因為雖然薛紹彭的書法直接就是晉人再生了,更不要是是進入“晉格”了,只因為薛紹彭的書法沒有自己的“自然”之美。而米芾、蘇軾寫出了他們自己的“自然之美”,所以傳芳千祀。

說到底,一方面,我們要在二王書法這個體系裡學習書法,一方面要有晉人的精神,那就是追求心靈自由的天地,而不是侷限於筆畫的形似。

這才是最難的,也是一生在努力的。

不過,書法除了二王,還有很多,無論是不是二王體系的書法,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都是一種很高的書法藝術境界。


千千千里馬


不入晉格,終成俗品,難度確實大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這是目前書壇的共識。也是中華文化史上最燦爛的三個時期。


清朝有人說過,寫書法,不入晉格,終成俗品。我很贊同這句話。因為從晉到唐,由唐到宋,由宋到明清,有好多大家出現,但沒有哪家作品真正達到了晉格品質!


魏晉書法是一種百花齊放,而且藝術家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看過許多那時的墓誌,那真是豐富多彩,斑斕奪目,藝術上達到了高峰,那時詩歌應該是一個高峰,二王書法肯定也是個高峰。那時的書法不但有帖的高峰,也有碑的高峰。



書法的晉格品質是什麼?就是表現個性。不帶功利,而且豐富多彩,是一種情趣,一種禪的境界;一種忘我的境界,修行的境界。藝術達到一種修行的境界,絕對是一個高的境界,那它就不俗了。修行人還俗嗎?人超凡脫俗,情感超凡脫俗,作品 也就超凡脫俗了。


魏晉時代的文人墨客,受時代的影響,他們不論做人,作詩,寫字,都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後人不注意這種東西,光是學習人家點畫,不學人家境界,自然就入俗了。


咱們有好多出名的書家,但是很俗。包括鄭板橋,應該說字寫得很好,但是也很俗。張瑞圖寫得也很好,他也很俗。劉墉名氣很大,但是和晉人比,也顯得俗。社會風氣就是這樣。


前不久,我在故宮博物院看一個書畫展,第一件作品就是王獻之的,令人讚歎不已。王獻之的作品你要不看原作, 是看不出那麼好的。你一看原作,那就是好,而且比他父親還高一籌。因為王羲之寫得比較規矩,比較緊湊,相對有點拘禁,王獻之寫得開展,飄逸, 放得開,而且高古脫俗,有一種空靈境界,一種超凡脫俗境界。



看到宋朝,看到米芾的作品,脫口一字:好!襄陽確是寫得高。但與王獻之比, 襄陽又遜一籌。在前我也看了趙孟頫的作品,感到平淡,沒有特點。有人說趙有點俗,實際上趙是平淡。


所以,我主張書法崇尚魏晉。魏 晉不只王羲之,不只二王,包括南碑北碑,這都是魏晉時代。書法到唐就俗起來了, 唐有點僵化,相對而言不那麼高古。到宋代,異峰突起。米芾是異峰突出,是不俗。


到明清,很少有追求脫俗的高古書家和書法作品出現,俗家比較多。這與社會影響, 與人們情感狀態,與人們追求的目標有很大關聯。人多名利,必然要俗。思想上先 俗起來,對高雅的東西你感覺不到,看不慣,或不去追求,不具備魏晉時代品格,技藝 上就差一等,那你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俗了。


所以,書法提倡高古,高雅,高境界,高品質,脫俗。這應該是永恆追求。為什麼 這麼說呢?因為你追求這種境界就使自己的人格提升了,書家人格提升了,你欣賞 的作品的品質,你的藝術領悟力與表現力就會提升,字如其人,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追求魏晉時代一種高尚情操,使我們的作品也高尚起來。脫離世俗不等於為大眾 不喜歡。大眾主義不見得就是俗的東西。大眾喜歡民族的東西,民族的東西不見得就是俗的東西。俗的東西也可說是民族東西的一部分,也只是一部分,其中畢竟還有高雅的。高雅的東西不是不為大眾所喜歡,只是那種境界好多人不好企及,創作上不好企及。



不入晉格,終成俗品,難度確實大。


水流芳2019


米芾字野,趙孟頫字媚,董其昌字巧,從此三人可折射出國粹書法之博大精深,豈是一兩人字法文章所能概括?!所謂晉格實乃魏晉之書風,其積晉之前善書先賢之大成,乃書法藝術體系之源頭,入格難難於索探用筆之法式,而要探究篆、隸、草、楷、行各家用筆之異同則是難上加難,而出格則更難!難於忘我迷戀於羲獻筆墨之俏媚、巧麗之字浪章濤而不能自拔之盲崇!學書者能悟法章好的方面不難,而能悟出其不足之處則難於上青天!


