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都将入晋格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请问入晋格之难,难在何处?

牛嵴柴夫


那么,为什么二王的书法精神和趣味那样值得追求?甚至要成为终生追求的美学理想?

直接把二王学得跟王羲之一样吗?我们看实践就非常清楚了。


例如米芾的书法风格,跟二王简直是天壤之别的美学趣味。

至于赵孟頫董其昌被清代合并称“董赵”,是因为,二人的书法风格与王羲之比较接近。

而且,赵孟頫、董其昌相对来说,都是提倡“复古”的,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比较接近二王。这样的话,好像入“晋格”就是复古,就是像二王一样,才是入了晋人的法眼了。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晋格”理解。清代一位学者,在谈到唐代楷书的时候说,唐代楷书丢掉了隶书的丰富多样性,过于单调统一,后来的书法学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结果楷书越来越没有生气了。

我觉得,这才是要追求“晋格”的根本原因。


晋代书法是没有雕琢痕迹,崇尚自然美的书法,这种自然的完美与雕琢的美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然的美是没有那么多的装饰和人为之作,而是在修炼的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完美”,这些美,其实也有一些朴实和醇厚的,没有像经过雕琢以后的那种那种完美更突出。

朴实淳朴的美,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来源于自然,但是,又不是刻意为之的那种“自然”。所有达到淳朴自然之美境界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都是有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的。


晋代的书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还是隶书体系,这个体系里有汉代隶书,也有汉代楷书,也有魏晋时代的“魏碑”,而当时没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很长时间,把书法都叫做隶书,唐代初也是把书法叫做隶书的。

但是,这些“隶书”已经明显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汉代隶书,而是王羲之书法体系的书法风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所以,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他们所谓的“晋格”,可不是汉隶,汉楷和魏碑,而是二王书法体系。

因为唐代以后,在书法领域基本上完美在淘汰了隶书和魏碑的影子,只有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了,也叫钟王体系。


钟繇代表汉代楷书、王羲之代表晋代的行书,这就是所谓的“晋格”。

前面我们说了,由于楷书、行书、草书是唐代以后的书法主流,所以,学习书法,主要就是学习楷书、行书和草书。

但是,唐代的书法太拘于法度、宋代的书法有过于没有法度,元代赵孟頫就提出了回到晋代的问题。

要回到晋代,就要学习晋代的书法精神,这就是不要拘于法度而必须要有法度。


这个“法度”就不是技法问题,而是艺术境界的问题。

例如,赵孟頫一直反对把书法当做“算盘子”拨来拨去的,那就索然无味了。

重新回到王羲之的晋人境界里,正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法度的自由。

所以,你看看赵孟頫,他的楷书与唐代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就是他突破了古代书法家的楷书法度,同时有极为有“法度”。像赵孟頫楷书里的法度,都在古人的法度之外了,同时有非常符合法度。


例如,他的楷书都有一种行书的笔意,写起来就有一种速度美的快感,这是古代书法家中非常少的“法度”。可能,只有唐代褚遂良的楷书,还有这样的法度,褚遂良这样写字,可以说是发挥了晋人趣味的,在唐代像褚遂良这样写字的书法家,真的非常少。但是,这种法度,却没有赵孟頫成熟。


同样是追求晋人意趣,褚遂良和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也不一样,这个就是一种精神,追求自然之美。



我们学习书法,都有有一个过程,毕竟我们距离晋人的精神和时代太遥远。但是,艺术的法则是相通的。

只要我们先入法,在跳出固有的“法度”,发挥自然之性,就会符合晋人的精神。

千万不要以为把晋代的书法学到手,就是追求到“晋格”了。


我再次说说宋代与米芾齐名的薛绍彭,他的书法风格,简直就是王羲之的翻版,风格功力造诣真的不在米芾之下,所以,在宋代与米芾齐名,但是,这么有名的书法家,也没有进入“宋四家”,为什么?因为虽然薛绍彭的书法直接就是晋人再生了,更不要是是进入“晋格”了,只因为薛绍彭的书法没有自己的“自然”之美。而米芾、苏轼写出了他们自己的“自然之美”,所以传芳千祀。

