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都将入晋格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请问入晋格之难,难在何处?

牛嵴柴夫


那么,为什么二王的书法精神和趣味那样值得追求?甚至要成为终生追求的美学理想?

直接把二王学得跟王羲之一样吗?我们看实践就非常清楚了。


例如米芾的书法风格,跟二王简直是天壤之别的美学趣味。

至于赵孟頫董其昌被清代合并称“董赵”,是因为,二人的书法风格与王羲之比较接近。

而且,赵孟頫、董其昌相对来说,都是提倡“复古”的,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比较接近二王。这样的话,好像入“晋格”就是复古,就是像二王一样,才是入了晋人的法眼了。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晋格”理解。清代一位学者,在谈到唐代楷书的时候说,唐代楷书丢掉了隶书的丰富多样性,过于单调统一,后来的书法学者,也不去追溯探源,结果楷书越来越没有生气了。

我觉得,这才是要追求“晋格”的根本原因。


晋代书法是没有雕琢痕迹,崇尚自然美的书法,这种自然的完美与雕琢的美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然的美是没有那么多的装饰和人为之作,而是在修炼的过程中,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完美”,这些美,其实也有一些朴实和醇厚的,没有像经过雕琢以后的那种那种完美更突出。

朴实淳朴的美,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来源于自然,但是,又不是刻意为之的那种“自然”。所有达到淳朴自然之美境界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都是有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的。


晋代的书法,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还是隶书体系,这个体系里有汉代隶书,也有汉代楷书,也有魏晋时代的“魏碑”,而当时没有这样的区别,所以,很长时间,把书法都叫做隶书,唐代初也是把书法叫做隶书的。

但是,这些“隶书”已经明显不是我们概念中的汉代隶书,而是王羲之书法体系的书法风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楷书”、“行书”和“草书”,所以,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他们所谓的“晋格”,可不是汉隶,汉楷和魏碑,而是二王书法体系。

因为唐代以后,在书法领域基本上完美在淘汰了隶书和魏碑的影子,只有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了,也叫钟王体系。


钟繇代表汉代楷书、王羲之代表晋代的行书,这就是所谓的“晋格”。

前面我们说了,由于楷书、行书、草书是唐代以后的书法主流,所以,学习书法,主要就是学习楷书、行书和草书。

但是,唐代的书法太拘于法度、宋代的书法有过于没有法度,元代赵孟頫就提出了回到晋代的问题。

要回到晋代,就要学习晋代的书法精神,这就是不要拘于法度而必须要有法度。


这个“法度”就不是技法问题,而是艺术境界的问题。

例如,赵孟頫一直反对把书法当做“算盘子”拨来拨去的,那就索然无味了。

重新回到王羲之的晋人境界里,正是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法度的自由。

所以,你看看赵孟頫,他的楷书与唐代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就是他突破了古代书法家的楷书法度,同时有极为有“法度”。像赵孟頫楷书里的法度,都在古人的法度之外了,同时有非常符合法度。


例如,他的楷书都有一种行书的笔意,写起来就有一种速度美的快感,这是古代书法家中非常少的“法度”。可能,只有唐代褚遂良的楷书,还有这样的法度,褚遂良这样写字,可以说是发挥了晋人趣味的,在唐代像褚遂良这样写字的书法家,真的非常少。但是,这种法度,却没有赵孟頫成熟。


同样是追求晋人意趣,褚遂良和赵孟頫的书法风格也不一样,这个就是一种精神,追求自然之美。



我们学习书法,都有有一个过程,毕竟我们距离晋人的精神和时代太遥远。但是,艺术的法则是相通的。

只要我们先入法,在跳出固有的“法度”,发挥自然之性,就会符合晋人的精神。

千万不要以为把晋代的书法学到手,就是追求到“晋格”了。


我再次说说宋代与米芾齐名的薛绍彭,他的书法风格,简直就是王羲之的翻版,风格功力造诣真的不在米芾之下,所以,在宋代与米芾齐名,但是,这么有名的书法家,也没有进入“宋四家”,为什么?因为虽然薛绍彭的书法直接就是晋人再生了,更不要是是进入“晋格”了,只因为薛绍彭的书法没有自己的“自然”之美。而米芾、苏轼写出了他们自己的“自然之美”,所以传芳千祀。

