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所說的八面出鋒怎麼解釋?是哪八面?

老呂說文化歷史


根據我的學習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米芾所說的八面出鋒指的是充分發揮毛筆的特性,即毛筆的圓錐體像圓珠筆的筆頭一般360°任意角度都可以畫出線條來,這和鋼筆只有一個面可以書寫有本質的區別。

有過書法實踐經歷的朋友可能有體會,毛筆的筆鋒容易寫扁了,不知如何重新恢復到圓錐形,有的人在硯臺上來回舔重新恢復,有的人通過轉筆用筆鋒的另一面書寫,也有人通過運指、運肘、運腕來使轉實現轉鋒。

控鋒高手能夠做到像米芾所說的八面出鋒,即使把筆鋒寫散寫亂了,都有辦法重新把筆鋒寫回圓錐體,恢復筆鋒的彈性,以便繼續書寫下去。而且寫出來的點畫線條總能如意,做到圓潤厚實,具有立體感。判斷狂草水平的高低的技術標準是看這種八面出鋒的控鋒能力高低。下圖是書法家王乃棟狂草作品。


書法學習秘籍


米芾書法“八面出鋒”深入人心,讓當今書壇之人津津樂道。但其涵義可謂霧裡看花、懵懂朦朧。梳檢米氏言論,其本人述及“八面”字樣者共有三句。其中“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這句話說得相當明確,米氏認為只有楷書“八面具備”,非是行書或其他。

宋四家皆得顏法沾溉,米芾在《自敘帖》中說自己自七八歲即開始學顏,後又輾轉師柳、歐、禇等人,因此,米氏談論書法自是繞不開楷書這一根植於其內心深處的書體。然其對楷書的正面認識僅限於一句話:“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這是南宋姜夔《續書譜》中記載的米芾言論。如此看來米氏所講的“字有八面”顯然講的是楷書的字體結構,即字形、字勢的變化。唐代歐陽詢在其所著《八訣》《三十六法》《傳授訣》中曾反覆敘述和解說“四面停勻,八邊具備”一語,習歐“久之”的米芾難說不受此影響,其所說“字有八面”當由此演化而來。

“出鋒”是與藏鋒對立之詞,是中鋒用筆法,而非側鋒、偏鋒之類。馮班說,出風不是側筆出鋒,而是最後筆鋒不收,側鋒則是筆鋒露在一邊。因此“出鋒”是指一種用筆方法,而不具體指稱某種鋒法。劉熙載所謂的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實鋒、虛鋒、全鋒、半鋒”八種,其實中、藏、實、全,只是一種筆鋒;側、露、虛、半,是另一種用鋒,這裡所說的“八鋒”當中自然沒有包含“出鋒”。綜而論之,“出鋒”是中國書法用筆的根本大法——中鋒用筆的運用方法,以及所產生的鋒勢效果,並不是實指某一種用鋒法。

這樣一來,“八面出鋒”之疑便迎刃而解了。清初王澍在《論書剩語》中說得相當清楚,“中鋒就是運鋒在筆畫中間,這樣的話,筆鋒不倚靠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所謂“八面出鋒”,不過就是中鋒的運用方法而已,即指中鋒運筆至字的任何一面均能出鋒得勢,一點也不神秘也。








天其書法


八面出鋒主要是指的筆法,無論是行筆的角度、力度還是速度,都始終依據線條的方圓曲直、濃淡粗細來掌握變化,用不同筆鋒書寫,形成八面出鋒的用筆效果。

寫字運筆,是個多方位、多角度配合的動作。它既有垂直於紙面的上下運動,又有水平方向的運動,四面八方都在運動,點畫形態的豐富性取決於運轉角度的變化,所以手腕的運轉是關鍵。

米芾曾說:別家善書的“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意思是說,別人只會用一種筆法,而我則四面都有各種筆法。他是在貶斥唐人用筆只有一面,說唐人無論行筆、起收、轉折等都只有筆鋒的一面,即所謂的“一筆書”。

米芾所說的八面出鋒和他獨有四面,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都是針對一筆書、一面而言,強調的是他人書寫時手腕動作的單一,而自己靈活多變。

