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米芾《蜀素帖》有什么技巧?

siriusdjenny


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想临习好蜀素帖,首先要了解此帖的作者米芾,其书法的创作风格和蜀素帖的个性风格,然后再用正确的技法来临习。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关于米芾

米芾(别名米襄阳、米南宫等,1051年-1107年),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出生于湖北襄阳,祖籍山西,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以书法名世,以行书成就最大,也擅长篆、隶、楷、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能达到乱真程度。他曾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是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全才。他的存世作品主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

关于蜀素帖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八。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帖》为墨迹绢本;蜀素上书有米芾自作各体诗八首,(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计71行658字,卷末款属“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按米芾落款,以“黻”、“芾”别早晚)。《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行书是动静结合的书体,其笔画、偏旁部首,结构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又不囿于规范,颇具变化的特点。所以,行书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使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写行书的人很多,留下来的行书遗迹也很多,风格差异也很大,可供后人学习选择的余地也很大。但是,有些行书字帖字数较少,有些拓片又漫漶不清,不适合初学。基于这种考虑,这套《历代名家行书临习教程》选择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和宋代米芾的《蜀素帖》三本。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有作品。此帖写在丝织品上,因为丝织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笔又快,所以线条显得枯渴自然,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临习此帖,用墨宜干不宜湿,行笔宜快中见涩,凡出锋处应具回锋的意味,做到笔短意长。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为米芾行书的代表之作,风格极为突出,有如天马行空、云鹤游天。米芾本人天资极高,有深厚的临摹功力,其人其书都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较好的书写根底,没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其自然风骨、潇洒超逸的笔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更无法体会其深层内涵。

怎样临习蜀素帖

首先,在学习《蜀素帖》之前,一定要有较好的晋唐楷书基础。因为楷书的每一笔都起止分明,结构规范,所以学楷之后再学行书,符合学习书法从易到难,从平整到险绝的规律。 其次,要正确读贴。临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这里所说的读,是指对范本的细细揣摩、欣赏与分析。第一,要领略《蜀素帖》的总体风格及其精神气质。米芾书法取径甚高,做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晋法,同时对历代名迹也都精临过。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和筋骨丰润,仪态万方的风神气质,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须长时间的观幕、领会。第二,要注意通篇的章法。包括行笔的处理,墨色的变化,字ml关系等。《蜀素帖》中,字与字之间相连者并不多,其行笔的的贯通主要是靠字势的前后协调,笔画的呼应来完成的。第三,要注意帖中大量的线型变化。线是书法造型的基础,行书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种线条的表现手法。读帖时要按照书写笔顺逐笔逐画地揣摩,顺藤摸瓜,力图还原古人运笔的动作要领。第四,要注意帖中字的结体,有意识地记一些字的造型结体,对于把握《蜀素帖》的字形结构和丰富学书者的造型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有了充分的读帖基础,接下来就要在临帖上下大功夫了。书写水平的高低,毕竞要通过手上功夫体现出来,即如何执笔、运笔,应写出怎样的线条等,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米芾的书学心得。米芾在《群玉堂法帖》第八卷中有这样的话:“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可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薄丝也。又得笔则虽细如棍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他强调“天真”、“天然”、“浑然天成”,不要娇揉造作;要“自然异”、“各各不同”,不要“一一相似”的“奴书”;要“圆”,不要“扁”,要有立体感;要“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要活而不要死。这些都是他亲自实践并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的。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就是“把笔轻,自然手心虚”和习惯于“悬手”的结果,这和我们常说的“指实、掌虚、悬肘”是一致的。只有这样,在书写时每个关节才能够活动自如,全身力量顺利通过臂、肘、腕、指、笔管而达到笔端,使笔毫在纸上自由的提按挥洒。 最初的临幕可比帖上的字稍大一些,并且速度不要过快,要象学习楷书一样一丝不荀,章法最好也能照样模仿。很多人在初临此帖时,育目加快书写速度,片面追求字形的灵动,求险求怪而忽略用笔结构上的精到,造成笔画的软弱无力和字体形态的习气化。要想完整地得到帖中用笔、结字的法度,摸索其规律,就必须对其做慢镜头的分析,这样才能使摹仿更为逼真,下笔更具骨力。待到自感能够掌握临写中必须保持的法度之后,再将速度加快。另外,在临的过程中,仍需时时伴随“读”,即一边写一边分析比较各部分线条的轻、重、疾、徐,用笔的藏、露、提、按,牵丝、引带,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与正斜,乃至墨色变化与布势、姿态、精神等。这样带着思考的临习,才会有收获,见成效,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了一定的对临实践后可适当采取背临的方式,即将字帖合起来背着写。背临之后与范本比较,细心观察,对范本加深印象后,再重新背临。背临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对范本的理解,比如,有时可突出其用笔的特色有时可突出表现其结体的特色。这其实是一种“意临”,也是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 米芾的书法师承广泛,兼采众长。他学古人而不囿于古人,就像他本人所说“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如果没有他前边的“取诸长处”,也就形成不了米书的特有风格。所以要想真正掌握此帖,不仅要学习米芾本人的碑帖,还要了解米芾行书的形成轨迹,对历代名迹的临摹也要下一番功夫,如晋唐楷书,“二王”的行书等等。学书虽“泛滥百家不若精于一也”,但不能只学一家,而应精学一家,并广收博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书艺之路越走越宽。