说到底,一方面,我们要在二王书法这个体系里学习书法,一方面要有晋人的精神,那就是追求心灵自由的天地,而不是局限于笔画的形似。

这才是最难的,也是一生在努力的。

不过,书法除了二王,还有很多,无论是不是二王体系的书法,追求自然之美的精神,都是一种很高的书法艺术境界。


千千千里马


晋格之难,难在后世文人不可能追上。提出学书要直追晋人的书家何止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三人,但并没有人达到晋人的高度。原因其实很简单,后世书家也并没有要把字写的和晋人一样,只不过是通过对晋人的学习从而形成自家面貌。



晋格之难,难在后人不可能再有晋人的那种风流倜傥、放达不羁的魏晋文人式的心境。“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追求自我,表现个性,加上晋室南迁,文人南移,江南的山清水秀造就了文人的心灵。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寄情于山水之之间,而最能表现“情驰神往,超逸悠游”的便是简札行草书。这正是造就了晋人那种萧散简远的书法风格。后世文人已经没有晋人的大环境,当然也不可能写出晋字。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每个时期对书法都有她独特的视角,只不过是后世文人更愿意取法乎上,更加崇尚魏晋文人的那种放浪不羁的情怀。


古风书法


这个问题有些大。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是不同年代的书家,虽然他们都是当时书法的领袖级人物,但其实入了书法之门的只有赵一人,米和懂都是魏晋笔法的门外汉。所谓魏晋笔法就是书法,或者说是是书法的核心技术。因为书法产生于曹魏,蔡邕所创,成熟于东晋王羲之,故世称魏晋笔法,其实就是书法。有了这个高妙的技术,书写才流畅而美妙,又备方圆,齐刚柔,存血肉,法,之所以成也。三人中,得法者惟赵孟頫一人,故,赵被后世奉为千古一人,且与唐贤并行。米之猛放乖努,点画起止,皆出法外,不入门径。董则无一笔是法书,不足论。


蜕山徐康岩


晋人书法之所以被之后历代文人所追捧,主要是中国文字书写在当时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节点,汉未三国魏晋这一历史阶段,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其独特之处,长时期的社会动荡,统治者的权力争夺,社会生产力一边有发展一边被破坏,使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产生一股厌恶现实的清流,他们性情相投,相互怜惜欣赏,结伴活动,纵情山水,每每行诸笔端记叙其事,其放荡不羁的情状释放于书写过程,自然突破之前既成的篆隶蕃篱,又各自性情或豪放或婉约或严谨,一时多种风格齐诉诸于书写,一举促使章草、今草、楷书等书体的形成。自兹,中国文字书写始含抒发胸臆之功能,文人士子寻得一抒情之新方式,写字除有记录之功能外渐突显艺术的属 性,而当时的艺术领域除绘画音乐外并无更多门类,且书法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无疑拥有更多参予者和受众,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领域也不断开疆扩土,多少挤占了书法艺术的空间,这也是后世书法难以逾越魏晋高峰的原因之一。历史虽有惊人的相似,但绝无完全的类同,晋人书法的高度也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历史既然不能重来,书法也就无法超越。