蒼山書童


這個問題有些大。米芾,趙孟頫,董其昌,是不同年代的書家,雖然他們都是當時書法的領袖級人物,但其實入了書法之門的只有趙一人,米和懂都是魏晉筆法的門外漢。所謂魏晉筆法就是書法,或者說是是書法的核心技術。因為書法產生於曹魏,蔡邕所創,成熟於東晉王羲之,故世稱魏晉筆法,其實就是書法。有了這個高妙的技術,書寫才流暢而美妙,又備方圓,齊剛柔,存血肉,法,之所以成也。三人中,得法者惟趙孟頫一人,故,趙被後世奉為千古一人,且與唐賢並行。米之猛放乖努,點畫起止,皆出法外,不入門徑。董則無一筆是法書,不足論。


蛻山徐康巖


米芾書法在宋四家中最為出類拔翠,何也?即因其行書得魏晉真髓,其著名論斷謂之“書若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欲追魏晉必追其源,其源在漢在隸,米老之書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即其具有廣泛而深厚之書法根基,初不求自家面目而廣學羲獻,卅五歲之前寫出行書《方圓庵記》,縣成熟之晉人風貌,然後寫出具有自家風貌之《苕溪詩帖》《蜀素帖》。從米老成就看出得晉人格之道路的確要從根上下苦工,否則斷無成就。趙孟頫圍著晉帖一輩子,寫出了趙體楷書。惟董其昌不得力,雖佩服米芾書《蜀素帖》至五體投地,卻不知從何入手。如何入晉格?你有數了嗎?



培培1898


很多人在追求晉格中忽略了一個問題,在那個時代是個動盪不安的,大多數文人把自己的追求放到了人與自然和諧上面,他們崇尚道家文化,所謂“無為而為”是他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後世中大家想入晉人格,他們在追求和探索中也在不斷地汲取儒道釋,思想昇華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也是所謂的晉人格。


風清揚123281884


書法藝術的發展,至晉唐已成喜馬拉雅之勢,後世難有超越者。米芾、趙孟頫、董其昌都是這座山上的攀登者,也是另一座山峰的開創者,但離晉格還有距離。

每個歷史時期的藝術作品,都會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 晉格的形成,與當時的時勢和個人的修養、心性、追求是息息相關的。當今社會的環境和個人的追求,已經與晉唐大相徑庭。晉人崇尚自然追求蕭散都流露於筆端。今人崇尚華麗的外表,追求權利和金錢,形式和內容都是做作而不是內心自然的流露,這樣怎麼可能入晉格呢?


雲鶴逰天


評論言之有理有據,今人無法企及晉人風流,但今人要追慕晉人也應該不泥於晉人。時代不同,傳統也要發揚光大,這就是與時俱進。


北國之春219149582


這個問題趙孟頫在幾百年前就己回答了,而且是最權威的那就是(用筆幹古不易)並說出了書法的根本要旨就是用筆的技能問題,只有控制好了筆鋒書法就成立了,反之不會控制好筆鋒只能是毛筆字,什麼是控制好筆鋒呢?就是筆鋒中鋒。


ssw孫順衛


晉格之難,難在後世文人不可能追上。提出學書要直追晉人的書家何止米芾、趙孟頫、董其昌三人,但並沒有人達到晉人的高度。原因其實很簡單,後世書家也並沒有要把字寫的和晉人一樣,只不過是通過對晉人的學習從而形成自家面貌。

晉格之難,難在後人不可能再有晉人的那種風流倜儻、放達不羈的魏晉文人式的心境。“情之所鍾,正在我輩”,追求自我,表現個性,加上晉室南遷,文人南移,江南的山清水秀造就了文人的心靈。社會動盪不安,文人們寄情于山水之之間,而最能表現“情馳神往,超逸悠遊”的便是簡札行草書。這正是造就了晉人那種蕭散簡遠的書法風格。後世文人已經沒有晉人的大環境,當然也不可能寫出晉字。



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每個時期對書法都有她獨特的視角,只不過是後世文人更願意取法乎上,更加崇尚魏晉文人的那種放浪不羈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