以上为我多年来学习《蜀素帖》,也是学习米芾书法的一点认识和体会,希望能对广大学书者有所帮助,真能如愿,我将不胜欣慰。


中书协职统胜书法教育


《蜀素帖》是米芾的经典法帖之一,初学米字,一般从《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入手的比较多。这两本帖几乎成了米字的代表,也充分表现出了米字的用笔、结字以及章法特点。

就自己练习米字的感受来说,米字用笔非常大胆,我们常说米字的用笔可以用刷字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刷,需要在行笔中把笔锋完全铺开,即使在换锋的时候,也从不拖泥带水。而米字的侧锋取势也是一大特点,起笔侧锋取势,然后果断铺毫换中锋行笔,而米字的收笔则极少用侧锋,甚至保留了回锋的动作。

而结构上,米芾喜欢在侧欹中寻找平衡,从单字看,侧中求正,极具动感,体势非常灵动,再加上其用笔的挥洒,这就形成了米字的基本特征。

而在章法上,米字又非常严谨,尤其是《蜀素帖》和《苕溪诗帖》几乎不破行。单字的体势与通篇的局势形成动与静的和谐。也可以说以单字的动感和行的严谨组成了稳中的灵动。

所以,在初学米字的时候,注意用笔中笔锋的变换,结字上留心侧欹中的稳定,而章法上,注意通篇的平衡。

手上没有《蜀素帖》临作,发一幅《苕溪诗帖》作业,供您参考。

以上个人心得,或有偏失之处。敬请方家雅正。不胜感谢1


西廨七叔


临写米芾《蜀素帖》,要写生动,就要注意米芾笔法和结构中的特点。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抓住了主要特征,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举例说明:


一、米芾《蜀素帖》结构的“向背”技巧

结构相向,即左右相迎,如两人两脸相望,相互逢迎,生动有趣。如“便”字:

结构相背,即左右如两人靠背而坐,各自的视线不相交,各望左右。如“讴”字:


二、米芾《蜀素帖》结构的“参差”技巧

米芾《蜀素帖》中强调了结构的上下参差变化,其中有左低右高、左高右低两种变化形式:


左高右低参差,如勤字:

左低右高参差,如秋字:


三、米芾《蜀素帖》结构的“疏密”技巧

在一个汉字中,米芾行书的疏密关系是随意处置,灵活应用的,以对比为核心,没有固定模式。用得较多的有:

上疏下密,如云字:

上密下疏,如丽字:


米芾《蜀素帖》有很多这样的技巧,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说明。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蜀素帖》的笔画特点

米芾《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枯润相生。该帖之字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风格。临帖要多分析,用心临,一定会进步。



华好月圆48086734


写米芾的蜀素帖,非常难!只能说要守得住中锋,放的开偏锋,心中守正,笔下刷字,才能有韵味。放得开,收得住,细品之下,笔笔都是兰亭序,皆可从圣教序中寻得出处。我学习了二十年,依然不得其中真味。手机中没找到临蜀素帖的,用苕溪诗卷凑数。