所以,所謂“八面”或者“四面”,都是一種虛指,只是表示多樣、多面的變化。

清周亮工《尺牘新鈔》中曾引用過一句話:“八面鋒尚且不夠使,如何只說中鋒?”這句話雖有些誇張,但也直接指出了書法筆法的多變性,不只是中鋒而已。

綜上,八面出鋒是對中鋒的辯證運用,也是在中鋒用筆的前提下,根據不同筆畫,巧妙的運用不同的鋒面,而表現出來的效果。最終目的是使點畫既有骨力,又氣息暢通,跌宕且富有變化。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筆頭是圓錐體狀的,從不同角度看,有很多個面,這裡是一個虛數,形象的比喻句。他曾說:"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這裡一筆指用筆少變化,是虛指。四面也是虛數。

米芾筆法變化多端,技法複雜。臨他的行書須有較高的控筆能力才能寫到位。在臨帖過程中去心領神會八面出鋒之妙。

米芾的字結構奇正相錯,在平正的基礎上通過移位、改變角度、上下錯落、高低變化,疏密變化,產生一種險絕字形。

米芾的字講究連綿組合。指字間的牽絲連帶組合,產生不同的節奏感,韻律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以上圖片為米芾書法作品。)


神韻軒書法


米芾說自己寫字是“八面出鋒”,唐人是“一面出鋒”,這是一個執筆用筆問題。但是,執筆和用筆有事聯繫很緊密的。

如何執筆?說法很多。這裡我只用執筆與紙面的角度而言:傳統的執筆方法,不論指法是三指還是五指。共同的特點,就是垂直用筆。


  • 例如“病”字點畫的寫法,就是一個“捺畫”走勢的,起筆,“覺”字的點畫是逆向用筆,而“養”字的點畫是一個“橫畫”起筆,這就是“八面出鋒”的用筆實踐

為什麼執筆要垂直?因為只有執筆垂直用筆,才能達到和保證最大限度地“中鋒用筆”。如果不垂直執筆,就會影響我們寫字的“中鋒”狀態,所以,古代書法家的執筆都是垂直的執筆方法。

米芾用筆,打破了垂直執筆的規矩,他執筆沒有什麼特別,但是用筆上下左右搖搖擺擺,正因為如此,米芾批評唐人是一面出鋒,其實就是指唐代以來的執筆傳統是垂直執筆,垂直用筆原本就是一種基本的執筆方法。

這就是米芾批評唐人是“一面出鋒”的意思。

米芾的“八面出鋒”到底是什麼意思?米芾自己沒有說清楚,後人有不少解釋,也都是猜的。


這裡我們根據米芾寫字,上下左右搖搖擺擺的用筆,具體分析一下幾個概念。

首先,什麼是“八面”?其實就是用筆的“正逆”問題。

比如說,我們寫一個橫,習慣是從左到右,這就是“正”,但是,橫能不能從右到左寫呢?肯定不行!但是,有些筆法是可以用從右到左的方法,寫出一個橫的“筆勢”的。這就是“正逆”雙向用筆問題。

事實上,這種“雙向”用筆的方法,魏晉唐代都有,並不是說,只有米芾會,其他人就不會了。

只是,其他人是用垂直執筆寫出來的,米芾就不一定要用垂直的執筆方法起筆,也能寫出來這樣的效果。這就是米芾在執筆上的一點突破吧。


再比如說,豎畫是從上到下寫的,但是,有些“筆勢”也會從下往上寫出一個“豎畫”筆勢的。

其它筆畫,都可以這樣“正逆”雙向來寫。

如果我們把這些筆法大致歸納一下,那麼“米”字就可以是“八面出鋒”的一個典型模型了。


我們看圖片,“米”字的點和撇捺這四個筆畫,都可以“逆向”用筆的。而用筆的時候,執筆既可以垂直用筆,也可以是不太垂直的執筆。

再比如說,我們看張旭《肚痛帖》中的這個“不”字,下面的左右兩點,都可以用“正逆”用筆的方法寫出來,執筆可以垂直,也可以傾斜,這就是執筆與用筆的突破。

那麼,米芾所說的“八面”到底是哪八面?

如果用“米”字解釋,大體上是“六面”,無非就是橫向、豎向、反點向、正點向、撇畫向、捺畫向。但是,如果每一個用筆向度都可以逆筆,那麼,就可以有十二個向度了。

所以,不必在乎“八面”、“九面”的問題,古人的數字是大約數。一般是二三是為數不多的意思,八九是多數的意思。所以,“八面”就是用筆自由的意思。

這個自由,基本上嚴格限定在“米字六度”以內。如果僅僅是“六度”,也沒有必要認為“八面”就不對。


其次,米芾“八面出鋒”裡的“出鋒”是不是露鋒、藏鋒的意思?