说到底,一方面,我们要在二王书法这个体系里学习书法,一方面要有晋人的精神,那就是追求心灵自由的天地,而不是局限于笔画的形似。

这才是最难的,也是一生在努力的。

不过,书法除了二王,还有很多,无论是不是二王体系的书法,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都是一种很高的书法艺术境界。


千千千里马


不入晋格,终成俗品,难度确实大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这是目前书坛的共识。也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灿烂的三个时期。


清朝有人说过,写书法,不入晋格,终成俗品。我很赞同这句话。因为从晋到唐,由唐到宋,由宋到明清,有好多大家出现,但没有哪家作品真正达到了晋格品质!


魏晋书法是一种百花齐放,而且艺术家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看过许多那时的墓志,那真是丰富多彩,斑斓夺目,艺术上达到了高峰,那时诗歌应该是一个高峰,二王书法肯定也是个高峰。那时的书法不但有帖的高峰,也有碑的高峰。



书法的晋格品质是什么?就是表现个性。不带功利,而且丰富多彩,是一种情趣,一种禅的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修行的境界。艺术达到一种修行的境界,绝对是一个高的境界,那它就不俗了。修行人还俗吗?人超凡脱俗,情感超凡脱俗,作品 也就超凡脱俗了。


魏晋时代的文人墨客,受时代的影响,他们不论做人,作诗,写字,都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后人不注意这种东西,光是学习人家点画,不学人家境界,自然就入俗了。


咱们有好多出名的书家,但是很俗。包括郑板桥,应该说字写得很好,但是也很俗。张瑞图写得也很好,他也很俗。刘墉名气很大,但是和晋人比,也显得俗。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前不久,我在故宫博物院看一个书画展,第一件作品就是王献之的,令人赞叹不已。王献之的作品你要不看原作, 是看不出那么好的。你一看原作,那就是好,而且比他父亲还高一筹。因为王羲之写得比较规矩,比较紧凑,相对有点拘禁,王献之写得开展,飘逸, 放得开,而且高古脱俗,有一种空灵境界,一种超凡脱俗境界。



看到宋朝,看到米芾的作品,脱口一字:好!襄阳确是写得高。但与王献之比, 襄阳又逊一筹。在前我也看了赵孟頫的作品,感到平淡,没有特点。有人说赵有点俗,实际上赵是平淡。


所以,我主张书法崇尚魏晋。魏 晋不只王羲之,不只二王,包括南碑北碑,这都是魏晋时代。书法到唐就俗起来了, 唐有点僵化,相对而言不那么高古。到宋代,异峰突起。米芾是异峰突出,是不俗。


到明清,很少有追求脱俗的高古书家和书法作品出现,俗家比较多。这与社会影响, 与人们情感状态,与人们追求的目标有很大关联。人多名利,必然要俗。思想上先 俗起来,对高雅的东西你感觉不到,看不惯,或不去追求,不具备魏晋时代品格,技艺 上就差一等,那你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俗了。


所以,书法提倡高古,高雅,高境界,高品质,脱俗。这应该是永恒追求。为什么 这么说呢?因为你追求这种境界就使自己的人格提升了,书家人格提升了,你欣赏 的作品的品质,你的艺术领悟力与表现力就会提升,字如其人,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追求魏晋时代一种高尚情操,使我们的作品也高尚起来。脱离世俗不等于为大众 不喜欢。大众主义不见得就是俗的东西。大众喜欢民族的东西,民族的东西不见得就是俗的东西。俗的东西也可说是民族东西的一部分,也只是一部分,其中毕竟还有高雅的。高雅的东西不是不为大众所喜欢,只是那种境界好多人不好企及,创作上不好企及。



不入晋格,终成俗品,难度确实大。


水流芳2019


米芾字野,赵孟頫字媚,董其昌字巧,从此三人可折射出国粹书法之博大精深,岂是一两人字法文章所能概括?!所谓晋格实乃魏晋之书风,其积晋之前善书先贤之大成,乃书法艺术体系之源头,入格难难于索探用笔之法式,而要探究篆、隶、草、楷、行各家用笔之异同则是难上加难,而出格则更难!难于忘我迷恋于羲献笔墨之俏媚、巧丽之字浪章涛而不能自拔之盲崇!学书者能悟法章好的方面不难,而能悟出其不足之处则难于上青天!