旧事起剑一山酒


技巧就是多临吧



宜兴史俊杰




冰山一角书法


写米芾的《蜀素帖》有什么技巧?就是说临摹米芾的《蜀素帖》有什么好的方法。

提到米芾的书法,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蜀素帖》,让人不由得感叹,他难道是天生自带毛笔?那笔简直就是他手指的一部分,而且手腕运动是720度的运腕自如,上下翻腾,左右开合,所谓八面出锋。没有他做不到的笔法和技巧。别人是写书法,他是炫书法,笔法在他手里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说这么多。好像米芾书法挺难学,其实不然,米芾手笔再高明,他的技巧是可以看得见能分析出来的;他玩得再酷再炫,总是比书圣王羲之差一个层次。大王的笔法是净水流深,天人合一,总有让人琢磨不透的端倪;米芾的笔法只是人笔一体,再眼花缭乱,你总能找到它笔法的蛛丝马迹,来龙去脉。

所以,就临摹学习来说,临习过米芾和王羲之书法的人,心里大都有杆秤,那就是相对来说,米芾的《蜀素帖》要比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易学,更容易上手得窍。

首先要从总体上明白临摹古帖的训练技巧。

临摹的目的是进行两项训练:大脑的理解力和手的模仿力的训练。常说的"心手双畅"。这两者落实到临摹《蜀素帖》的关键首先是读帖。读帖是对范本的悉心揣摩。拿过字帖就写的方法不是有效率的方法和技巧。

读《蜀素帖》,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來着手。

1:要总体上领悟米芾的书写风格,精神和气息,然后才能动笔。下笔之始,必先审势,下笔不审势,犹不阵而战。这里的审势,就是讲的读帖的整体风貌。齐.王僧虔《笔意赞》说:"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而对于米芾书法风格和神采概括,最准确的是苏东坡那八个字"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可以说,最了解米芾书法的莫过于苏轼,他们惺惺相惜,一生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苏轼去世前一个月,曾写信给米芾:"岭海八年,亲友矿绝,独念我元章迈往凌云之气,超妙入身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岁瘴毒耶?"如此渴盼嘉许,令人扼腕。两人在真州度过了20多天的愉快时光,一个月后苏轼便去世了。他们的友谊可谓善始善终,因此,我们初学只要记住这八个字的要点就会准确把握米芾字的整体特色。

2:再读《蜀素帖》通篇的章法,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关系。还有米芾帖里用墨的变化。这条是临摹古帖基本功。毋庸赘语,要自己花时间下功夫,用心感觉琢磨。

3:特别是留意《蜀素帖》最具体的东西——线条的变化,就是说要按照他的笔顺逐笔逐画的观察分析它的用笔方法,心里要有一种书法家当时书写时的体验感,现场体会。

把他的下笔手法分辨清楚。重点是笔画的转折的和下笔地方,转折处的巧妙的对接和过渡的细微处。我们大多数读帖的薄弱点,多是把重点放在主笔画,横竖撇捺的上面,却忽视了下笔,转折,收笔处微妙的分析,而这些地方正是书法家的风格手法的关键。所以总是写得不像。

关于这一点沈尹默先生体悟最深刻,他在《自习的回忆》里写到:"把身边携带的米老《七帖》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所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是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我依照他的指引,去看《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个下笔处,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这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沈老常说的"字外无法,法在字中"就是这个道理。

就是掌握《蜀素帖》别具一格的笔法特点:

1:偏侧取势

这是米芾《蜀素帖》特点,也是米芾继承发挥吸收二王笔法后,更上一层楼,更出彩的笔法优势所在。米芾自己也讲:"若得大年《千字》,必能顿长,爱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也"。

举例来说,有些字明显的朝右倾,如《蜀素帖》第39行"老来情味向诗偏的"来"字。

第41行"径"字,第42行"水"等字。但米芾的高明之处不仅是一味右倾,你读帖时留意这几个字,它是左偏加右倾,有字偏多些,有字偏锋幅度少点,然后又和点缀其中的平正的字融合在一起,相互辉映有情。这样整行欣赏起来就形成左右摇摆,翩翩起舞的动态美,韵律感。

这里需要说的是我们要明白,偏侧产生动态美,有了险绝之势。这是《蜀素帖》的特点,也不能越偏越好,形成习气,所谓过犹不及,刘熙载《书概》中间就讲到:"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险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就是说要有分寸感,偏而不离,侧而不斜,就是机关所在。