有的朋友認為,出鋒就是筆法裡的“露鋒”,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我的看法是,出鋒就是“起筆”的意思,是從什麼度向起筆。

如同上面我們已經分析的,米芾自己喜歡用筆搖搖擺擺,這些動作都是在起筆的時候。而漢字書寫的空間度向,也就是“米”字的“六度”以內。

書法的筆畫受“三段論定律”嚴格制約,即:起筆、行筆、收筆,這已經是大家都早有的共識了。

用筆可以自由選擇“起筆”,但是,“行筆”部分就不能搖搖擺擺了,而是必須要穩,但是到了收筆部分,又可以自由揮舞了,這是筆法結構規律給予的用筆發揮空間。

米芾善於利用這個空間,寫出奇崛的筆法變化,這是他用筆方法的創造和突破。


例如,我們看米芾寫的這個“題”字。你看他捺畫寫出以後又逆鋒向上寫“頁”,而“頁”的橫畫,他不是橫向起筆,而是豎向起筆的。

只因為米芾用筆“八面出鋒”,所以,有揮灑自如的霸氣。這是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

從用筆實踐來說,米芾的“八面出鋒”,既可以垂直用筆,也可以不垂直執筆,也能寫出來,只是,古人沒有像米芾那樣,搖搖擺擺的用筆寫字,還能把字寫好。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米芾是書法家,也是畫家,畫家的用筆比書法用筆要更自由一些,可能米芾從繪畫用筆中,把繪畫用筆借鑑到書法中去了,所以,他敢於搖搖擺擺“八面出鋒”,這也是一般書法家無法體驗到的。

再說,米芾的繪畫,還真不是一般的繪畫,他不但是寫意畫的先驅,也是山水畫“大米點”的創立者,在米芾山水畫中的用筆,顯然有書法用筆和書法執筆兩種優勢的發揮。所以,出鋒不是筆法本身的一個筆法,而是用筆的方位度向問題。

對於米芾的“八面出鋒”,我們既要欣賞,也不要盲目模仿。這不是寫好書法的根本問題。米芾有自己強烈的個性,他任性用筆,但是又筆筆俱佳,這才是根本的問題。如果把“八面出鋒”看成是雜耍,那就只會把自己給涮了。


千千千里馬


米芾曾說,唐人的書法只有一面,我卻是“八面出鋒”。他的意思是唐人無論轉筆、折筆、行筆時始終以筆鋒的一面觸紙,而米芾則能依著筆勢,不斷地用不同的筆鋒觸紙,使得書姿體態萬千,形成“八面出鋒”的藝術特點。

在書法學習中如何運用此筆法?

1.“八面出鋒”主要指筆法。筆法是書法的精髓,是書法技法中最根本的基本功。所以我們要勤練筆法。

2.運筆角度、速度、對比度和力度四個方面。角度指毛筆與紙面接觸構成角度。速度根據線條的直曲、方圓、強弱、生澀和乾溼等變化來分析。米芾自稱“刷字”,用筆迅疾勁健,盡興盡勢,追求韻味、氣魄和力量,最主要是追求自然。

3.中鋒的運用。從歷代留傳下來的大量墨跡來看,幾乎沒有哪一筆點畫不是露鋒起筆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卻強調藏鋒、中鋒。“藏”即藏頭,因筆著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不論筆鋒左行、右行、轉彎和變向都使筆鋒保持在筆畫中軸線,但這句話並無把點畫起筆寫成圓頭圓腦之意,也不是要筆桿在行筆時永遠垂直於紙面,而要根據筆畫不同走向,有一定角度的傾斜。因為要保持中鋒行筆,不可能只有一個鋒面。“八面出鋒”就是要根據不同筆畫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的鋒面,關鍵就是每一次轉換都要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才能使筆鋒始終保持中鋒行筆。以寫橫折為例,筆向右行,鋒卻朝左。寫豎畫時,筆向下行,按中鋒要求來說,鋒必須完全朝上,需要在橫豎交接轉折點調換。在寫橫畫的過程中調鋒,筆鋒送足,再輕提使筆鋒挺直,在紙平面上沒有任何方向,然後再下按寫豎畫。在筆畫轉換方向時,通過對筆鋒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轉向調鋒動作,使點畫轉折處既有骨力而又氣脈通暢。


生活百味N


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書法的明顯特徵就是恣肆張揚,欹側幅度大,筆畫粗細變化大,動感十足。這一切的背後就在於他用筆上有些與眾不同的方法——“刷字”與“八面出鋒”。

《海岳名言》中有段話:“海嶽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覆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米芾對當朝書法名家進行點評,用詞高度概括。一個“刷”字道出其用筆精要之處。

如何理解他“刷”字筆法?