骑史


所谓“晋格”,主要指二王等晋代书法家之风格。书法先不说,你想,要在文学、艺术、人格、风骨等方面达到二王等晋人的高度。何其难哉。书法之风格,是与书法家的修养、风骨相关的。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者,虽竭力追慕晋人之格。但只要信手而书,其自身诸方面的因素,便自然流露笔端。与晋格相较,米芾则多了几分放逸、跳浪;赵孟頫追其美,而少了几分飘逸;而董字,多取斜势,缺了几分雅正。至于今人多用硬笔,搞书法者,只是汲汲于书法,要入晋格,真是何其难哉。





asasj10


晋人书,中国书法发展至此,诸体具备,理丶法丶韵,均达高峰极致。标杆式的代表作者丶作品,都毫无置疑地出现,泰山北斗,模范后世。

所谓晋格,实则书法的律仪丶法制,格调丶规范,已成后世学人的意识形态。入心入骨的风范取向,审美定势。王羲之丶蘭亭序等,成了绕不过去的坎儿。承前启后的关节,歌者的音准,舞者的蹈规。

通变之度是要受定律约制的。入晋格自然成为后代书家的统一追求,也是大家很难超越的高峰。个人能力再高毕竟是垒土与泰山之别,一生成就再大也只可谓源流之分支。

有形之变化,如神龙之隐显。无形之气韵,如仙乐之缥缈。超越莫想,追求亦难。









真空妙有无量寿


米芾书法在宋四家中最为出类拔翠,何也?即因其行书得魏晋真髓,其著名论断谓之“书若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欲追魏晋必追其源,其源在汉在隶,米老之书如风檣阵马,沉着痛快即其具有广泛而深厚之书法根基,初不求自家面目而广学羲献,卅五岁之前写出行书《方圆庵记》,县成熟之晋人风貌,然后写出具有自家风貌之《苕溪诗帖》《蜀素帖》。从米老成就看出得晋人格之道路的确要从根上下苦工,否则断无成就。赵孟頫围着晋帖一辈子,写出了赵体楷书。惟董其昌不得力,虽佩服米芾书《蜀素帖》至五体投地,却不知从何入手。如何入晋格?你有数了吗?



培培1898


晋书之难,难在其“韵"。晋书之“韵",首出功力。故功力倡导,自晋始。自唐之后,晋人所倡导的“功力"说,渐行渐远,直至今人知者甚罕。晋书之“韵"唯以功力深厚为主旨,要义为人生修练的养成。所谓“功力"之说则成晋人所书”秘术要法",凡书者必求此而后可成家。然皆需“明者”亲传,否则,得此”秘术要法',也同样难解其“理'",难见其"妙"。因故至唐后晋人所谓"功力深厚"之义,逐渐失传。宋人米芾,自觉追求,因承唐法,且天资所助,探得一二"秘术要法'”成就书业。此后赵丶董,虽天性极高终究去晋已远,而传承/"秘术要法"无门,只凭自求,亦唯望洋兴叹,崇尚晋书之"韵”以为心中理想而巳了。

。。时至今日,国家兴盛,事业发达,社会进步,文化倡导,重提晋人“秘术要法'",以为弘扬书法正气,我以为倡导功力深厚,重见晋书之“韵”,不是没有可能。而社会发展振兴文化精神当为首务,则书法之进也当必然!(书扎自写)。




乾德堂1


很多人在追求晋格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在那个时代是个动荡不安的,大多数文人把自己的追求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上面,他们崇尚道家文化,所谓“无为而为”是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后世中大家想入晋人格,他们在追求和探索中也在不断地汲取儒道釋,思想升华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也是所谓的晋人格。


风清扬123281884


米芾字野,赵孟頫字媚,董其昌字巧,从此三人可折射出国粹书法之博大精深,岂是一两人字法文章所能概括?!所谓晋格实乃魏晋之书风,其积晋之前善书先贤之大成,乃书法艺术体系之源头,入格难难于索探用笔之法式,而要探究篆、隶、草、楷、行各家用笔之异同则是难上加难,而出格则更难!难于忘我迷恋于羲献笔墨之俏媚、巧丽之字浪章涛而不能自拔之盲崇!学书者能悟法章好的方面不难,而能悟出其不足之处则难于上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