2:收放有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专有论述:"作书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亦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具体到《蜀素帖》但凡是撇捺的字,或屈撇伸捺,或屈捺伸撇,规律是两者交替运用,错落有致的排列。

屈撇伸捺,如"支,俗"字。

屈捺伸撇,如"秋,夸"字。

这里要提醒的技法规律是:用笔屈处形虽柔,笔力要内蕴不懈气;伸出形虽刚劲,笔力须外放有度。初学者比较爱犯的笔漏是屈而迂回无力,伸的时侯又用力太猛,控制不住笔锋,所以就出现浅露,粗俗的意态,虽说是临米芾的帖,但是只取了米芾的外形,没了内劲,还有刚柔相济的度的把握。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写字也一样,不但是我们,就连米芾早期的帖里,都有用力过猛的毛病,有人就批评他的字"桀骜不驯"。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留意,不能比米芾还米芾的剑拔弩张就不和谐了。

同时在结构上也同样有收放自如的特点:

如这个《蜀素帖》的"牵"字。写得中宫收紧,舒展上下。末尾突放一笔细长竖,一下使字变得动态十足,神采飞扬。《蜀素帖》的大多突放笔画都在右末尾,也有左边但不多。如"屈"字。

3 :向背开合

字的点画之间或部件之间,有了向背的用笔,就会很大程度的避免用笔结构的单调,呆板,从而增加字体的趣味和情态。什么是向背笔法?《汉溪书法通则解》说:"向背,左右之势也,向内者,相也,向外者,背也。一内一外者助也,不内不外者并也"。就比较准确的解释了向背的含义。在王羲之以来,米芾在字体的向背开合的处理,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书法家。

如竖画的向背开合:"鹤","寒";

横上的向背开合:"青,南,"

结构上的左右上下的向背开合:"种,秋,结,径,利"

4:虚实结合

《蜀素帖》笔画多则实,笔画少则虚。主笔为实,副笔多虚。

而且一行之中,总有字是笔画粗,有的字笔画细,粗笔用重笔,细者用笔轻盈。这样书写,自然粗细错落,轻重相宜,显示出字体的灵动和跳跃的节奏。如《蜀素帖》里的"舒"是上粗下细。"岁"是前笔重,后笔细。同样下面一个"漫"字,第一个漫仕三点水特重,第二个漫三点水减轻。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这些字的笔画粗细变化,并非有意安排,而是笔势随机变化,笔随势转的灵活运用。

以此类推,《蜀素帖》里还有"疏密","布白"的变化,我们在读帖时要注意学习。就像邓石如所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最后强调一点的是,临习米芾书法,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米芾的成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结构的变化与线条的变化相得益彰,字形与点画的破格都给人一种天真,恣肆而又率真自然的感觉。他的变化笔法并没有形成呆板的程式化,我们更要学得他的"宋人尚意"的"意"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学习方法并不满足于一点一画的肖似古帖,而是致力于遗貌取神,去形得意,从而自悟新意,形成自家独特的风格。就是说既要了解上面简要概括的米芾的主要的用笔技法,还要用"意"去灵活贯通。

其次还要知道他临帖的经历过程,还有它"集古字"打下的坚实基础。他在《群玉堂帖》第八卷中的自述说,他7-8岁开始学颜真卿书法,以后学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段季展,之后开始行书《兰亭序》,然后进而学隶,篆,钟鼎文……一直到老。行书方面,李邕,李建中,杨凝式等人对米芾书法都有很大影响。

而他特别提到,影响最深的是褚遂良和"二王"。他自称学褚最久,并赞褚书"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因此,他的书法一直流露出褚遂良的笔意;无独有偶,我在之前一篇颜真卿的用笔技法文章里也提到,颜体楷书的书体风格形成,也是大部分继承了褚遂良楷书的笔法,所以学习米芾《蜀素帖》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参考留意以上古代大家们的作品,特别是"二王"和"褚遂良"的运笔手法,将会事半功倍,更好更快的提升学习米芾书法的效率。


张劲逸









Lyg70622


八面出峰!注意用笔峰使转变化!例如行书永字的写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