不少人被他的這個字搞得暈頭轉向。筆者經過多年的體會、感悟,要悟出“刷字”的要點,可以結合“八面出鋒”來體會。

“八面出鋒”或許是別人對米芾書法的評價。米芾未用此語評價自己(或許我限於資料孤陋寡聞。有找出出處者自當謝之)。他倒是在《自敘帖》中幾處評價別人書法時提到“八面”二字:“餘初學顏……又慕段季(似應為段季展)轉折肥美,八面皆全……”《海岳名言》: “字之八面,惟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跡”。而米芾對自己的書法評價只見於《宣和書譜》米芾卷,其中記載“米芾自謂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


絲路久久


米芾曾說,唐人的書法只有一面,我卻是“八面出鋒”。他的意思是唐人無論轉筆、折筆、行筆時始終以筆鋒的一面觸紙,而米芾則能依著筆勢,不斷地用不同的筆鋒觸紙,使得書姿體態萬千,形成“八面出鋒”的藝術特點。

在書法學習中如何運用此筆法?1.“八面出鋒”主要指筆法。筆法是書法的精髓,是書法技法中最根本的基本功。所以我們要勤練筆法。

2.運筆角度、速度、對比度和力度四個方面。角度指毛筆與紙面接觸構成角度。速度根據線條的直曲、方圓、強弱、生澀和乾溼等變化來分析。米芾自稱“刷字”,用筆迅疾勁健,盡興盡勢,追求韻味、氣魄和力量,最主要是追求自然。

3.中鋒的運用。從歷代留傳下來的大量墨跡來看,幾乎沒有哪一筆點畫不是露鋒起筆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卻強調藏鋒、中鋒。“藏”即藏頭,因筆著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不論筆鋒左行、右行、轉彎和變向都使筆鋒保持在筆畫中軸線,但這句話並無把點畫起筆寫成圓頭圓腦之意,也不是要筆桿在行筆時永遠垂直於紙面,而要根據筆畫不同走向,有一定角度的傾斜。因為要保持中鋒行筆,不可能只有一個鋒面。“八面出鋒”就是要根據不同筆畫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的鋒面,關鍵就是每一次轉換都要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才能使筆鋒始終保持中鋒行筆。以寫橫折為例,筆向右行,鋒卻朝左。寫豎畫時,筆向下行,按中鋒要求來說,鋒必須完全朝上,需要在橫豎交接轉折點調換。在寫橫畫的過程中調鋒,筆鋒送足,再輕提使筆鋒挺直,在紙平面上沒有任何方向,然後再下按寫豎畫。在筆畫轉換方向時,通過對筆鋒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轉向調鋒動作,使點畫轉折處既有骨力而又氣脈通暢。


眉畫張敞


書法的“八面出鋒",是指行筆運筆的各個方向,大約有無數個指向l的方向,概述為八個方向,完成八面出鋒的書法筆法,從古人的名碑名帖《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九成宮》、《多寶塔》、《書譜》、《古詩四帖》、《韭花帖》,包括米芾書法、蘇東坡書法等中得知有:切筆筆法和圓頭筆法以及尖頭筆法。這三種入筆筆法,行運筆在中鋒上,都可以實現“八面出鋒"的筆法,最為珍貴,最為常用,最為普遍使用的筆法,是切筆筆法。因為切筆筆法,是圓頭和尖頭筆法的“陽筆”筆法,按大自然法則講:“O.618和0.382的黃金分割律”和“9陽6陰"之說,切筆的用途最為廣泛普遍。總之,掌握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點,就是書法的筆法規律,即“五個點"的運轉規律。


李行子


米芾書法的明顯特徵就是恣肆張揚,欹側幅度大,筆畫粗細變化大,動感十足。這一切的背後就在於他用筆上有些與眾不同的方法——“刷字”與“八面出鋒”。

《海岳名言》中有段話:“海嶽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覆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米芾對當朝書法名家進行點評,用詞高度概括。一個“刷”字道出其用筆精要之處。

如何理解他“刷”字筆法?