苍山书童


这个问题有些大。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是不同年代的书家,虽然他们都是当时书法的领袖级人物,但其实入了书法之门的只有赵一人,米和懂都是魏晋笔法的门外汉。所谓魏晋笔法就是书法,或者说是是书法的核心技术。因为书法产生于曹魏,蔡邕所创,成熟于东晋王羲之,故世称魏晋笔法,其实就是书法。有了这个高妙的技术,书写才流畅而美妙,又备方圆,齐刚柔,存血肉,法,之所以成也。三人中,得法者惟赵孟頫一人,故,赵被后世奉为千古一人,且与唐贤并行。米之猛放乖努,点画起止,皆出法外,不入门径。董则无一笔是法书,不足论。


蜕山徐康岩


米芾书法在宋四家中最为出类拔翠,何也?即因其行书得魏晋真髓,其著名论断谓之“书若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欲追魏晋必追其源,其源在汉在隶,米老之书如风檣阵马,沉着痛快即其具有广泛而深厚之书法根基,初不求自家面目而广学羲献,卅五岁之前写出行书《方圆庵记》,县成熟之晋人风貌,然后写出具有自家风貌之《苕溪诗帖》《蜀素帖》。从米老成就看出得晋人格之道路的确要从根上下苦工,否则断无成就。赵孟頫围着晋帖一辈子,写出了赵体楷书。惟董其昌不得力,虽佩服米芾书《蜀素帖》至五体投地,却不知从何入手。如何入晋格?你有数了吗?



培培1898


很多人在追求晋格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在那个时代是个动荡不安的,大多数文人把自己的追求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上面,他们崇尚道家文化,所谓“无为而为”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后世中大家想入晋人格,他们在追求和探索中也在不断地汲取儒道釋,思想升华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也是所谓的晋人格。


风清扬123281884


书法艺术的发展,至晋唐已成喜马拉雅之势,后世难有超越者。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都是这座山上的攀登者,也是另一座山峰的开创者,但离晋格还有距离。

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晋格的形成,与当时的时势和个人的修养、心性、追求是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的环境和个人的追求,已经与晋唐大相径庭。晋人崇尚自然追求萧散都流露于笔端。今人崇尚华丽的外表,追求权利和金钱,形式和内容都是做作而不是内心自然的流露,这样怎么可能入晋格呢?


云鹤逰天


评论言之有理有据,今人无法企及晋人风流,但今人要追慕晋人也应该不泥于晋人。时代不同,传统也要发扬光大,这就是与时俱进。


北国之春219149582


这个问题赵孟頫在几百年前就己回答了,而且是最权威的那就是(用笔干古不易)并说出了书法的根本要旨就是用笔的技能问题,只有控制好了笔锋书法就成立了,反之不会控制好笔锋只能是毛笔字,什么是控制好笔锋呢?就是笔锋中锋。


ssw孙顺卫


晋格之难,难在后世文人不可能追上。提出学书要直追晋人的书家何止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三人,但并没有人达到晋人的高度。原因其实很简单,后世书家也并没有要把字写的和晋人一样,只不过是通过对晋人的学习从而形成自家面貌。

晋格之难,难在后人不可能再有晋人的那种风流倜傥、放达不羁的魏晋文人式的心境。“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追求自我,表现个性,加上晋室南迁,文人南移,江南的山清水秀造就了文人的心灵。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寄情于山水之之间,而最能表现“情驰神往,超逸悠游”的便是简札行草书。这正是造就了晋人那种萧散简远的书法风格。后世文人已经没有晋人的大环境,当然也不可能写出晋字。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每个时期对书法都有她独特的视角,只不过是后世文人更愿意取法乎上,更加崇尚魏晋文人的那种放浪不羁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