不少人被他的這個字搞得暈頭轉向。筆者經過多年的體會、感悟,要悟出“刷字”的要點,可以結合“八面出鋒”來體會。

“八面出鋒”或許是別人對米芾書法的評價。米芾未用此語評價自己(或許我限於資料孤陋寡聞。有找出出處者自當謝之)。他倒是在《自敘帖》中幾處評價別人書法時提到“八面”二字:“餘初學顏……又慕段季(似應為段季展)轉折肥美,八面皆全……”《海岳名言》: “字之八面,惟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有真跡”。而米芾對自己的書法評價只見於《宣和書譜》米芾卷,其中記載“米芾自謂善書者,只得一筆,我獨有四面”。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筆”和“四面”。

所謂“一筆”,我理解有兩種含義:一是“一筆書”,米芾曾雲“古所謂一筆書者,謂意相鉤連,非復便一筆至到底也,若旋安排,即虧活勢爾”。二是“面目比較單一的筆法”,我認為從米芾的上下句意看,可以理解為第二種意思。而所謂“四面”,是指筆勢或者筆鋒的四面。米芾擅用筆鋒,其表現力特別豐富,而藏鋒、露鋒、中鋒、側鋒,極盡變化。其結體造型多種多樣,進退轉折,從容裕如,輕靈爽快,因此,可以順勢從筆畫的任何的一個角度出鋒。鋒面也就豐富多樣了。“八面出鋒”或許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要寫出“八面出鋒”的效果,控筆能力必須強,而“刷字”是重要的一種辦法!

筆者體會可以從以下幾處入手:

一、執筆要高,要活!米芾在《自敘帖》中雲:“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執筆高,用力小但揮毫空間大。手心虛,腕和指的活動空間也大。

二、運筆角度要會變、會調整!手腕運筆的角度必須靈活、會變!這一點是“八面出鋒”的關鍵。不少初學者,不懂得此法,執筆和運筆時筆桿的角度,大體保持往書寫者右後方略微傾斜的角度基本不變,這樣寫字用的筆鋒和筆肚的位置也很少變化。寫出來的字面目單一,線條顯得薄弱,字浮在紙上。要想寫出“八面出鋒”的效果,必須令手腕適應筆勢的變化,順勢調整筆桿的角度,帶動筆鋒的轉換,進而改變鋒面,使寫出的筆畫始終豐滿圓潤。

三、運筆速度要適當快。“刷”,本意就是迅速推擦的意思。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雲“米襄陽學段季展,得其刷掠奮迅”。明代汪砢玉《珊瑚網書錄》卷六雲“南宮自謂其書為刷書,當是言其運筆迅勁爾”。米芾在刷字中,行筆迅疾,乾脆利落。下筆重然後迅速提筆掃出,跳躍卻不乏沉著。如圖3,就能明顯感覺到快速書寫的狀態。特別是“文”字的捺筆,就像刷子刷出來的一般,痛快淋漓!但這是在掌握筆法的基礎上的快!就如同開車一樣,沒有掌握基本要領,就把車開得飛快就會翻車的!要進行大量的訓練,使筆下的線條保持不飄的情況下加快速度。

四、要會翻筆、疊筆。米芾在折筆上經常用到這兩種筆法。一種是下翻筆,毛筆像刷子一樣往下翻折,這樣至少使用毛筆的兩個鋒面。另一種上翻筆,或者是右翻筆,毛筆翻過來之後順著原來的筆道行一段,兩次行筆有重疊部分,我稱之為是疊筆。“前”字的橫筆與下一筆連接的寫法,“意”字的上半部分寫法最有代表性。

五、要會絞筆筆法。米芾聽從蘇軾“上追晉人”之勸,對二王筆法下了很大功夫。晉人筆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絞筆筆法。絞筆的使用,自然鋒面變換多。經典的字如“為”字第三筆、“紙”字的絞絲旁等。

六、要敢於行筆中鋪毫。提按幅度大,是米芾用筆的一大特點。按下筆行,行中有按,善於靈活鋪毫是關鍵。很多字起筆先重按鋪毫行筆,然後迅速提筆。還有的在行筆中側位發力,一按便提,邊行邊提。如圖3“景”字的第四筆橫、 “公”字的第一筆的寫法,或者一提便按,邊行邊按,如圖中“景”字的第二筆、“閣”字的豎筆寫法。其中“閣”字的右邊豎鉤的豎筆用筆複雜,在行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